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功臣?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功臣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开创江山坐稳了以后,屠杀功臣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李世民确是一个少见的不杀功臣的皇帝。
首先李世民在年龄上一点也不担心,他在通过玄武门政变成为大唐帝国第二任皇帝时,才27岁。这个年龄绝对是风华正茂,李世民完全有时间熬死那些将领们,事实证明李世民驾崩时,那些名将名帅们已经死了一半。
皇帝之所以要杀掉那些将领的原因很多,将领的能力太强是很重要的一个。这方面李世民没有任何的压力,“天可汗”的威名不是白叫的,从隋末的群雄割据开始,李世民就开始南征北战。
窦建德、王世充等一个又一个败在了他的手下,在军事能力方面李世民根本不担心,唐帝国还有很多任务需要那些武将们完成
在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唐帝国的周围还是强敌环绕,北部有梁师都的割据和罗艺的反叛,还有高句丽、突厥、吐蕃等一些列的敌人。对唐朝威胁最大的还是突厥,就在李世民刚刚登基以后,突厥大可汗颉利统帅20多万军队直逼长安、马踏渭水,对唐帝国造成很大的威胁。
唐太宗不是一个苟安的君主,他有自己的雄才武略,他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这都离不开战争,虽然唐太宗本人的军事能力极强,但是帝国的任务太多,他一个人无法面面俱到,因此处于各种原因,他也不能少杀那些武将们。
唐朝初期的军事制度无法滋生武将割据
说起唐朝的藩镇割据是非常有名的,它们完全积压了中央王朝的生存空间。但是在唐朝初期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为唐朝初期的军事制度是府兵制,还不是中期的募兵制。唐朝初期的军权有12卫统帅,每一位设立大将军一人(唐朝的大将军不是很值钱,和汉朝不能比)。这12位将领虽然掌握着军权,但是时间不会很长,因为他们的职位是来回调换的。这样一来谁也别想把军权握在自己手里,从而避免了中央将领造反。
地方将领造反就更不可能了,唐朝初期地方官员的职权划分非常仔细,行政、军事、财政、刑罚、税收各有其人,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想把这所有人聚集在一个造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到了唐朝中期就不行了,一个节度使解决一切问题。府兵制在唐朝初期的效率还是可以的,这些军队只效忠于朝廷,将领很难完全控制。在唐太宗时期,唐朝共有600多个军府,总兵力有60多万人。仔细算了每个军府只有1000余名士兵,想依靠这点实力就造反,那也太不现实。
尉迟恭早先是隋末枭雄刘武周的部下,后来投靠秦王李世民,为唐军南征北战,成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玄武门之变时,齐王李元吉差点将李世民杀死,也是这位尉迟恭亲自将李世民从鬼门关救了回来。对李世民,尉迟恭可以说是有功也有恩。对此尉迟恭心知肚明,所以慢慢的变得胆大妄为,居功自傲的同时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有一次李世民请众人喝酒,尉迟恭多喝了两杯,便于旁边的人争吵起来,这时李道宗过来劝解,不料竟然被尉迟恭打了一拳脸面,差点把李道宗的眼睛打瞎了。
李道宗是什么人?他可是李世民的堂兄弟,也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当时担任任城王,尉迟恭当着皇帝的面打他的兄弟,李世民自然非常生气,但他强忍怒气,宴会散去之后,他找到尉迟恭说了下面一番话:我读史书见汉高祖屠杀功臣,对此很不以为然,所以我登基后一直保全你们,君臣共享富贵,可我今天看你的行为,才知道汉高祖当年的做法有一定道理,做任何事都有个限度,希望你约束好自己,以免将来后悔。
尉迟恭听李世民这么一说,顿时酒醒了,连忙磕头认罪,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对别人放肆了,一直小心的夹着尾巴做人,直到贞观十七年,尉迟恭请求告老退休,皇帝批准之后,他就一直住在自己家里,晚年求仙问道闭门不出,直到15年后病逝,享年74岁。
李世民不狠吗?
狠,
他心狠手辣,杀死自己的亲哥哥亲弟弟毫不手软,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也是毫不留情。
既然他这么狠为什么不杀功臣呢?
很简单,他能力突出,无论是统兵作战还是治理国家,他的那些功臣们都不如他,而且他驾驭臣子的手段十分高明,一句漫不经心的敲打,就能让很多臣子噤若寒蝉,李世民一句话就能让嚣张跋扈的尉迟恭夹着尾巴做人15年,足以证明李世民的高明手段了。
权者,谋术也。
谋者,阳谋、阴谋。
善用谋术者得天下,滥用谋术者祸国殃民,谨之慎之!
摘自:《九宫格创意思维导航》《第十七章:帝王术》 — 刘成全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read.douban.com/column/8335972/chapter/53788549/
本作品由刘成全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