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摘抄
景观社会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摘抄
我们拒绝用一个无聊致死的危险去换取免于饥饿的世界 ——居伊·德波(Guy Debord, 1931-1994)
摘抄采用本书原序号
《完成的分离》
“无疑,我们的时代……偏爱图像而不信实物,偏爱复制本而忽视原稿,偏爱表现而不顾现实,喜欢表象甚于存在……对这个时代而言,神圣之物仅仅是个幻觉,而世俗之物才是真理。更有甚之,在它眼中,神圣之物随着真相的减少而变大,随着幻觉的增大而变大,于是幻觉的顶峰对它来说也是神圣的顶峰。”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二版序言)
1
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accumulation de spectacles)。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入了一种表现(représentation)。
2
从生活的每个方面脱离出来的图像,正在融合到一个共同的进程中,而在这个进程中,这种生活的统一性不再能够得到恢复。部分地看到的现实展开在其自身的普通统一性中,成为边缘的伪世界(pseudo-monde),成为仅仅被凝视的客体。世界图像的专业化已经完成,进入一个自主化的图像世界,在那里,虚假物已经在自欺欺人。而普通意义上的景观,作为生活的具体反转,成了非生者(non-vivant)的自主运动。
3
景观既显示为社会本身,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也可充当统一的工具(instrument d-unification)。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它蓄意成为集中任何目光和任何意识的那个区域。由于这个区域被分离了(séparé),它便成为滥用的目光和虚假的意识的场所;它所实现的统一无非就是一种普及化分离的官方语言。
4
景观并非一个图像集合(ensemble d-images),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的关系。
5
景观不能被理解为对某个视觉世界的滥用,即图像大量传播技术的产物。它更像是一种变得很有效的世界观(Weltanschauung),通过物质表达的世界观。这是一个客观化的世界视觉。
6
景观,从总体上理解的景观,它既是现存生产方式的结果,也是该生产方式的规划(projet)。它不是现实世界的替补物,即这个世界额外的装饰。它是现实社会的非现实主义(irréalisme)心脏。在其种种独特的形式下,如新闻或宣传、广告或消遣的直接消费,景观构成了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生活的现有模式。它是对生产中已经做出的选择的全方位肯定,也是对生产的相应消费。景观的形式与内容同样都是对现存体系的条件和目的的全盘证明。景观也是这种证明的持续在场(présence permanente),充当着现代生产之外对所体验时间的主要部分的占用。
7
分离本身隶属于世界的统一性,隶属于分裂为现实和图像的总体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自主景观在其面前自我展示的实践,它也是包括景观在内的现实整体。然而这个整体中的裂变将肢解整体,让景观显示为裂变的目的。景观的语言由统治性生产的符号(signes)组成,而这些符号同时也是这个生产的最终目标。
8
人们不能抽象地将景观对立于实际的社会活动。这种拆分(dédoublement)本身就已经被拆分。反转现实的景观实际上也已经产出。同时,经历的现实在物质上已经被景观凝视(contemplation)所侵袭,在自身中获得一种景观秩序(ordre spectaculaire),给这个秩序赋予一种积极的黏合力。客观现实在两方面都在场。这般定义的每个概念,其本质就是概念向其反面的过渡:现实突然出现在景观中,使得景观成为真实。这种相互的异化是现存社会的本质和支撑。
9
在被真正地颠倒的世界中,真实只是虚假的某个时刻。
10
