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论语:孔夫子教你做个聪明人
孔夫子时代没有智商测试,当时还算淳朴的商人也就没有机会通过胎教、“赢在起跑线”等噱头来坑蒙拐骗,不过若是宗族子侄出了个聪明人,少不了要跟别人PK一下,让大家都沾点喜气。
但怎样才算个聪明人呢?聪明人分几等呢?当时没有学士硕士等学位可以授予,博士头衔也要等到几百年后的汉代才有,更不能通过科考来证明自己,通过测验PK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方法肯定没戏,对于这个难题,孔夫子略一沉吟,想想只能通过知识的来源和路径来比较啦,于是便制定了后世沿用2000多年的聪明等级表:
他老人家在《论语.季氏篇》中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听明白了吗,第一等的聪明人是那些天生就啥都懂的”知道分子“;
第二等的是通过学习而懂得的知识分子;
第三等的是踩过坑吃过亏,学乖了的人;
最后一等的是吃了亏还不长记性的下等愚民,老夫子暗暗把90%的人都归到这一类里。
如果把当时的中原各国算一家公司,90%的愚民算是普通员工(D类)的话,生而知之的人就算是A类干部啦!
问题来了,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最聪明的那一等“生而知之”的人,又不敢质疑老夫子,让他给找个这样的人瞅瞅,于是小心翼翼地问孔子:“您老人家办私立学校,享受鲁国的政府津贴,当年的几位导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均是院士级的人,自己又曾游学宋、陈、齐诸国,相当于后世的EMBA,您觉得自己是第几等的聪明人呢?”
姜毕竟是老的辣,夫子知道不能把自己放在头等——这样很难解释当年他到处向人请教的行为,于是谦虚地说自己排在第二等,算是个B类干部。原话是这样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意思是我不是生下来啥都懂,是费好大劲儿学习先辈的光荣传统才变得这么优秀的。
孔夫子这么一说有个人就急了,谁啊?夫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也是孔门弟子中学习能力最强的一个。强到啥程度?有故事为证:鲁哀公曾经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
听见没有?”不二过“,任何错误绝不犯第二次,是不是让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被请家长的你无地自容啊?
但”不二过“毕竟是有过在先,属于”困而学之又次之“,本来有希望紧挨着老师能混个B类干部,甚至弄个”亚圣“名头,配享孔庙也是有可能的。但老夫子现在玩了个”头等奖空缺“,生生把自己弄成C类,连”亚圣“名头也给了很多年后的孟轲,颜回心情郁闷可想而知,《论语.雍也》说颜回29岁就头发尽白,早早地去世了。
老撒也没见过”生而知之“的人,从小学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勉强算一个,不过也只是传说而已。自忖犯过很多错,有些还属屡教不改,只能排到最末一等了。
诸位看客,您排在第几等呢?
mands�77 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