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 据说霸王别姬就是看了白衣姜大卫写出来的

据说初中时期的李碧华,当年看了《报仇》一遍又一遍,后来才写出了小说《霸王别姬》,而《霸王别姬》里面张丰毅演的那个角色的,叫段小楼,有人说是根据京剧名角杨小楼的名字来起了,其实不然,“小楼”二字取自关小楼——1970年的电影《报仇》中的男主角。不止如此,霸王别姬中的三角关系也和报仇中的人物关系有些不清不楚的关联。那么《报仇》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他又有怎样的魅力能使李碧华、亦舒(包括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呢?
《报仇》是1970年邵氏出品,张彻导演的华语功夫片,电影的主演姜大卫,靠着此片中精湛而不失自我的演技为香港赢得了第一个“亚洲影帝”。

此片的男二号狄龙与女主演汪萍



张彻电影里的男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存在的,在《报仇》这部电影中,姜大卫扮演的关小楼,就是为了给兄弟关玉楼(狄龙)报仇而存在的。如果说1967年的《大刺客》有着《史记》的古朴,那么《报仇》则有着古希腊神话一般的宿命感。如果按照古典小说的标准来评价张彻的所有电影剧本,《报仇》的完整度可排第一。剧本对宿命的渲染度、张力至今仍难在动作片中找到水平相当的电影。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报仇》大气却不失精巧的剧本结构说起。《报仇》的剧情是:1925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前中国大陆某城市,武生关玉楼之妻花正芬被军阀垂涎,合计将玉楼杀害。玉楼弟小楼从南方回北方寻仇,与情人花正芳合力将杀人者杀死,小楼亦丧生。其中电影的主题明确,人物形象简练,剧本结构非常饱满,剧情层层递进,通过三重“盘肠大战”不断渲染着张彻最爱的主题——兄弟情。《报仇》的主题,自然是报仇——段小楼为师兄关玉楼报仇,可是向谁报仇?怎么报仇?如何把这出戏排好?如何体现出“兄弟情”?这都是导演的功力。



三场盘肠大战
从场景上来分析剧本的话,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出场的是关玉楼的《界牌关》,全片第一场盘肠大战。舞台上关玉楼扮演的唐朝将军罗通正与番将王伯超激战,罗通腹部被枪挑破,仍然能血战八方,神勇无比,但最终仍逃不过死亡。


关玉楼发现封开山和花正芬的私情

第二个场景是封开山的武馆,关玉楼砸封开山的武馆


里面有句台词很有意思,“你以后,离我媳妇远一点,别以为我们唱戏的,好欺负!”这台词写的倒是很符合人物身份设定,台词简单,像是旧社会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说的。这里也可以看出关玉楼的武力值远高于封开山身边的小啰啰甚至封开山本人。
第三个场景是旅馆,四个人是,戏院老板,高宏图,旅馆的金老板,封开山。四人在麻将盘桌上决定了戏子的生死,封开山杀人是为了“出这口恶气”。高宏图杀人是为了讨好胡大帅,其他二人只是顺水推舟。

高升茶馆内封开山的弟子残忍杀死了关玉楼(偷袭手法)。关玉楼的形象“穿长衫马褂、遛鸟喝茶”老式。第二次“盘肠大战”。慢镜头回放,和第一次盘肠大战不断对比,戏台上表演出的惨烈,和真实死亡中痛苦而漫长对比。


第二场盘肠大战的动作场面非常好看







玉楼死了,幕后凶手出场了,而玉楼的人生,也就此谢幕了。



至于花正芬,本该穿着白衣守孝的旧人,却穿上红衣扮了新人——与她的哭丧的表情完全是相反的,她原本脸上的轻佻也不复存在了,新人的两边是戏院老板和高宏图。


雷雨之夜,一个瘦瘦的男人,穿着中山装和皮鞋,只闻其身不见其人。然后通过回忆杀介绍他和关玉楼的关系,他们是同一个戏院的,他叫关小楼,他们一起长大,他们是兄弟。






接下来是关小楼找寻仇家并且把仇家一一杀死的过程,其中有许多经典的打斗场景。
【1】关小楼在戏院中的几段打戏,与戏院的演出相映成趣,锣鼓喧啸,打斗与鼓点的节奏非常统一。这是小楼的第一场打戏,也可以看出来,小楼的武力值比玉楼低很多,但是他的动作比玉楼更加机敏。图:打斗完之后在厕所理理头发的姜大卫,不知道这个镜头是爱发如命的姜大卫自己自然而然的发挥,还是编剧给他设计的小动作,总之配上姜大卫的一头秀发,看上去非常自然。然后是戏院中空间的切换。戏院阁楼的打斗,尤其是吊死王钟演的龙套的这一幕,不禁让人想到歌剧魅影中那个被吊死的人。