景观的概念统一并且解释了形形色色的表面现象。表面现象的多样性和对比是社会层面上得到组建的这种表象的外表,而这个表象本身又应该在其普通真相中得到认可。就其本身的术语来看,景观就是对这种表象的肯定,也是对任何人类生活的肯定,也就是说对社会生活的肯定,将其肯定为简单的表象。然而能够抵达景观真相的批判则会发现,景观是针对生活的可见的否定,也是针对变得可见的(est devenue visible)生活的一种否定。
11
为了描述景观、它的形成、它的功能,还有导致它解体的力量,就必须人为地区分不可分离的元素。在分析景观时,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说的就是景观的语言,原因是我们来到一个社会的方法论领地上,而这个社会就在景观中进行表达。然而景观并非他物,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形成的总体实践(pratique totale)的意义,还有这个实践的时间表。这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历史时刻。
12
景观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实证性,既无可争辩又难以企及。它所说的无非就是“出现的(ce qui appara-t)就是好东西,好东西就会出现”。它所要求的态度原则上就是这种被动的接受,通过其绝无争辩的出现方式,通过其对外表的垄断,景观实际上已经得到了这种被动的接受。
13
景观那同语重复的本质特点来自如下简单的事实,即它的手段同时也是它的目的。它是普照于现代被动性帝国的永远不落的太阳。它覆盖着世界的整个表面,永无止境地沐浴在自身的荣耀中。
14
建立在现代工业之上的社会,它不是偶然地或表面上具有景观特征,而是本质上就是景观主义社会。在景观中,即在统治性经济的形象中,目的不值一文,发展才是一切。景观想要实现的无非就是自我实现。
15
作为当今所生产物品的不可或缺的装饰,作为制度理性的普遍展示,作为直接制造越来越多的物品图像(images-objets)的先进经济部门,景观就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
16
景观让活着的人们服从于它,原因是经济已经将人们完全降服。景观无非就是为了自身而自行发展的经济。它是物的生产的忠实写照,是生产者不忠的客观化(objectivation)。
17
经济对社会生活进行统治的第一阶段,在对任何人类成就的定义中,曾经导致一种从存在(être)滑向拥有(avoir)的明显降级。而通过经济的积累结果对社会生活进行整体占领的当今阶段,正在导致一种从拥有面向显现(paratre)的总体滑坡,而任何实际的“拥有”只能从这种滑坡中获取它的即时名望和最终功能。同时,任何个体的现实也都成为社会的现实,直接依赖于社会的威力(puissance),由社会的威力来造就。正因为这个现实并不存在,所以它只能被允许出现。
18
在现实世界自行变成简单图像(simples images)的地方,这些简单图像就会变成真实的存在,变成某种催眠行为的有效动机。景观作为一种让人看到的倾向,即通过各种专门化的中介让人看到不再能直接被人们抓取的世界,它正常情况下会在视觉中找到特别的人类感官,而这种感官在其他时代曾经是触觉;最为抽象的感官,最可神秘化的感官,正好对应于当前社会的普及化抽象。然而景观并不等同于简单的目光,即使与听觉相结合亦然。景观就是逃脱人类活动的那个东西,它摆脱了人类对事业的重新考虑和修正。它是对话的反面。在具有独立表现的任何地方,景观就在那里重新形成。
19
景观是西方哲学规划全面虚弱( faiblesse)的继承者,这个规划是受观看类别支配的对活动的理解;景观同样也建立在对精确技术理性进行不断展示的基础之上,而这种技术理性恰恰就来自这种思想。景观并不实现哲学,而是将现实哲学化。这是所有人的具体生活,已经降级为思辨性世界的生活。
20
哲学,作为被分离思想( pensee separee)的权力,作为被分离权力的思想,它从来没有通过自身而超越神学。景观是宗教幻觉的物质重构(reconstruction materielle)。景观技术并没有驱散宗教的乌云,人类曾经将从自身分离出的权力托付给宗教:景观技术只是将人类权力与尘世基础联系起来。于是最为尘世的生活就变得格外昏暗和令人窒息,这种生活不再转向天空,而是在自己身上收留着对生活的绝对回避,还有虚假的天堂。景观是将人类权力流放到一个彼世的技术实现;它是人的内心已经完成的分离。
21
随着必需性在社会上渐渐被人们梦想,梦想就变成必需的东西。景观就是被束缚的现代社会的噩梦,它最终只能表达社会的睡觉欲望。景观是这种睡眠的守护人。
22
