《无问西东》展随想
最近心情一般,刚好在豆瓣上看到了国博的无问西东展,于是火急火燎的跑到了国博。今天刚好是暑假的周末,有很多人在排队。还好国博的大小很给力,不过一会就排到了。
无问西东展览是一个讲丝绸之路与文艺复兴的展览。丝绸之路来说,从汉代到元明,商旅贸易不绝如缕,文艺复兴来说,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了一定契机的必然结果。
刚刚进门的几个展品仿佛展示了材料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有趣之处。像是,我们一直认为青铜器只有中国的商周有,然而西方也有,古希腊、罗马步伐青铜器,有青铜雕像,也有青铜礼具;我们一直认为玻璃是西方的,然而东方也在学习这样的技术;我们一直认为陶瓷只有东方有,西方也在学习陶瓷的烧制技术;我们认为丝绸在宋元之际才传到西方,然而早在汉朝时西方人贵族就享受到了丝绸。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逐渐有了直接的货物沟通,譬如马、譬如丝绸、譬如陶瓷。展览展出了陶俑、雕像甚至是货物本身。货物本身给我感触颇深,很多精美的瓷器来源于南海一号,一艘南宋的沉船。看着精美的器物,忽而想到沉船对他们的亲人朋友是多大的伤害,然而不是这艘沉船,我们又怎能见到保留如此精美的器皿。



贸易就需要工具。路上的贸易路线自西向东从罗马开始,分别到君士坦丁堡、霍尔木兹海峡,波斯、翻阅世界屋脊葱岭,到达喀什,再沿着天山南簏,顺着塔克拉玛干分别到吐鲁番、嘉峪关、武威、沿着河西走廊一直到西安。这条路翻阅无数的沙漠、高原。于是更多人选择从海上走——用罗盘、地图和帆船,沟通起东西方两大文明。

东西方地图十分不同,东方地图大多只包含中国人生存的地方,西方的地图包含欧洲大部分,然而其余也是模糊不清。



说道东西方文化交流,不能不提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一起到了中国(在当时是元朝),收到了忽必烈的热情接见。他们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从海上返回了欧洲。后来东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包括文化、宗教。如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如利玛窦,终生生活于中国,最终死于中国。


看着这些从古到今中外工匠、艺术家、科学家的作品和创作时,感慨万千,但也只能总结这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