两个小啰啰死了之后是戏院的经理,他和封开山一样,也怕得不得了,还在办公桌里放了一把枪。这一段对话的镜头构图很不错。


打斗与戏台上的京剧,剧情也是有呼应的,打斗的时候,戏台上是耍大旗的,杀小啰啰的时候,死的是龙套,而招供经理的时候,打斗的中心的则是穿蟒袍的大人物了。小楼放过了经理,不过经理最后也难逃一死,至于是谁杀的呢?这是一个剧情的埋伏点之一。
【2】关小楼和花正芳联手杀掉封开山,这场刺杀的戏非常精彩。关小楼的职业明明是戏曲演员,干的事却比职业杀手还厉害。
中间陈观泰出场当了个龙套


【3】关小楼身穿白衣中山装刺杀胡大帅,最后盘肠大战力竭而死。这一段是电影的高潮。有几个动作场景看起来非常过瘾,那个年代动作戏特技比较少,吊威亚也没有现在多,关小楼腹部中刀,关小楼在走廊上突破人群杀过去,关小楼跳到吊灯上飞跃到二楼的几个镜头都拍得很漂亮。关于吊灯的动作场面,是张彻的首创么?或者是西部片里面抄来的?好像在报仇之前的功夫片里面没有看到过,但又很像西部片的桥段。






最过瘾的当然还是那些死亡的慢镜头,死亡在这些镜头里是如此的浪漫。

最厉害的一段当属关小楼死前回忆兄弟之间快乐岁月、继而想到舞台上演出死亡的关玉楼,和惨死在茶馆的关玉楼,最后镜头再回到慢慢死亡的关小楼,死前关小楼口中喃喃说出“大哥”二字,不可谓不悲壮,不可谓不令人心痛。通过三重“盘肠大战”强化宿命既定的死亡所带来的悲壮感和浪漫感。








点评完了剧情和三重“盘肠大战”之后,再点评一下此片的优点。
1、 兄弟情的刻画
在说此片对关小楼关玉楼两兄弟之间情谊的刻画之前,我想先说说原剧本与成片的差别。邵氏公司有一本电影杂志,叫《南国电影》,里面会有很多邵氏电影的宣传资料,譬如说本人有幸收藏的一本,其中有刺马未开始拍摄之前的剧本小说,从中可以窥探到不少倪匡(三天)写的剧本与张彻导演的电影成片之间的差别,有兴趣的话可以微博搜索一下个中差异,在此不再赘述。
说回《报仇》,据悉《报仇》电影小说与原片之间有不少差别的差别,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倪匡(三天)写的电影小说中,并没有任何的回忆杀。也就是说,关小楼出场时和死前对玉楼的回忆在剧本中都是不存在的。从成片来看,这几出回忆杀对于小楼玉楼两兄弟之间情谊的刻画可谓是非常关键的。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剧本中小楼和玉楼是没有共同出场的剧情的!而刻画他俩的感情和之后展开的报仇情节,仅仅通过剧情透露小楼和玉楼的兄弟身份是不够的,当然有的导演会选择用什么小楼和女朋友口述自己对哥哥的感情之类的情节来说明兄弟之间的亲密——但是张彻大导演——华语电影的西皮圣手,他选择的方法是让关小楼只字不提不提他和哥哥之间的关系,只靠回忆兄弟之间嬉闹的亲昵和姜大卫贯穿全片的“失了哥哥我有多委屈你知道么!”的眼神(此处应有图)塑造了兄弟情。




光看我的描述可能还不足以让你了解到这种“一点即到”的叙事手法的厉害。不过好物都是需要对比的,看过2018版《英雄本色》的可能都还记得台词中贯彻始终的“兄弟情”三个字,而那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真是烂到给《报仇》提鞋都不配……
我记得是好像是此时在邵氏作幕后的午马还是谁采访中透露过,报仇中的两兄弟不一定是亲兄弟,有可能只是师兄弟?大概李碧华《霸王别姬》中的师兄弟之间关系也是受小楼玉楼的启发写的。
张彻本人是影评家编剧开始投身香港电影工业的,所以他肯花心思的剧本中,比如大刺客、死角、刺马等,台本不会有什么冗杂的部分。他的很多电影都是邵氏圈钱烂片,但《报仇》绝对不是其中之一。据姜大卫描述,张彻对演员的表演一般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但是《报仇》中张彻对演员的表演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力求拍摄到姜大卫的每一个委屈的眼神,每一个上扬的嘴角。张彻在电影中加入的短短几次的回忆杀,大幅度提高了观众对小楼玉楼兄弟情的认知,使得原本没有同框机会的兄弟二人之间亲密的情谊能够为非常有说服力地成为了“报仇”这个电影母题的原动力。