现代社会的实践威力已经从自身中脱离出来,而且在景观中建立起一个独立帝国,这一事实只能用另一事实来加以解释,即这个强大的实践继续缺乏其凝聚性,而且与自身相互矛盾。
23
这是最为古老的社会专业化,权力的专业化,它是景观的根源。于是景观就成为一种专业化的活动,它替所有的其他活动说话。这是等级社会在自身面前进行的外交表达,在这里,任何其他的言语都被消除。最为现代的东西也是最为古老的东西。
24
景观是现行秩序在其自身上保持的不间断的话语,是对自己的赞美式独白( monologue elogieux)。这是权力在它对生存条件进行极权管理时期的自画像。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 apparencefetishist),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特征:有个第二自然( seconde nature)似乎以其命定的法则统治着我们的环境。但是,景观并不是那个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发展也不能被看作自然的发展。相反,景观社会是选择自己特有技术内容的形式。倘若景观仅取其狭义方面,即“大众交际的手段”,这也是它最能压倒一切的表面展现,它就会显示为侵入社会的简单工具化,而工具化实际上丝毫不体现中性特点,而是一种本身切合于其总体自我运动的工具化。如果技术这般发展的时代的社会需求只能通过技术媒介方能得到满足,如果这个社会的管理和任何人际接触只能通过这个瞬间交际的威力中介来进行,那是因为这种“交际”主要还是单边的( unilaterale)交际。结果是交际的集中会在现存体制的管理者手中积累一些手段,使得他们能够继续进行这个确定的管理。景观的全面分裂与现代国家密不可分,即与社会中分裂的普通形式密不可分。国家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也是阶级统治的机关。
25
分离就是景观的阿尔法和奥米加。劳动的社会分工的建立,阶级的形成,曾经构筑起第一个神圣的凝视( contemplation sacree),即任何权力从初始时就自行标榜的神秘秩序。神圣性证明了对应于主人们利益的宇宙和本体的律条,并且解释和美化了社会所不能做的事情。因此任何被分离的权力都具有景观特征,但是所有人对这种静止图像的赞同,仅仅意味着一种对想象延伸的共同认可,针对的是真实社会活动的贫乏,况且这种贫乏被广泛感受为一种统一条件。现代景观则相反,它将表达社会所能做的事情,不过在这个表达中,可做的(lepermis)完全对立于可能的( le possible)。景观是在生存条件的实践变化中对无意识的保存。它是无意识自身的产物,它自己提出自己的规定:这是个伪神圣物( pseudo-sacre)。它展示自己是什么:在自身中自行生长的被分离的威力,就在生产率的增长中,通过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细化为动作的碎片,并且受制于机器的独立运动;并且,为了一个不断扩展的市场而运转不息。任何共同体和任何批判意识都随着这个运动进程而解体,在这个运动中,通过自我分离而变得强大的力量还没有被找到。
26
随着劳动者及其产品的全面分离,失去的是关于已完成活动的任何统一观点,还有生产者之间任何直接的个人交际。随着被分离产品的积累进展,还有生产过程的集中,统一和交际成为制度领导的专有属性。分离的经济制度的成功就是世界的无产阶级化。
27
通过被分离生产即分离物( le separe)生产的成功本身,原始社会中与主要劳动相关的基本经验正在转移,转向制度发展的极点,走向非劳动( non-travail),即非活动( inactivate)。但是这种非活动在任何方面都没能摆脱生产活动:它依赖于生产活动,它是对生产需求和结果的服从,令人既担忧又叹为观止的服从;它本身就是自身理性的产物。在活动之外没有自由可言,而在景观的范畴内,任何活动都被否定,恰如真正的活动被整个地截获,以便总体地建立这个结果。于是,现今的“劳动解放”,休闲的增加,绝对不是劳动中的任何解放,也不是劳动造就的某个世界的解放。在从劳动中窃取的活动中,任何东西都不能在对其结果的服从中得到。
28
建立在隔离之上的经济制度是一种隔离的循环生产,隔离建立了技术,而技术过程反过来又进行于隔离。从汽车到电视机,所有景观制度所选择的财物也都是它的武器,以持续加强“孤独的人群”的隔离条件。景观总是更能具体地找到它特有的先决条件。
29
