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书 | 特殊教育教师曹艳:每个特殊孩子都是一座孤岛






·《年书》人物 曹艳 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元老级”教师 曹艳是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元老级”教师。她从毕业到现在,已经从事特殊教育29年了。 曹艳大学学的是聋哑教育专业,当时选择这个专业,也是一次机缘巧合。 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清明节,曹艳和同学在烈士陵园扫墓,遇到了跟她一样去扫墓的一群小朋友。 他们在一起都不说话,都是在打手语交流。 曹艳的老师告诉她,他们是聋哑小朋友,不会说话,只能打手语。 这次接触也是曹艳第一次知道聋哑老师是用手语和这样的小朋友沟通。 或许因为是同龄人,曹艳觉得小朋友有点可怜,如果能帮助他们,将会很有意义。 高考的时候,曹艳选择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聋哑教育专业。 曹艳的性格从小是喜欢唱歌、跳舞、运动,如果天天跟盲孩子在一起会不会不适合?曹艳心里也有疑问。但是没想那么多。 自从选择了特殊教育,曹艳就没停下来,也没打算停下来。 1989年毕业,当时深圳还没有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曹艳先是回到陕西西安,在西安盲哑学校工作。 1991年深圳开始筹办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把曹艳从西安调了过来筹建学校。 1992年学校建设完毕正式开班。 第一期开课,开了两个班,听障班和智障班。一个班大概是10人。曹艳就是听障班的班主任。 可以说1992年和1993年,深圳的聋哑教育还只是在小范围实验,到1994年9月1日,学校才大规模招生。 从最开始的两个班级,听障班级和智障班级,分化出智障、脑瘫、自闭症班级,后来又不断的分化,直到现在的88个班级。 现在学校分成4个教学部: 一个是听视障教育教学部。听视障教育教学部主要就是听力障碍的孩子和视障的孩子。 第二块是智障教育教学部。智障教育教学部是单纯的智力障碍的孩子,也有一些轻度的自闭症的孩子。 第三大块是康复部。康复部主要就是自闭症和脑瘫这两类的学生。 第四块是职业教育教学部。职业教育教学涵盖了以上所说的这五类学生,在学段上是可以到达职业高中阶段。 听视障类的孩子,对他们可能更多的在学业上有一些要求。他们最终也是要进行高考,甚至于到更高的学府去读大学,将来享受更好的生活。 智障孩子他们的课程设置,跟普通孩子的课程相比差异比较大了,比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智障孩子更多的是注重与人交往、沟通。 对于轻度的智障、脑瘫、自闭症的孩子,他们经过基础的教学达到康复以后,要学习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就业的能力,将来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自食其力。 对于一些智障程度很重的孩子,重点在于康复,身体的康复,机能的康复,然后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将来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由于这些孩子身体的各种障碍,曹艳和学校其他同事一刻也没有放松。 每人坚守自己的岗位,教学岗位的老师,生活管理员,还有其它后勤服务对这些孩子全天候24小时的监控状态。 每个环节的对接都是按照时间点按照签名落实,每天都会有一个严格的交接手续。 比如早晨有生活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吃早餐。 到了时间点,教学管理的老师就要从生活老师手里把班上的孩子交接,要通过签字,登记这些手续,把孩子们带到教学区域进行教学活动。 有的孩子虽然有听力障碍,但是内心世界特别丰富,对自己要求也特别高,自尊心也特别强。 有一次有位记者来到曹艳班级进行采访,班上一位听障小朋友开口和记者打招呼,记者出于好奇就笑了,这孩子理解成记者在笑话他。 当时他一气之下就跑到洗手间去了,把门锁上。 曹艳用传字条的方式,耐心劝说,甚至说了“狠话”才把他劝出来。 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教师的压力也是非常大,可以说周一到周五,他们的神经都是紧绷着,曹艳连睡觉都会把手机放在身边,以便及时知道学生发生的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全面,无障碍设施也逐渐升级。 需要与时俱进的,还是我们对待这些特殊群体,以包容接纳的态度,同时还要积极帮助他们在社会上获得便利。 毕竟在来到人间的时候,上帝已经对他们不公平一次,这个失误需要我们一起来弥补。 特殊教育的老师,帮助这群特殊的学生建立起了生活的技能,修复他们的心智,社会也需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他们,把他们当作是我们的一分子,当作是普通人来对待。 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记录,关注《年书》,关注我们“深圳年书”公众号,邀您聆听观看更多关于曹艳的故事。 请收看我们即将推出的《年书》人物视频版:曹艳 ·《年书》是什么? 《年书》是以年为时间轴,以人为核心点,讲述人与这个城市交汇故事的多媒体电子书。是深圳人共同创造并共享的年度城市文化产品;是具有文献价值的城市年度馆藏;是具有独特印迹的城市记忆;是讲给你、我、他的深圳人自己的成长故事。 深圳是一座奇迹之城,在炫目的发展成就和耀眼的经济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 《年书》作为独一无二的数字人文作品和与时俱进的图书馆馆藏载体,对代表和引领城市发展的精英人物、对彰显城市独特个性的潮流人物、对与城市休戚相关的普通百姓全覆盖,以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和互动媒介,通过年度人物故事、年度人物专访、年度人物里程碑、年度人物点评等形式,创作可独立传播又汇聚成册的全媒介电子人物《年书》,并以每三年为节点,持续回访更新《年书》,动态记录人物在城市的今天、明天。 所有作品将作为地方人物文献在南山图书馆收藏并借阅。 ·为什么做《年书》? 《年书》源起于所有的“我们”对深圳这座城市的热爱。这个“我们”,是与深圳这座城市有着共同经历的人,是给深圳留下印迹的潮流先锋人物,也是与城市休戚相关的普通人,他们愿意讲出自己与深圳交汇的故事。 这个“我们”,还是一群擅长观察、记录、表达、传播故事的文化、传媒志愿者,有志于传承和记录深圳城市精神和人文故事,《年书》就是他们创作的作品。 这个“我们”,还是一群致立为城市保留印迹的人,他们来自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的使命驱使,他们不遗余力推动、推广并收藏《年书》。 《年书》是所有的“我们”对自己热爱的城市的集体贡献。 ·《年书》运作机构 项目发起:南山图书馆 项目执行:嘚瑟咖传媒项目协作:传媒志愿者 合作伙伴:嗦嘎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