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malism】极简第一步:给自己的极简定义
很多人讨厌被贴标签,矛盾的是,喜欢给自己加标签或指责他人标签贴的不够好。
例如极简主义。要知道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是个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改变自身,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转变,所以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理念加以应用就好。并不是完全遵照所谓的1.2.3点一一对应才是极简。因此,我的极简定义也是从自身条件出发,吸收我需要的。其他没有接受的理念,要不就是我目前不需要,或者我现在的level 还不够,所以不理解相应的理念。反正,人是不断进步的,现在不懂,以后懂不就行了吗?
目前很喜欢极简生活法,以后也许换一种生活方式也不一定,仅以此系列纪录我的思考与行动
进入正题。
我很喜欢这样一个观点:你的情绪会影响你的外在,例如身材,打扮,居住空间。就像是中医里的根与本,有些我们感知的病症只是表象,治本只是一时压制,解决病源才能从保证未来不再复发。情绪则是外在表现的根源,所以通过调整情绪,进而从根本改变你的外在。而反过来看,有时障碍物太多,很难短时间内找到病源,那么改善外在可以加速找到核心问题的过程。
所以我的极简理念也是以此为核心。人的时间、精力综合表现为专注力,我们说的时间管理,其实本质是注意力管理。所谓一万小时法则,也必须是你的注意力专注的一万个小时,刻意训练,才能得到进步。
但现代社会到处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微博抖音头条新闻,所谓的碎片时间刷一刷,会变成一整晚的沉迷。然而我们一边抱怨工作恼人,生活丧气,却不付出努力改变,只是沉迷一时的快感,老天看了都不知道怎么帮你。
这也是我选择极简生活的原因——通过极简物品,来听清内心的声音,帮助我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一样技能,尽早改变让我厌烦的现状。在我目前的认知里,极简+专注+行动,是一套最完美的组合拳。
于我而言,极简生活分为两部分:控制流入和控制流出,控制流入重中之重。而流入流出的内容都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指的是不管花钱购入或者别人赠予,直接占据生活空间的实体物品,无形则是看不见摸不着又真实存在的物质,例如信息,情绪,理想。
流入
1. 买前三思
接触到极简主义后,除了通过看相关书籍外,还逛了几个豆瓣极简小组,想要找找干货。可发现大家都在扔东西,为数不多关于买入的内容,总结起来也是买消费能力范围内最贵的。这句话困扰我很久,因为不知道消费能力范围怎么界定,所以买回去的东西贵,还经常用了一段时间就闲置,最后还是被极简掉。读了《枰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则》才想通,以前的方向错了,买东西的条件有二,一是买自己必需的,二是必需品中买自己真正心动的。
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心动的物品,毕竟,女孩子买口红买名牌包也都感受到心动了。我认同的心动是抛开外界因素,真正拥有它你会开心的感受,就像是两个优质又专一男人追求你,一个高富帅,你选择他必然是吃穿不愁,被宠爱一生。另一个更加普通,但和他在一起你每天都在笑,有聊不完的话题,即使知道人生艰难,只要和他在一起就充满了动力。那么心动是后者。让你心动的物品,它在同类产品中不一定是最贵最好看的,就算拿出来不会让身边人“哇”的一声赞叹,可你看上的第一眼就想要拥有,如果是这样的话,经济能负担,就买下来吧。如果高于自己目前的经济水平,耐心点,每个月存一部分收入,几个月之后就能将它收入囊中了。因为没有买下它的话,你会一直记挂,就算当下买了更加便宜的替代品,迟早有一天理智断弦,你也会冲动的买下它的,如果买不到,后果更严重,这件事会像一根刺,时不时扎一下你,严重点的会让你从此想买就立马下手。钱包受不住,房间也受不了。
一个好办法是,想买的东西,先放进购物车,过了一周再决定。如果一周后忘了,那答案必然是不用买了。
2.决定不买的物品对应的钱,存下来,而非下一次花掉。
这点可能与极简主义不大相关,可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想看看生活轨迹的变化:开始极简主义生活之后,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之外,财务上是否有改善。例如我想吃一个冰淇淋,我可以选择吃和不吃。选择不吃的话,就把原本想吃那根冰淇淋要花掉的四元钱存下来,放在一个专门的账户中,现代便捷的转账服务让这个操作变得非常简单。任何想买但买了对我完全没必要的物品,都把对应要花的钱给存下来,半年再来看看这账户余额,我想一定是令人惊讶的数字。
p.s.想买但没必要的物品满足任意一个条件:吃了长胖or买回不用