景观的起源就是世界统一性的丢失,而现代景观的巨大扩展表达了这种丢失的全部:任何特殊劳动的抽象,以及整体生产的全面抽象,都完美地表达在景观中,而景观的具体存在方式恰恰就是抽象。在景观中,世界的某个部分自我展现在世界面前,而且要比这个世界更为高级。景观便是这种分离的共同语言。将观众们联系起来的无非就是一种不可逆的关系,它就位于维持观众隔离的中心。景观汇合着分离物,但是它把分离物当作分离物进行汇合。
30
有利于被凝视物体(该物体是观众自身无意识活动的结果)的观众异化( alienation du spectateur)可以这样表达:他越是凝视,看到的就越少;他越是接受承认自己处于需求的主导图像( mages dominantes)中,就越是不能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欲望。与行动的人相比,景观的外在性显示为这样,即人的自身动作不再属于他,而是属于向他表现动作的另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观众在任何地方都不自在,因为景观到处都在。
31
劳动者自己并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一种独立的威力。这种生产的成功,即它的富足( abondance),被当作剥夺的富足返回到生产者面前。随着异化产品的积累,世界的整个时间和空间对于生产者来说都变得形同异域( etrangers)。景观就是这个崭新世界的地图,一幅精确覆盖其领土的地图。甚至那些脱离了我们的力量,都能以其整个的威力向我们自行展示。
32
社会中的景观对应于一种异化的具体制造。经济的扩张主要就是这种精确的工业生产的扩张。经济为自身而运动,而与这种经济一起增长的只能是异化,异化恰恰就位于经济的原始核心中。
33
与其产品分离的人,他越来越强大地生产其世界的所有细节,于是就越来越处于与其世界分离的境地。尤其是他的生活现在已经成了他的产品,尤其是他已经与自己的生活相分离。
34
景观就是积累到某种程度的资本,这时它就成了图像。
《作为景观的商品》
35.
景观的这个主要运动,旨在重新抓住存在于人类活动中处于流动状态的所有事物,以便以凝固状态的方式去拥有这些事物。而这些事物通过对其所经历价值的负面表达,已经变成独有的价值。从这个运动中,我们能够辨认出一个宿敌。第一眼看去,它很善于展示某种粗俗的东西,并且似乎不言自明,然而它却非常复杂,充满形而上学的玄机,这就是商品。
36.
这就是商品的拜物教原理,即通过“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而进行的社会统治。这种统治绝对只能在景观中实现,在景观中,感性世界已经被人们选择的凌驾于世界之上的图像所代替。与此同时,这些图像又迫使人们承认它们是极佳的感性。
37.
景观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既在场又不在场的世界,这是一个商品的世界,它统治着所有被经历的东西。而商品世界就这般展示为它所存在的样子,因为它的运动等同于人们之间以及人们与其总体产品之间的远离运动。
38.
景观语言所赞扬的物品和它所调节的行为,其品质的丢失在景观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都清晰可见,这种丢失仅仅说明了实际生产的基本特征,而实际生产又排除了现实:商品形式完全是自身平等,属于数量的范畴。它所发展的是数量,它也只能在数量中自我发展。
40.
生产力的发展曾经是无意识的真正历史(histoire réelle inconsciente),它创建并且改变了人类团体的生存条件,让其充当存活(survie)的条件,还有这些条件的扩展:所有人类事业的经济基础。 …………经济增长已将社会从强迫他们为了生存同其进行直接斗争的自然压力中解放出来;但至今他们并未从他们的解放者手中解放出来。商品的独立性扩展到由商品所统治的整个经济领域中。经济正在改变世界,但它只是将世界改变成经济的世界。人类劳动在其中异化的伪自然,它要求无限期地继续他的服务,而这个只有它自身能够评判和赦免的服务,事实上将得到社会许可的全部力量和规划,同样也能得到服务者。商品的富足,也就是说商人关系的富裕,不能再高于增益的存活(survie augmentée)。
41.
商品确实显示为一种前来真正占据社会生活的强权。正是在这时形成了政治经济学,它既是一门占统治地位的科学,也是关于统治的科学。
43.
于是商品的人道主义(humanisme de la marchandise)也负责起劳动者的“休闲和人性”,其简单原因就是政治经济学现在能够也必须以政治经济学的身份去统治这些领域。这样,“对人的已经完成的否定”便承担起人类生存的全部。
47.
