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我度过了极为热闹的一段时光,在两份工作的间隙。
我在这一个月之内,要完成一个新工作的落实,开启一个新城市的生活,还要和现有的一切一一作别,听起来非常忙碌,但我仍有大量的时间来一半忧虑一半兴奋。
这是在美国的第四年,这四年过得非常快,转变应该说是很多的,虽然我还是那样,看上去是怯懦的,焦虑的,偶尔无所适从,却又一直在心里知道,总会好的,总会找到的,总会适应的。所以,这是一篇自我表扬的日记!
很庆幸,我守住了每一道底线。
我去年12月新搬进这个studio的时候,就给自己的studio命名为’baseline’,然后自嘲地说,我们这个行业,在哪个国家也是一个基本线收入。不多不少,刚刚在线上,其中也有几分有趣的平稳。之前跟一个朋友讲起找工作,她说,我担心自己终究找不到任何工作!
我不知道如何剖析找工作的方法,我向来不是一个足够精明的人,我只是想讨论,在每一次机会面前竭尽全力,有什么意义。
不是技能,不是人脉,也不是别的什么,说到底,找到好工作的最大筹码,还是做好一件事的决心罢了。我一直是幸运的,但不意味着,我一直是顺利的,应该说,我遇到了很多很多的意料之外,但我都忘记了,我记得的,是在每一次都守一个底线,因为底线只会一溃再溃。如果对每件事情都非常将就,最后想来无法拼凑一个不将就的人生。
跟所有人谈起,租房子买房子,租房环境,通勤时间,大家各有preference,但是我最喜欢的始终是,除了贵,没什么缺点的东西,这样多简单,道路只有一条啊,賺钱去呗!
我知道自己理应收敛这份,嚷嚷着,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环境。但是,我是一个从事人居环境设计的人,对人的需求,空间的使用,理应比别人更加敏感。朋友们都在劝我说,你想要的东西非常奢侈,并不是人人都要得起。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善意的劝解,但妥协并不能把不好的东西变成好的,我希望有些东西成为一个基本的需求。有意义的工作,有尊严的生活,有互动的情感。我不是只要自己有要求,我希望大家都有要求,需求会推动进步,妥协不能。
假如友谊有天意。
炫耀朋友,简直是我的最大毛病之一,毕竟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炫耀。我只是常常感到惭愧,我为别人能想到的,远比不上他们待我的心意。
在Austin呆了很久,开始的时候,有同学在,我虽与人不远不近,但也不觉得过分孤单。我是一个对独处的需求很强的人,虽然我也有社交的需求,但很多时候,这两个需求是不可以相互打扰的。所以,我的分寸表现在,我不让他们一个感到为了另一个需要让步。
我本能地不愿意过上拉帮结派的日子,不愿意为了加入一个团体而牺牲自己的行动路线,在最初的一年里,我过着极为低消耗的生活,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在第一个studio结束的时候,跟同学说,“I feel good but not excited yet!”那不只是对一个studio的总结,也是对当时生活状态的一个总结。
一个人的日子自然是平静美好的,但通常没有可以纪念的细节。
什么是可以纪念的细节?
比如说,一次热热闹闹的火锅,饭局上此起彼伏的笑声;
比如说,一整个下午熵非常高的讨论,最后说,嗯,是这样的,你说的就是我想说的;
比如说,在泳池边喝酒谈天,看天上的月亮躲到云里,看紫薇的花瓣铺了一池;
比如说,开很远的车去吃小龙虾未果,却在雨后穿过忽然燃烧起来的晚霞,觉得非常值得;
比如说,赶一场show之前去吃一顿牛排,吃得非常狼狈,还一边觉得很不错;
再比如说,冒一场大雨去看几个雕塑,然后在车里听几首触动的歌。
以前表妹给我算命,说我命里最贵就是友谊,总有贵人相助,总有人能相互扶持,相互信任。我从很早以前就知道,这恐怕是真的。
这些日子大多是平静的,然后是欢腾的,也有一些是遗憾的。
你是青天的云,而我是瓶中的水。
我原先觉得水是不自由的,但是云又何曾是自由的?
高速路上,错过一个路口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错过了就只能错过了,强行变道很容易出车祸,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好在,只要油足够多,终会绕到正确的目的地的。
五年前,我也是在一个7月里,从北京毕业,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前面会遇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来安身立命。那个时候,我只是带着一点天生的乐观,来幻想未来,现在,多多少少,我有了一些底气,想慢慢去做一件事,把它做好,一点点接近,理想的生活。
就像艾略特那句我非常爱引用的话,“我们终会回到最初的地方,再重新认识这里。”这是我,选择从北京回国的用意,当然,对比起,我能在北京见到的朋友,蹭到的饭,体会到的感动,这点矫情的用意,根本不值一提!
如果真有什么可以来总结的,无非是维特根斯坦的墓志铭那样说,告诉人们,我在美国度过了极好的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