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阅读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我们可以把希腊哲学的特质归结为两条:一条是非宗教精神,一是思辨精神。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在其系统完整的神话体系中有所体现,其表现的世界观有以下特征:第一,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希腊神话表达的是自然神的多神崇拜的观念,这样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结于神的主宰。第二,神人同形同性;神随心所欲地支配着自然,诸神争斗的结局决定了社会进程和人的命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没有自身的秩序和规则,在世界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是神的情欲和意志。第三,迷狂的宗教精神:希腊神话对神和英雄的激情和意志的无度的推崇,激发出迷狂亢进的宗教追求。如崇拜酒神的奥尔费斯认为万物起源于黑夜女神,该教派通过黑夜中的酗酒、癫狂的活动,追求脱离肉身、欲仙欲死的神秘体验,虽然充满了黑暗面但已被运用于所有宗教仪式,由于反映了神话世界观原始特征和非理性的迷狂精神。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希腊从来没有“从无到有”的创世观念,神的意欲行为和自然的生成变化被不加区分地交织成一幅世界图式。早期荷马神话用命运概括神也不能逃脱的决定性——后期赫西俄德的《神谱》以谱系形式描述出世界生成,以神人同形同性为基础,以人类的生殖力比拟自然的生成,只是安排了自然物的时间次序并没有表现自然界的内在联系、活动秩序和变化原因。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早期哲学家思考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的本性,特指运动和变化的本性——“本原”(arche)——太初;哲学家提出截然有别的本源学说和宇宙图式,即自然是非人格的本源,是统摄世界的最高抽象原则。 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希腊哲学的职业化促进了希腊民族的思辨精神的发展,结果形成了希腊民族独有的静观思辨精神。我们将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概括为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和实践。静观:希腊人的哲学观念是杂多的、变化的、暂时的对象是不太真实的,只有单纯的、统一的、永恒不变的对象才是真实的存在。希腊哲学家习惯于用不变的原则统摄运动变化的世界,万事万物都被归结于静止的、永恒的存在。尼采认为希腊文化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在于追求变动和苦难的酒神精神和追求静止和快乐的日神的精神对立。希腊哲学虽然推崇为知而知的纯思辨,但也并非关心实践,实践一词还有实用的意思,希腊哲学家以善为价值取向,他们否认的只是个人的物质利益和官能享受方面的实用性,他们既不否认哲学对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实用性也不否认哲学对于公众物质生活的功利性。实践一词的另一特殊含义是指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活动。 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
- 伊奥尼亚派
主要指伊奥尼亚地区的城邦米利都和爱菲斯两地哲学家。泰利斯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的哲学问题。他的回答是水;阿那克西曼德则持无定说,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他把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当做是生成;补偿原则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定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本原说;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本原说,内在的本源即赫拉克利托所说的逻各斯,他并没有把罗格斯看作是与火不同的本原,它与火是同一本原的内外两个方面,逻各斯就是由于火的不足和多余而造成事物之间转化的原则。生成辩证法:(1)转化的关系;(2)和谐的关系;(3)同一的关系;(4)相对的关系
- 毕达哥拉斯学派:
通过灵魂观将宗教和哲学结合在一起,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哲学,因为音乐是和谐的音调,哲学是对事物间和谐关系的思索,都是一种数的规定性,哲学的首要对象是数。数本原说:第一,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一类是数学比例关系,它决定事物构造以及事物之间的和谐;还有一类是数学中的对立关系,另外还包括用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第二,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 爱利亚派:
这一派别的中心思想是世界本原是不变的一。这与主张本原是单一、但却是变化的伊奥尼亚派,以及主张本原是不变、但却是众多的毕达哥拉斯派,都不相同。理神论:克赛诺芬尼认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是者”意义的辨析:巴门尼德否定了“是者”和“非是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定了是者的性质是不生不灭、连续性和完满性;芝诺悖论:辩证法的创始者,四悖论有关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
- 元素派
自然哲学家用元素来表示性质的不可分性,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单元,他的性质是物理性质: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火、土、气、水组成万物的根,他把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作为“流射”;流射说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 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颗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食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他的种子就有多少种类。既强调思想和感觉的差别,又承认思想的主导和感觉材料之间的一致性。
- 原子论
原子论创始人是留基波,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的愿意是不可分割,它被用来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虚空和充实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两者都是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事物的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原子论者认为无数原子最初处于漩涡运动之中,重的原子在中央旋转,结合成大地,轻的原子被抛到外层。原子论者对感觉的性质有两种解释,一是流射说,一是约定论。 第三章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智者的教学活动有鲜明的功利性,为了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智者思想带有强烈的怀疑注意和相对主义思想倾向。
-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 高尔吉亚:在《论非存在,或论自然》的书中提出三个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第三、即便可以认识也不可以把它告诉别人。