资本主义经济的这种不变性,即使用价值的倾向性下降,在增益的存活内部发展了一种新的剥夺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摆脱古老的贫乏,因为它要求绝大多数人的参与,以雇佣劳动者的身份参与其永无止境的努力;而每个人都知道他必须服从,否则会死路一条。这便是这种恫吓的现实…………真正的消费者变成了幻想的消费者。商品就是这种确确实实的真正幻想,而景观则是普通的表现。
49.
景观是人们只能观看的金钱,因为在它身上,正是使用的总体与抽象的表现总体在进行交换。景观不仅仅是伪使用的奴仆,它在自己身上就是生活的伪使用。
51.
当自治经济用永无止境的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代替经济的必要性时,它只能用不断制造的伪需求来代替人类最初需求的满足,这些需求是粗略认定的需求,而这些伪需求则可以归结为维持自治经济统治的唯一伪需求。
52.
主体只能从社会中而来,也就是说从社会自身的斗争中而来。主体的存在与否取决于阶级斗争的结果,而阶级斗争则显示为历史的经济建立的产物和生产者。
53.
在景观社会中,商品在一个自己创造的世界中自我凝视。
《表象中的统一与分裂》
56.
被分离的权力的竞争形式,其景观的虚假斗争同时也是真实斗争,原因是这些斗争反映了制度的既不平等又相互冲突的发展,反映了承认这个制度的阶级或阶级次等级的相对矛盾的利益,而这些斗争又确定了这些阶级自身对于权力的参与。
57.
如果说从其不同的定位来说,景观明显展示出社会言语和管理极权专业化,那么在制度的总体运转层面,社会言语和治理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景观任务的全球性分工。
59.
平凡化(banalisation)的运动,在景观的闪亮消遣下,在世界范围内统治着现代社会,也统治着社会的每个要点,其中对商品的发达消费从表面上增加了需要选择的角色和物品。
62.
在景观富足中所做的虚假选择,是建立在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支持的景观并列之上的选择,也是角色并列(主要是由物品指意和承载的角色)之上的选择,这些角色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套嵌,而虚假选择则以幻想品质的斗争形式发展着,鼓励人们信奉数量的平庸。
66.
商品的变成世界(devenir-monde),这也是世界的变成商品(devenir-marchandise)。这样,通过一种商人理性的计谋,商品的特殊性在战斗中消磨殆尽,而商品形式则走向它的绝对实现。
68.
商品的机械性积累解放出一种无止境的人造物,活生生的欲望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独立人造物的积累性威力导致对社会生活的造假。
69.
产品在揭示它的本质贫乏时有些迟缓,这自然取决于其生产的贫困。然而这已经是另一个物品,由它承载着对制度的证明,并且要求得到承认。
70.
广告中的每个新谎言都是对上一个谎言的坦白。每个极权形象的垮台都揭示出某种一致赞成极权的幻想的群体(communauté illusoire),而这个群体不过是个没有幻想的孤独混合体。
72.
景观所宣告的非现实统一是阶级分化的面具,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统一。迫使生产者参与世界建设的东西,也是使生产者与世界分离的东西。…………造就社会抽象权力的东西也造就社会的具体非自由(non-liberté)。
《作为主体与表象的无产阶级》
78.
历史的思想只有在变成实践思想才能得到拯救,而作为革命阶级的无产阶级实践,也不能逊色于操作其世界总体(totalité de son monde)的历史意识。
83.
社会主义的空想思潮,尽管它们自身历史地建立在对现存社会组织的批评中,但恰恰可以被称作空想的思潮,原因是它们拒绝历史——正在进行的真实斗争,还有时间的运动,这个时间超越了它们对幸福社会空想形象的永久完善——而不是因为它们拒绝科学。
88.
资产阶级能够登上权力舞台,因为它是发展中经济的阶级,而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成为觉悟的阶级才能让自己成为权力。…………没有一种意识形态能够帮助它将部分目的装扮成普遍目的,因为无产阶级不能够保留真正属于自己的任何部分现实。
91.