2、 对女性的态度
前面说了《报仇》电影小说与原片的差别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花正芬的人物塑造的差异。花正芬在剧本中,和电影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剧本中的花正芬和关玉楼的感情很好,被军阀瞧上之后,丈夫惨死,继而被军阀强占,等到关小楼回来了,她告诉关小楼事情的真相之后就自杀殉情了。可见她的对剧情的推动和后来成片是一致的,但电影中的花正芬,性格上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花正芬出场是一个轻佻,卖弄风骚的女性,她和丈夫的感情一般般(这从她面对丈夫质疑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出轨勾搭了武馆的老板封开山。出轨并不是什么恶贯满盈的大罪,放在现代社会,女艺人即使出轨最差也不过落得一个离婚的下次。可花正芬的惨就在于她和封开山勾搭上不算,她还被胡大帅看上、被牌桌上几个人算计上了,而后者是推动丈夫关玉楼被谋杀的直接原因。
她第二次出场在丈夫死后,普通的妇人在丈夫尸骨未寒之际要披麻戴孝守孝三年,可她呢?脸上原本的轻佻风骚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惨淡灰暗的表情,配上一身红装,这样的 “丧事喜办”只能让人觉得惨上加惨。
关小楼回来之后,电影中的花正芬就更惨了,此时胡大帅和封开山都已经抛弃了她,她对人生的态度已经是自暴自弃了,她对关小楼说说自己是没人要的破鞋,还说自己的妹妹也瞧不起她。这一段台词令我想起重庆马氏姐妹互骂的场景,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依然是人吃人,简直令人唏嘘。至于他的小叔关小楼,和花正芬的关系似乎也很差,关小楼只想给哥哥报仇,对她满是厌恶和不耐烦。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禁给人很多遐想,不知道《霸王别姬》中糟糕的叔嫂关系是不是受这启发的。


总的来说,原剧本中花正芬的贞妇人设在中国通俗戏曲小说中可以说是相当普遍,但电影中花正芬不禁让人想到了《金瓶梅》中的宋蕙莲一角。宋蕙莲出场时亦是个轻佻风骚的妇人,和西门庆通奸,而后宋蕙莲良心发现自己丈夫因自己的轻佻而可能会被西门庆搞死之后,她愧疚之极,上吊而亡,宋蕙莲在书中是一个相当沉重的人物,兰陵笑笑生对人性的透彻描写远非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贞烈妇人可比的。我个人觉得至少花正芬这个人物的丰满度在张彻的大笔一挥之下陡然从金庸倪匡这一档通俗小说的人物变成了兰陵笑笑生这一档控诉社会之恶的复杂人物。
我之前18版英雄本色的影评中写过,张彻虽然懒得拍女性角色,但他对女性的态度是典型的右派文人对社会弱势女性的关怀与同情,在他的电影中,《刺马》中的米兰没有因出轨背叛丈夫而被塑造成荡妇亦或加入任何荡妇羞辱的元素,而《报仇》中的花正芬是一个前后反差很大的人,但电影中对她的态度始终是同情的——同情这个家庭徒遭变故,无法掌握自己人生命运,被人欺侮的女人。除此以外,《报仇》中有一个镜头,也令人印象深刻,关小楼快死的时候从楼梯往下走,而镜头前比关小楼还要大的那个哭哭啼啼满脸惊恐的女人,是影片中胡大帅的姨太太,血浆导演此时竟然控诉的是暴力之恶,社会之凶残,普通人的弱小。相比之下,现在的很多电影(比如说前文提到过的某一部),导演对待女性的态度可丝毫看不出比五十年前有任何的进步,其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荡妇羞辱,穿插着各式各样的拜金女等对女性的片面刻板的人物叙述。




