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出征,寸草不生,一支唢呐定乾坤 | 影形技艺
昨天在B站重温了谭晶的《九儿》,
一首只有四句歌词的歌,
愣是被大魔王唱出了几重情感。
国家队出征,的确是有点“欺负人”了~
这里不得不提陈力宝老师的唢呐,
可以说是现场的点睛之笔。
如果说谭晶是来“屠城”的,
那陈力宝老师的唢呐
就是最超神的助攻!

作为“吃瓜群众”,
我们中的大部分对
唢呐都有一种刻板印象,
吵,俗,土味满满,搞笑……
实际上,在中国的传统中,
唢呐是一件大悲大喜的乐器。

唢呐真的太 “ 土 ”吗?
真的不再适合我们这些摩登人类吗?
我们孤身而来,孤身而去,
能留下的本已不多,
甚至也守不住最后一曲绝响,
想想都觉得凄凉。


还好,有一种感动叫坚守,
有一种信仰叫执著。
一个老实巴交、刻板古怪
却又心怀热血的
文艺中老年唢呐师父,
带着两个童稚未脱的徒弟,
守着对唢呐的深情。
这就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
《百鸟朝凤》。

没人听?师傅说: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
是吹给自己听的。”


《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
然而,它并不仅仅是
一支曲子那么简单。
唢呐一响,
百鸟来朝,
并不轻易演奏。
只有德高望重者,
才配得起为他吹《百鸟朝凤》。
这首曲子,承载的是
对人生的评价。
是对死者的最高评价,
也是一个唢呐匠的荣耀。

好了不煽情了,
我们来说点好玩儿的,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唢呐为什么被称为‘乐器流氓’?”
我们来看看网友们的回答






如果你觉得体会的还不够深刻,
那可以去欣赏一下电影《闪光少女》中,
斗琴的名场面,唢呐一出场
一骑绝尘,秒杀对手。
“流氓”的名号,名不虚传。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
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
鼓乐班和地方曲艺、
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经过不断发展,
丰富了演奏技巧,
提高了表现力,
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
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这位“腰间盘”同学,
也因为太突出,
常常遭人“排挤”(手动摊手)

(唢呐的结构)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3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在吹奏唢呐的时候,
常常用笙来伴奏,
因为笙可以“托腔送韵”,
使乐曲更加完整、融合、
流畅、舒展、优美。



(藏族唢呐)
一支唢呐,
由哨子、气盘、芯子、
杆子、唢呐碗几部分构成,
唢呐看起来简单,
可是制作工艺却十分繁琐。


做复杂的一部分就是唢呐杆的制作,制作杆子首先要找一块乌木板,然后去棱边,做成杆状。此时的木杆是实心的,要做成空心的杆,就必须要先打眼。木杆打通后,还要开膛,开膛就是将刚打通的孔扩大,使杆内空间变大,杆壁变薄。磨好后还要用细砂条先将杆身打磨光滑,然后再在杆身上均匀地涂抹抛光蜡,最后用量尺进行测量,切掉多余的部分。成型后的唢呐杆还要打孔。首先用量尺在杆身上量出孔的距离,接着用打孔机按照测量好的距离打上孔就可以了。


作为一种扎根于土地的乐器,
唢呐给人印象太深。
它伴随了很多人的婚丧嫁娶,
却又因人来人往,
很少有人会专注聆听。
又因时代的浪潮,
渐渐被年轻人所疏远,
走向没落。
唢呐真的终将被淘汰?
不!那是你不懂唢呐,
你也不知有那么一批人
为了守候它用尽了一生!



如今,也涌现了不少
和唢呐有关的艺术作品



电影是艺术的创作,
故事却是每一个传承者的写照。
包括《百鸟朝凤》,
用最朴实的电影语言,
描绘出这代人的困惑与坚持。

在这个民心浮躁,
讲究快餐文化的年代,
传承何其难,
坚守何其珍贵,
信仰又何其稀缺。
2006年5月20日,
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门最通俗、最接地气的艺术,
最后走到了被保护的名录中,
实不知该喜该悲?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
- 登录【第二自然】官网,关注设计师品牌与创业,浏览设计精品 → http://www.d2zir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