每种意识形态中都包括了部分的真实批判,但是却失去了历史思想的统一性,把自己建立为意识形态权威。
92.
无政府主义者需要实现一个理想。无政府主义是对国家和阶级的意识形态式的否定,即对被分离的意识形态的社会条件本身进行否定。
104.
官僚制度仍然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唯一所有者…………极权官僚阶级不是“历史上最后的所有制阶级”,它仅仅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替代性统治阶级。
106.
执政的极权意识形态是一个颠倒的世界的政权:它越是强大,就越是断定自己不存在,而它的力量首先用来断定它的非存在(inexistence)。…………到处都是官僚制度,对意识来说它该是个隐身的阶级,以至整个社会生活都变成了一种疯狂,绝对谎言的社会组织就来自这种根本的矛盾。
108.
当意识形态通过对绝对权力的拥有而成为绝对的意识形态时,当它从一种碎片的知识变成极权的谎言时,历史的思想就被完美地消灭,以至在更为经验的认识层面上,历史本身不能够再存在。
112.
卢卡奇在1923年指出了在这个形式中最终找到的中介,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这时的无产者不再是组织中所发生事件的“观众”,而是有意识地进行了选择并且经历这些事件。……卢卡奇不合时宜地介绍了梦想形象的真正政党,它只有在面对某件精确而又局限的任务时方能一致:夺取国家政权。
114.
无产阶级既不能在它所经历的某种特殊不公正中,因此也不能在对某个特殊不公正的纠正中,不能在大多数的这些不公正中而真正认识自己,而只能在被抛弃于生活边缘的绝对不公正中真正认识自己。
121.
革命的组织只能是对社会的统一批判,也就是说是不向任何形式的被分离政权妥协的批判,在世界任何问题点上都不让步,它是一种全面宣布的批判,以对抗被异化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22.
资本主义异化在各个层面的进一步实现,总是让劳动者越来越难以识别和命名他们的贫困,当把劳动者放到拒绝贫困的总体性或什么都不做的交替选择中时,革命的组织就早该知道,它不再能够以被异化的形式和异化战斗。
124.
革命的理论现在已经是任何革命意识形态的敌人,而且它也知道这一点。
《时间与历史》
125.
“历史本身就是自然史的一个真实部分,是自然变成人的一个部分”(马克思)…………历史总是存在着,但不都是以其历史形式而存在。人类的时间化,正如它通过社会中介所进行的那样,与时间的人类化相等。时间的无意识运动在历史意识中表现出来,并且变成真实的存在。
127.
永久是它(循环时间)内在的本质:人间世都是相同物的回归。
128.
社会对时间的占有,通过人类劳动而进行的人类生产,是在一个分化为阶级的社会中发展的。在循环时间的社会匮乏之上构成的权力,组织社会生产并且占有有限剩余价值的阶级,同样占有了其社会时间组织的时间剩余价值(plus-value temporelle):只有这个阶级拥有着生者不可逆转的时间。
129.
历史首先要为成为主人实践活动中的历史而斗争。这个历史在表面上创造了不可逆性:其运动构成了它所竭尽的时间本身,就在循环社会那永不枯竭的时间之内。
132.
编年史是政权的不可逆时间(temps irréversible)的表达,也是维持这个时间从其前期轨迹出发向着唯意志进展的工具,因为这种对时间的引导,都会与每个特殊权力的力量一起奔溃…………历史的持有者给时间设置了一个方向:一个方向同样也是一个意义。但是这个历史却在一旁展开和消亡;它让深层的社会永恒不变,因为它恰恰就是从共同现实中分离出来的东西。
136.
永恒出自循环的时间。永恒是时间的彼世。永恒是降低时间不可逆性的要素,在历史本身中消除历史,像一个纯粹准时的要素,在时间已经回归和自行消除的地方,将自己摆到不可逆时间的另一面。
137.
某种不可逆的时间从个人认可走向众人认可,就在生命年代的连续中,在被看作旅行的生命中,成为一种永不回头的过渡,走向一个其意义落在他处的世界:朝圣者是那个走出循环时间的人,以便成为那个真正的旅行者,而每个人都像是他的符号。
140.