3、 对军阀和时代背景的刻画
1967年张彻执导王羽主演的《独臂刀》开创了阳刚武侠电影题材,1970年王羽自编自导自演的《龙虎斗》开创了民国武打电影题材,而张彻的第一部民国题材武打片则是《报仇》。张彻的民国武打电影与古装武侠片相比,少了“侠”,更强调暴力本身,而造成暴力冲突的则是背后的社会黑暗,在1973年的《马永贞》中,这种社会黑暗是黑社会,而在1970年的《报仇》中,则是军阀混战。

《报仇》强调的几个时间地点都很有意思,开头的字幕是“1925年,中国大陆北方某城市”,这是国民党军队北伐的前一年。而关玉楼和关小楼的造型对比也可以看出一些地域上的特色,关玉楼在茶馆中提着鸟笼叼着烟,穿着是传统的唐装,典型的北方遛鸟大爷。而关小楼则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南方演戏”,他出场穿的是黑色中山装,报仇时穿的是白色中山装,关小楼的穿着打扮更西式。关小楼的台词中亦透露对南方新生活的向往:“过了今晚,我们一起到南方去”“ ”“嗯,哪儿跟此地不同,我们可以过完全新的生活”,南方社会在电影中代表着先进,而北方则代表黑暗的军阀乱世。


至于本片的导火索,军阀大帅瞧上花旦的桥段,我个人觉得这是民国以来港台影视作品中流行的军阀题材元素(我打算有空写一篇关于这个题材演变的长文)。张彻还未当上导演时,在邵氏编剧的一部电影《血溅牡丹红》一片就有过类似桥段,这个桥段《报仇》中出现了,而在张彻晚期在大陆拍摄的《过江龙》一片中也有体现,不过《过江龙》本身也是张彻照搬《报仇》剧情桥段的作品。
4、 对姜大卫形象的发掘

姜大卫是第一位香港亚洲影帝,姜大卫之前的华人男明星分两类,一类是给女明星配戏的小生,比如说赵雷和姜大卫的父亲严化,另一类是阳刚硬汉王羽。至少在姜大卫之前的,没有像姜大卫这样瘦削、阴郁、敏感,眉宇间透露着一股倔强、孤独的男明星走红过。狄龙算是和姜大卫同期出道的,狄龙的外形条件更好,走的是王羽的硬汉戏路,拍报仇的时候,姜大卫比狄龙红,刺马之后情况发生了逆转,不过那是后话了。而姜大卫之后,华人电影也开始了拍摄姜大卫这类消瘦、阴郁男性形象的电影(个人感觉王家卫电影中这类男性形象尤其多),华人男演员的银幕形象变得更加多样化。梁朝伟刚出道的时候,就有“小姜大卫”的外号。

姜大卫的走红和张彻的力捧不无关系,张彻拍姜大卫,拍得特别用心,镜头似乎想要捕捉到姜大卫每一次上扬的嘴角和每一个委屈的眼神。姜大卫的表演很有特色,和同时代的演员相比,姜大卫童星出身,面对镜头很自然,微表情很多,在特写镜头下显得特别好看,相比之下狄龙在演刺马之前的演技都没那么自然,而张彻拍狄龙的镜头,相比之下简单多了,除去一些技法性的镜头,目的只是塑造了一位阳光帅气身材特别好的小伙。

徐克回忆他们小时候看邵氏,徐克的姐姐和她的女同学都为姜大卫痴狂,可男生都觉得狄龙比姜大卫好。对此王羽的意见是:“女生喜欢的都是玻璃”。
张彻对拍女人实在是没什么耐心,同一场戏中,对着姜大卫的镜头和对着女主角汪萍的镜头是这样的……


【以下是吐槽】这场戏让我很崩溃,我第一次看报仇的时候张彻的戏看的不多,玉楼一出场没多久就挂了让我很不爽,结果张彻的片子居然有个女主????
有女主就算了居然还有床戏????

床戏?????床戏完了还亲了女主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隔天早上的镜头居然给了一大堆菊花?



