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和像妈妈一样的老师,你们知道?
孩子们有点可爱,有点活泼,有点捣蛋,有点聪明,而老师就像家里的妈妈一样,跟孩子一起玩,照顾孩子的一切日常活动。
作为妈妈,孩子出生后的三五年时间里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作为老师也是一样的,一定要从孩子开学的第一天开始带起,这样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进步,作为成年人才会更了解孩子,懂孩子。

孩子从个人的小家庭到集体的大家庭生活,父母跟孩子都有一个适应期。
“妈妈要上班,孩子长大了要离开妈妈,要上幼儿园学本领,幼儿园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会一样照顾宝宝。”孩子能听懂妈妈说的话,有时候孩子心理上就不想接受这件事实。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总要有个适应期,甚至孩子有时候比家长适应得要快,家长第一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不放心,时不时趴在窗户上瞄一下。而孩子更多时候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分离之痛,当成人离开时,一件玩具或是其他小朋友等有趣的事情就会吸引他的注意力。
也不排除有些孩子的情绪会爆发得特别厉害,老师拿来电话机(家用废旧电话机)这样引导:“来,宝宝是要爸爸还是妈妈?”宝宝:“妈妈”师:“好,咱们现在就给妈妈打电话,打电话之前要按手机号”然后把电话机交给孩子,孩子有模有样地拨打号码,听电话。
有个孩子有次拿着电话说:“喂!是光头强?......”看,我们的孩子已经投入到游戏当中了。哇!我们的孩子有点可爱!

所以孩子比家长想象得要好,孩子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也要适应自己跟孩子分离的阶段。
正如孩子听到老师的琴声,哼唱起那首歌:“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也不哭,不闹,叫声老师早 ......”
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中接触到新鲜的玩具、其他的小朋友,有点好奇、有点快乐。
到了午睡时间,孩子们第一次离开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陌生的小床上要睡觉,孩子多么希望现在妈妈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啊,所以他们通常会用哭来表达自己跟最亲近的人的分离之痛。那老师就是孩子唯一倾诉的对象,孩子在老师面前痛声大哭:“妈妈。我要妈妈!......”
孩子第一次要睡他不熟悉的小床,不想拖鞋,不想躺下,坐在小床上,整个中午满脑子想的都是妈妈,妈妈怎么还不来呢?妈妈现在在哪里呢?我想要妈妈.......时不时说:“妈妈,要妈妈......然后又哭了......”
有个孩子说:“老师,你坐在我的床边,陪着我,跟我一起睡。”
有时候孩子睡不着哼唱:“小呀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有的字还吐不清楚;倒车,请注意,倒车,请注意......
哈哈......我们的孩子有点有趣,有点勇敢,有点小情绪!

有次老师梳了一个特别特殊的发型,在头顶中间扎了个小辫,孩子说:“老师,你真可爱!老师:“我不可爱,你最可爱!”孩子说:“我是大哥哥了,我不可爱”!
我们的孩子太有趣了。
慢慢地孩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在幼儿园里也找到了好朋友,小女生跟小男生是好朋友,在放学时间女生说:“.......你帮我背下书包吧!”男生说:“好”,男孩用不熟练的动作,在女孩的配合下终于帮女孩背上了书包。
我们的孩子在发展与人交往关系。
孩子的一日生活皆教育,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怎么样才能引导孩子,首先就要关注到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把自己当孩子,当成孩子的朋友,才能了解孩子。

时常会出现幼儿园老师还比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所以家长的姿态应该放下来,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跟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上,才能跟孩子平等地交流,才会有可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有时候不是我们要教会孩子什么,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语言,只有了解孩子才会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那些违背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做法一定是不了解孩子的。
跟孩子的生活细节需要家长时常记录,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跟孩子说话,说有用话。这样才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进步!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支持!
本文由精英训练营原创,欢迎关注,一起长知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