与资产阶级相连的正是这个劳动的时间(temps du travail),即首次脱离了循环的时间。随着资产阶级的出现,劳动变成了改造历史条件的劳动。
141.
资产阶级的胜利是深度历史时间(temps profondément historique)的胜利,因为它是持久和彻底地改造社会的经济生产的时间。
145.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逆时间得到世界的统一。世界的历史已经变成一个现实,因为全世界都集合在这个时间的进展中。但是这个处处相同的历史,仍然还是历史的历史内拒绝(refus intra-historique)。这是经济生产的时间,是切割成等分的抽象碎片时间,它表现在整个地球上,就像是同一天。统一的不可逆时间就是全球市场的时间,当然也是世界景观(spectacle mondial)的时间。
146.
生产的不可逆时间首先就是商品的尺度。因此,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正式确定的社会普通时间,因为它只是意味着组成该时间的特定利益,所以它也只能是个特殊的时间。
《景观的时间》
147.
生产的时间,商品时间,它是等值间隔的无限积累。…………正是在对商品时间的社会统治中,“时间就是一切,人不算什么;人至多不过是时间的体现”(《哲学的贫困》)。这是个贬值时间,是作为“人类发展领域”的时间的彻底倒置。
148.
人类非发展(non-développement)的普通时间也以可消费时间的补充面貌出现,而可消费时间可以从这个确定的生产出发,作为伪循环时间(temps pseudo-cyclique)返回社会的日常生活。
150.
伪循环时间就是现代经济存活的消费时间,是增益的存活,其中的日常经历将失去决定权,不再服从于自然的秩序,而是屈服于异化劳动(travail aliéné)中发达的伪自然(pseudo-nature)。
151.
伪循环时间是一种被工业改造过的时间。
153.
可消费的伪循环时间是景观的时间,它既充当狭义上的图像消费的时间,也充当其整体扩展中时间的消费图像。…………那个被表现为真实生活的东西,却仅仅显示为更加真实的景观生活。
155.
循环时间是静止的幻想时间,真正地体验的时间,而景观的时间则是正在变化的现实的时间,虚幻地体验的时间。
158.
景观,作为现存的社会组织,是历史和记忆瘫痪的组织,是对在历史时间基础上树立起来的历史的放弃,它是时间的虚假意识(fausse conscience du temps)。
164.
世界已经拥有某个时间的梦想,它现在必须拥有对时间的意识,以便真正地体验这个时间。
《领土治理》
165.
资本主义生产统一了空间,这个空间不再受到外部社会的局限。这种统一也是一个扩张和强化的大众化过程。
166.
正是为了变得跟自己更加相同,为了尽可能地接近静止的单调,商品的自由空间从今以后才需要时时更新和重建。
168.
作为商品流通的副产品,人类的流动被看作一种消费,即旅游业。它从根本上可归结为一种休闲,去看看那些变得平凡的东西。对所走访的不同地点的经济治理,它自身就已经是这些地点的等价的保证。从旅行中抽取时间的同一个现代化,也从时间中抽取空间的现实。
169.
城市规划就是通过资本主义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拥有,而顺其逻辑发展成绝对统治的资本主义,现在能够也必须重新构建空间的整体,把它当作自己真正的背景。
174.
消费的技术组织仅仅处于普通解体的首位,而这种解体将导致都市去自己消费自己。
176.
都市是历史的环境,因为它是社会权力的集中,使历史的事业成为可能,而且也是昔日的意识。现今对都市的清算倾向,也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一种落后状况,即经济对历史意识的服从,重获权力的社会统一,因为权力已经与社会脱离。
177.
历史缺席(absence historique)的力量开始构建都市的独特风景。
179.
有关城市规划的最伟大的革命思想,本身并不是都市的、技术的或美学的思想。它是完整地重建领土的决定,依据的是劳动者委员会的权力的需要、无产阶级反国家专政的需要、执行性对话的需要。而委员会的权力,它只有在改造了全部现有条件时才真正有效,倘若要在它的世界中被人们认可,并且自己认可自己,就不能给自己指定任何使命。
《文化中的否定与消费》
181.