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研究从自然转向人事;认识你自己;德行就是知识,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路;苏格拉底方法是真诚的无知对知识的真诚地探索,提出问题滨队别人回答的反诘。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分离学说是柏拉图主义的要义,它肯定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真实的领域。他认为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调和了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矛盾,柏拉图认为知识所知道的,存在的东西不同于意见所认识的东西,也就是说可感领域不是真正的是者,但也不完全是非是者;真正的是者是知识的确定对象,属于理智的领域。
- 四线段的比喻:(1)幻想(2)信念(3)数学(4)理性知识
- 太阳的比喻:用太阳比喻善,从认识对象方面来说,太阳是可感事物成长的源泉,是可感对象显现出来,善决定可知对象的所是,使之向心灵显示。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但知识和真理不是善只是类似善。
- 洞穴的比喻:洞内的影像和雕像分别相当于“四线段”比喻中的形象和自然物,被锁住的囚徒的观看是幻想,自由的囚徒在洞内的观看是信念。洞内的火相当于“太阳”比喻中的太阳,洞外的太阳相当于太阳比喻中的善,洞外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
理念论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这是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特征。分有和摹仿: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如美德概念规定性的东西必然分忧“美”的理念型相。摹仿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通种论通种即最普遍的型相,有时与型相不作区分。通种之间的分有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概念之间相容和不相容的逻辑关系。两分法区分和集合 灵魂学说柏拉图把人的本性归结为灵魂,在他看来人不是灵魂和身体的复合,而是利用身体达到一定目的之灵魂。另一方面,他也看到身体对灵魂的反作用,这种作用或者有益于或者有害于灵魂。灵魂的三重区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原则:理性控制着思想活动,激情控制着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的倾向。灵魂回忆说:人的身体忘记了过去曾经关照过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他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就是回忆。知识包含于灵魂之中,已经是被知道的东西,被知道的东西不一定是被关注的东西,拥有知识的灵魂不一定知道它的拥有。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理解是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三类。第二节 物理学物理学即自然哲学,研究的自然是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不能脱离运动的事物来研究自然,物理学研究的是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形态。亚里士多德将所有事物分成两类,一类是依据自身本性而存在,另一类是依据其他原因存在主要指人工产品。
- 三本原说
形式、缺乏和质料是运动的三本原。质料是运动的载体,它在运动中保持不变,行动决定运动的物体所处的状态,缺乏决定运动所朝向的状态;缺乏也是一种形式即事物应该有但尚未有的形式。亚里士多德还将运动定义为潜在的现实化
- 四因说
运动的四种原因:(1)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因为它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即质料因`。(2)事物为什么会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他们各有特定的形式,表示本质的定义即形式因(3)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它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即动力因。(4)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它们朝向各自的目的,解释运动朝向目标的原因即目的因。亚里士多德强调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通常是一致的
- 目的论
亚里士多德主张把自然看做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在一种意义上是有目的之活动,在另一种意义就是有必然性的活动” 第三节 形而上学
- 对理念论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分歧是本质是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他对柏拉图的批评集中于“分离学说”,其要点如下: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其次设立设置分离的理念型相是不成立的,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并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 形而上学的对象
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理念型相,而是“是者”,用是者概括了诸如本原、存在、本质、一与多、不变与变、善、真理等等研究对象。了解系词是的逻辑功能以及是者的实体意义。是者的哲学意义是实体:(1)实体与属性(2)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而种和属是第二实体;(3)第一实体和定义,形式和本质是第一实体。
- 具体实体
亚里士多德区分实体和具体实体,实体是内在的形式,形式和质料在一起所谓具体实体的来源:前者完全逻辑意义上的实体,即定义所表达的形式,后者指现实意义上的实体,即经验世界运动者的事物。《形而上学》提出了三类实体构成的世界等级,第一类是可朽的运动实体,第二类是永恒的运动实体,第三类是永恒的不动的实体。第一类是地界的个体,第二类是天体,第三类是隔壁的,却不是感觉对象也没有质料,它不属于经验世界,而是神学研究的神圣实体,即神。
- 神学
神实际是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和首要原因的代名词,是为了解释可感的物理实体的合理性而做出的理论设定。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对神的崇拜是纯思辨活动,是智慧和幸福的顶点,研究神学是哲学的最高境界,不包括实用或实践的动机和利益。 第四节 灵魂学说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当作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的原则,即有生命的事物运动的原因。在此意义上,对灵魂的研究属于自然哲学。他认为灵魂之存在有生命的事物之中,无生命的事物没有灵魂,克服古代流行的万物有灵论。他给灵魂下的定义是潜在的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灵魂使生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的生命活动。更准确的说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这种原因是自因和外因。一切有生命的实体都有灵魂,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和人三大类。 第五节 实践哲学所谓实践就是以善为目的与导向的行为,实践科学主要分两支:研究个人之善的伦理学和研究公众或国家之善的政治学;个人只有在公众的政治生活中才能实现至善的这一终极目标。
- 善和幸福
- 有意和无意的行为
- 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确保实现目的之手段,其与理论智慧的区别在于: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环境而理论智慧却追寻事实的原因;实践智慧的对象是个别的事件,理论智慧追寻普遍的本质;最后实践智慧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年轻人所能获得的只是像数学这样的理论智慧。明显特征是思虑和选择
- 中道学说:实践智慧选择德行的标准被亚里士多德概括为中道,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中道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