镜头上移之后这两人居然又开始你侬我侬亲亲热热????
面对着一大堆菊花???????然后又给了一个亲亲的镜头,哦,原来这俩人在花园子里约会呢……不知道还以为是跑葬礼偷情的……囧(BTW这镜头应该是手持拍的,有点晃)


5、 死亡、血浆、暴力的浪漫化处理及其对港片乃至好莱坞的影响
暂且不提张彻的暴力美学对后世港片乃至好莱坞大的影响,光报仇中姜大卫的白色中山装造型就对后世的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张彻一向喜欢让男主角在需要自杀性武打场合穿白衣,最开始的白衣场景是王羽的《大刺客》中聂政最后的刺杀场景,而后是《新独臂刀》中的姜大卫,再后来是傅声,钱小豪【我思考了一下,我觉得狄龙没有在报仇的时候穿白衣是因为他表演死亡都是光膀子的】……而对于其他武打片中,尤其是港片,特别有仪式感的武打场景(比如自杀性报仇或者是男主隆重出场),男主角一般都会穿白衣,比如李小龙的《精武门》,最深爱白衣梗的莫过于张彻暴力美学的继承人吴宇森,狄龙在《英雄本色》中的亮相戏【狄龙在刺马中的亮相是白色长衫,嗯,狄龙白衣亮相比较多!】,周润发三人组在《英雄本色3》中最美的场景,无一不穿着白色西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周润发在《喋血双雄》穿着白色西装赴死,这简直是动作片中最颠峰造极的一场戏了!





这部电影的票房好像是1970年香港华语片前十,而当年的票房排行第一是王羽自编自导自演的《龙虎斗》,《龙虎斗》是第一部民初题材的阳刚武打片,是古装武侠片到民国动作片的过渡阶段作品。但就华语电影乃至动作片整个片种的影响力而言,《报仇》可以说是远超《龙虎斗》,现在在豆瓣,有1906人看过《报仇》,但龙虎斗只有259人。自《报仇》之后,报仇这个题材成为了武侠片武打片热爱的矛盾引爆点,张彻自己后来的《新独臂刀》、《马永贞》都有为兄弟报仇的情节,而后来武侠片中也经常出现为兄弟报仇引发的故事。据说1973年的日本神作《修罗雪姬》也是《报仇》的跟风之作。看过昆汀电影《杀死比尔》之后再回过头看《报仇》也不难发现其中情节的相似之处。

至于这片给华语电影世界最惊喜的影响,莫过于李碧华受此片启发的创作的《霸王别姬》了,不过我觉得这是个例。

我觉得张彻的暴力美学拍摄手法,是从《保镖》和《报仇》开始确立的。张彻拍了第一部阳刚武侠片《独臂刀》之后《报仇》之前,张彻的几部作品:《独臂刀》《金燕子》《大刺客》《独臂刀王》《铁手无情》《死角》等片中,《报仇》和《保镖》中出现的大量定格、大量慢镜头、大量人物眼部特写、死亡的浪漫化镜头还没有出现。《大刺客》是根据《史记刺客列传》改编的,其中自然有史记中聂政的剖腹场景,这可视为张彻创作中的第一次盘肠大战。不过王羽和姜大卫气质不同,拍摄手法不一样也是自然的。王羽的气质更加嚣张、阳刚,强壮适合独立作为男主角,而姜大卫的气质更加孤独,叛逆,灵动,他的形象性格和狄龙的热心愣头青肌肉男一起搭配荧幕效果更好。而《报仇》中由这两位演出的三次盘肠大战,配上张彻对死亡的技术处理——各种慢镜头、人物脸部特写眼部特写、舞台上痛苦的死亡演出、死前的鲜花血浆的符号,竟使得死亡变得如此壮烈而浪漫。在死亡的慢镜头中,姜大卫身着白色中山装沾满了鲜艳的血浆,刀剑拔出来,血浆喷涌,晕染,削瘦的姜大卫缓慢的挣扎着倒在了鲜花边……在特写镜头中,姜大卫平静的嘴角,流出了一丝血浆,这些场景都把死亡刻画得无比瑰丽壮烈……看多了这些死亡的场景,大牌男演员们在他的电影里的存在目的就是为了一个任务壮烈的死去,而他的电影中,死人大概也是最多的,其他的武侠片动作片导演,好像不会让男主角们,比如《上海滩十三太保》《刺马》之类的全都死了。我总觉得张彻是个很悲观的人,张彻曾说过:“英雄人格,常要死才完成,盖棺定论。……汪精卫未曾‘引刀成一快’,结果当了汉奸。”——哎!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总是让男演员壮烈去死的原因。
《报仇》作为一部武打片,这部电影的节奏感极佳,每个武打场景之间空隙得当,但是梗不能用太多啊,张彻80年代之后仍在重复自己十年前创造的梗,每部戏都盘肠大战,看着就有点腻了,哎。姜大卫的气质在此片中令人着迷,片中虽然没有过多的人物性格刻画,但是姜大卫的气质就是如此别致,那个纤弱的少年,那个孤傲的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