传统与革新的斗争,是历史社会的文化内在发展的原则,这个斗争只有通过革新的持续胜利才能继续下去。
182.
社会知识的飞跃,包括了对充当文化中心的历史的理解,这个飞跃本身具有一种没有回归的认识,通过毁灭上帝而表达的认识。…………被分离文化的理性缺失是判处文化趋于消失的要素,因为在文化中,理性的胜利就已经像一个要求那样存在着。
183.
文化来自分解旧世界生活类型的历史,但作为被分离的领域,它仍然只是智力和感性的交际,两者在部分历史的社会中还停留在部分的状态。文化是一个太不明理的世界的意义。
188.
当变得独立的艺术用鲜艳的颜色表现它的世界时,生命的某个时刻已经老去,这个时刻不会因鲜艳颜色而返回青春。它只能让人们在记忆中回顾。艺术的伟大只有在生命陨落时才开始显示。
190.
艺术在其解体时代,作为在一个历史尚未被经历的历史社会中追求艺术超越的否定运动,既是一个改变事物的艺术,也是不可能改变的纯粹表达。它的要求越是宏大,它的真正实现就越是超出其能力之外。这个艺术必然是先锋的,但是它又不存在。它的先锋就是它的消亡。
191.
达达主义想以不实现艺术的方式去消灭艺术,而超现实主义则想以不消灭艺术的方式去实现艺术。从那以后,情景主义者(situationnistes)制订的批判立场则展示,艺术的消灭与实现是同一艺术超越的不可分离的两方面。
195.
景观权力是其无答复语言体系中的绝对权力,景观权力的专家们完全被自己的蔑视和蔑视成功的经验所迷惑,因为他们的蔑视得到可蔑视之人的认识的确认,这个可蔑视之人实际上就是观众。
208.
异轨是引用的反面,是时刻做假的理论权威的反面。其唯一原因就是它变成了引用;它是从其语境和运动中抽取的碎片,最终是从作为总体参照的时代中,从引用在参照内部的准确选择中抽取的碎片,而这个参照又是被精确认可的或错误的参照。异轨是反意识形态的畅通语言。它出现在交际中,而交际又知道自己不能指望拥有任何的保证,它自身的保证和最终的保证。它在最高点上是任何前期和超级批判的参照所不能确认的语言。相反只有它自身的协调,它与自己、与可实践的事实的协调,能够确认它所带来的真理的古老核心。异轨不在任何其他外在事物之上建立自己的事业,而只在作为当今批判的自身真理中。
210.
对文化的真正否定是唯一能保留文化意义的否定。
211.
在矛盾的语言中,文化的批判表现为统一的文化:因为它统治者文化的一切——文化知识和它的诗歌——还因为它与社会总体的批判不再分离。正是这个统一的理论批判,它独自前去与统一的社会实践相遇。
《物质化的意识形态》
212.
意识形态是一个阶级社会在历史冲突过程中的思想基础。
213.
物质化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没有名称,也没有可宣布的历史纲领。这等于说各种意识形态的历史已经结束。
214.
意识形态,即整个内在逻辑将它带向“总体的意识形态”,在曼海姆的意义上,是一种强加的碎片专制,像是一个全部僵化的伪知识,极权的视觉,它现在已经在非历史的静止景观中得以完成。它的实现也是它在社会整体中的解体。随着这个社会的实践解体,意识形态这个最后的去理性也随之消失,正是这个去理性阻碍着人们到达历史的生活。
215.
景观是杰出的意识形态,因为它在其圆满中展示和表现了任何思想体系的本质:对真实生活的穷困化、奴役和否定。
218.
景观意识,它是一个被压扁的世界的囚徒,这个世界被景观的银幕限制住,而在这个银幕的后面,它自己的生命被流放,景观意识也只能看到一些虚构的对话者,他们单方面地用其商品和商品的政治去维持这个意识。景观,在它的整个广度上,是它的“镜像符号”。这里上演的是普及性孤独症的虚假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