3.删app,取关,控制所谓放松时间。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相比过去书信往来,十天半个月才收到朋友的近况,现在我们能轻易的接触各种信息,足不出门知天下事。相应的,我们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甄别信息真假。你的时间花在哪,是可以看得到的,如果能把有限的时间放在真正有益的事物上,往远了说,能无愧于心的度过这一生,往近了看,能在该睡觉的点安心睡觉。所以极简注意力分散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首先诚实的估算一天时间花销,找出时间杀手。例如我在上厕所的时候喜欢逛微博和豆瓣朋友圈,以为没花多少时间,其实零零总总加起来,一天也有好几个小时。微博豆瓣当然能给我打开更大的世界,但信息获取的效率太低了,远不如坐下来静心看一本书,感受一部电影,真实的做好一件事能获得的东西。
同时,根据研究表明,刷微博这种所谓利用好碎片化时间的行为,因为不断地给大脑即时刺激,使得大脑愈发依赖即时刺激,这与真正对我们有益的活动给大脑的刺激相反,所以大脑很容易成瘾。直观感受就是大家都觉得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了。
但我得承认,微博豆瓣戒不掉,因为上面的确有很多能打开我思路的干货,为了能够更加集中在有意义的信息上,所以控制社交平台上的关注量是一个可行的办法。80%的干货来源自20%的博主,那就只关注那20%的博主吧。
抖音和今日头条,直接删了吧。他们通过大数据进行个性化喜好匹配,实时根据你浏览的内容选择下一条推送的内容,不断挑起你的兴趣。当你意犹未尽地抬起头,发现最初自己只想下班到家坐在沙发上放松一下下,现在却已经到了要睡觉的点,这一段时间到底获得了什么? 我当然不能说这样是错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可能你需要放松,需要享受,所以花时间在上面完全没问题。可我最初选择改变生活方式,就是为了能自己从现在的生活泥沼中爬出来。我希望我的生活每天都有新的积累。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抱怨没有用,又不知何去何从,所以要么忍要么滚。没有资本能够从现在的泥沼里跳出来,所以我必须要花时间来充实自己,让自己有能够反抗的能力,以及,辞职之后养活自己的资本。因此我选择改变的方法之一就是多看书,把以前用来刷网的时间看看书。通勤路上看kindle,比较方便携带,回到住宿处看纸质书,毕竟看起来手和眼的感受会更加好些,还可以随时做笔记。看完之后进行相对应的记录,写下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写作和表达的能力。我也不知道这样对未来有什么具体用处,可开始永远比停留在原地抱怨来的好。 哦,我的一个闺蜜,北大研究生,跨专业学金融,零基础一年过注会3门,微博关注了500多人,刷起更新手指上下翻飞还能记住看到的东西,这种深井冰我没得比,俺就一个普通人。如果你也是,欢迎加入我的行列。
当你控制自己的休息时间,逼一逼自己去做真正该做的事,就会发现,其实也没那么累。
流出 终于到了流出环节,毕竟我们已经活了20多年,乞丐也有三斤家当呢。当时花大价格买回来的东西,如果一味地扔扔扔,想想也还是很心疼的。尤其刚刚开始尝试极简的人很容易扔错,最后还得哭唧唧的买新的回来。 1. 确认自己真实需要的物品 可以分版块处理。例如整理化妆护肤品,先全部收纳放在柜子里,护肤的时候用一个,拿出来一个;第二天早上也是如此,提早几分钟起来,化妆时用一个,拿一个。拿出来的这些,是你现在要用到的,可以摆在明面上,其他的就先在收纳处休息吧。连续几天之后,就可以确定好自己最需要使用的了。 再来看柜子里的收纳,会发现好多盘不日常的眼影,几只眉笔睫毛膏,口红一大堆但都不适合自己。这些也没必要扔了,先保留3个月。3个月,该碰到的特殊情况基本都能轮一遍了,确定真正不再需要的东西,捐/卖/送都是可以的,实在处理不了再扔。重复但日后有用的,或者特殊场合需要用到的,留着,毕竟钱难赚屎难吃,不要这么和钱过不去。呃有些东西有保质期,这个首要主意哈,能先处理就先处理了。 其他物品一样的处理方式:一股脑收好,通过实际需求筛选真正要用的,剩下的先保留3个月,根据情况考虑捐/卖/送。
日常使用的物品一定要先确定每个对应的位置,使用完物归原处,要知道房间太乱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从未给自己的所有物们确定过它们的住所,所以用完随手一放,不用过多久又乱了。 2. 假设自己需要搬家 这个方式是我冲动的想辞职去大理修养几个月时get到的方法。虽然后来我还是继续坚持现在的工作,继续锻炼同时摸索自己内心喜欢的工作,但这个意外之喜还是很好用的。
处理现有物品的时候,想到下周就要搬家,全带走麻烦又费钱,就可以很快的决定一个东西最后去留。买东西的时候,只要想到自己可能过一个月要搬走,或者需要经常搬家的话,就会很认真的思考,这个东西我到底是否真的需要。毕竟,买了它之后,我不但要付购入的钱,还要负担未来搬家带他走的成本,这样一想,想要拥有的欲望就真的减小了很多。 3. 尽量简化自己的行动 这一个观点是我在听山下英子《不持有的生活》时非常受启发的一点。很多人不管怎么整理,过一天房间又能恢复乱七八糟的原样。导致这一问题的,除了忽视减少物品数量,给物品分配“住所”并物归原“住”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把取出——放回这一套行动弄得太复杂了,她举了一个拿碗的例子。大多数人习惯小碗叠放在大碗上存放,所以拿大碗需要五个动作:打开柜子——拿下小碗——取出大碗——放回小碗——关柜门。如果竖着放碗,则直接打开柜子——拿碗——关门,是不是一听就很方便的样子。
尽量在最开始麻烦一点,设计好一切物品的住所和取出路径,日后就能更加轻松的享受极简生活的便利。
好了,说完大的框架,以后就是不同领域的细致思考和实践总结了。用半年时间来实践极简主义,慢慢来,比较快。
关键原因是穷吧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