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这两天要说最火的电影当属《我不是药神》。这部由文木野执导,宁浩、徐峥共同监制(这也是二人继《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无人区》、《心花路放》后的第五次合作)的影片于上个月30号进行大规模点映后,迅速收获众多网友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已达到9.0的高分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徐峥饰)一次机缘巧合下结识了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王传君饰),吕受益告知程勇:目前白血病患者所需的高价专利药在印度有一种仿制药--“印度格列宁”,这种仿制药的售价还不到正版药的十分之一,但在药效上跟正版药是一样的,因此如果可以从印度进口这种药将会有巨大的利润,但是这种药在中国属于违禁药,是不允许进口的。
经济窘迫的程勇考虑再三,决定铤而走险,他通过“走私”弄到了这种药,同时拿到了“印度格列宁”在中国的代理权,并与吕受益、刘思慧、刘牧师、彭浩等人组成售卖小组开始了他们的地下售药活动。
就在这时,瑞士医药代表正式向警方报案,要求警方彻查“假药”走私,随着警方的深入调查,程勇一行人的命运也悄悄地被改变了......
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探究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三大成功秘籍吧。
一、小人物也有大情怀。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从讲述几个平凡人物的生活出发,剖析了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成长,揭示了社会底层人员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着的社会状况。

神油店老板程勇(徐峥饰)最初过着穷苦潦倒的生活:店租交不起、父亲病重、与妻子离异,就连儿子的抚养权都即将保不住。生活的苦难让他变得浑浑噩噩,冒险“走私”也不过是受金钱的驱使,但是慢慢地他接触到慢粒白血病这一群体,看着他们为了活着苦苦哀求,程勇的心渐渐被感化了。
后来,好友的去世更让他深深被震动,他心中的“英雄主义”被唤醒,于是,他再次铤而走险,这一次,他完成了自我救赎,也完成了这一人物角色的使命。

吕受益(王传君饰)这个人物性格谨慎、抠门,一副病恹恹的形象,却担负着对家庭的责任艰难求生。作为一名慢粒白血病重症患者,面对高昂的药物费用,他曾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儿子的出生唤起他求生的意志,他通过跟程勇合作“走私”仿制药得以延续自己的生命。
在得知程勇决定不再冒险售卖“假药”后,他虽然痛苦却没有更多的行动,转身离去的那一刻,他没有对程勇的怨恨,更多的是希望再次破灭的绝望,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再无法拖延,于是他还是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死也彻底改变了程勇的人生。

刘思慧(谭卓饰)是一位坚强的单亲妈妈,为了身患白血病的女儿,她不惜委身风尘,成为火辣的钢管舞女郎,也为程勇“走私”贩药提供了重要的销售源。
从影片介绍她是上海病友群“六群群主”这一细节不难看出,为了女儿的病,她几乎掌握了所有资源,同时,在伙同程勇贩药的过程中,她积极热心,不难看出,她善良的一面,她积极地帮助着跟女儿有着同样遭遇的人们。

彭浩(章宇饰)是一名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的少年,为了不拖累父母,他只身一人来到城市,这个沉默少年虽然孤僻却有一副热心肠,为了给同样生病的伙伴们拿到“救命药”,他从程勇那儿抢走了三瓶药,后通过帮程勇售药来抵偿药钱。
最初程勇的放弃和朋友的去世让他很是伤心,但是,这个少年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还是成长了,他明白了,也释然了对程勇的敌视,最后,这个少年选择帮助程勇扛下罪责却意外死去,那张回家的火车票他再没有机会用了。

刘牧师(杨新鸣饰)是一位无比崇拜上帝的老牧师,他一心想通过祷告来减缓病患的痛苦,但是他也深知所谓的“上帝”是无能为力的,真正能够帮助病患的是程勇“走私”而来的仿制药,这也是他同意帮助程勇与印度药品公司沟通的原因。

曹斌(周一围饰)身为一名警察,奉命调查“印度格列宁”走私一案,但他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在瑞士药品代表中的“假药”对白血病症状是有效果的,面对患者们苦苦地哀求,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法与情之间他究竟该如何取舍?
没有太多夸张的场面,也没有大的人物刻画,影片通过讲述几个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映射出现实中的社会问题,把思考留给观众,这就是《我不是药神》的精彩之处,让我们能够从每一个小人物中看到成长与改变,收获内心的感动。
二、正视社会问题,引发社会思考:法与情究竟该如何取舍?
一个好的电影有时候不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要将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将病患与药商之间的矛盾如实展现在了大众面前。药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药物研发,旨在能够更好地为病患治愈疾病,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高昂的定价却让无数的病患“消费”不起,只能让他们在病魔面前更加地绝望,当然这也就给仿制药商和无良商家有了可乘之机。

影片中,印度商家说了这样一句话:“印度是穷人的药房。”所以全世界的病人都来这里买药,而且印度法律还规定印度仿制药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由此可见,在生死面前国家的法律作出了让步。
除了病人与药商之间的矛盾,影片中还存在着另一个矛盾:法与情。
我相信观看这部影片的大多数观众是同情程勇的,认为他是为了帮助那些慢粒白血病人得到救命药才触犯了法律,就这点儿来说,他不应该被惩处,因此在警方企图从病友们的口中得知“假药”贩卖者的身份,大家一致缄默,保护着程勇,甚至在程勇被判入狱,他们走到街上为他送行。
三、这个社会是否需要“英雄”?
这部影片将程勇这一人物打造为“社会英雄”,这样的银幕形象在中国影片中是极少见的。这样的“英雄”可以说是现实残酷状况下的产物,大多时候是“临危受命”的,是需要面对极大的风险,因此影片中大量刻画了这一人物矛盾的心理斗争活动。

大多时候,我们希望有这样的“英雄”出现,却没有几个人想要成为这样的英雄,就如程勇所说,“我上有老下有小”,任何“英雄”也不得不顾及家人,所以他选择放弃是不应该受到指责和怨恨的,“英雄”也有他的无奈。
这样的“英雄”其实是人们在对社会现状不满或遭受不公时臆想出来的,他们希望有这样一个人物来为他们“打抱不平”,伸张正义,因此,这类人物代表的是普通大众的形象。
影片中的程勇是慢粒白血病人的“救命英雄”,也是他们生的希望,因为他们不想死,只想活着。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

影片的最后,程勇提前出狱了,他再也不需要卖“假药”了,因为正版药已经进了医保,人们再也不需要买仿制药了。
我想,只有当我们不再需要“英雄”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