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习惯不好怎么办?|规则教育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Q&A:
孩子习惯不好,屡教不改,家长该怎么治?
前段时间有家长在后台留言,说自家儿子刚上小学,总是边吃饭边看书,怎么劝说都改不掉,自己是又担心又生气。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个看似很小的事,但其实它涉及到了父母的教育观、模范作用、家庭氛围等方方面面。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也不光只会影响他具体的行为,更影响着他的学习、与人相处、未来发展等。
一
培养好习惯“要从娃娃抓起”
养成好习惯是一项需要从小就开始“经营”的事业。
皮亚杰在他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道德阶段(4—5岁之前),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和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
第二个阶段,被称为他律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在4、5岁和8、9岁之间,他们的主要表现是服从他人的要求。(边玉芳&张瑞平. 2016)
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判断标准是建立在成年人的权威性之上的,尤其是父母的权威性,很多孩子都会坚信:父母说的就是对的。

这时候的孩子常常以表面、片面的结果来判断事物的好坏,对成人的意志十分肯定并且服从,认为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
他们觉得,如果有任何违背成年人的权威性要求,就会受到惩罚。
在这个阶段,父母给孩子定规矩就会比较的容易,也会让孩子能够拥有比较良好的习惯。
比如开头提出的例子中,孩子喜欢看书,几乎手不离书。餐桌上看书时父母虽也不断制止,但并未清楚地亮明规矩。
我们建议家长将孩子的阅读时间特别规划,如果依然照旧,可停止给他买新书。
并且严格执行吃饭不能看书的规矩,尽管孩子一开始很抗拒,但慢慢地还是改正了坏习惯。

孩子不能按时刷牙、走路爱踢石子、不按时洗澡、随便弄坏钢笔、乱撕作业本等行为,都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规范给予限制,并坚决让其更改。
规则的制定要发扬民主,由全家人共同讨论制定,对孩子既要有约束作用,又要符合实际情况,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
规则制定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定期总结。同时,还要改善家庭的软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
制定规则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是预防孩子不听话的一种有效方法。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但在规则的长期熏陶下,孩子在行事之前会自觉考虑行为是否得当,也能把父母的教诲铭记在心,从而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
二
规则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制定规则,预防和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要注意:

1.让孩子感受到这是缘于父母的爱
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期。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将给其未来造成许多障碍。
所以应该给孩子定规则,让他从小就明了是非曲直,以免误入歧途。但在定规矩时,应该让他感受到这是缘于父母的爱,要让孩子有安全感。
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关爱孩子,在他情绪不好时或者哭闹反抗时,父母千万别为了威严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2.父母以身作则守家规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自由并不是无限的,他必须接受并遵守一些规则。尽量帮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使他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
同时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规则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父母的严格遵守会对孩子有强大的示范作用。
3.规则尽量制定得简单些
家长制定规则时不要太过复杂冗长,一段时间内三条左右比较合适,规则表述尽量多用正面语言。
在决定给孩子奖励或惩罚时,尽量与他要遵守的规则结合起来,让孩子把规则记在心上。
4.规则教育应该长期坚持不懈
父母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做。

今天想起来了就对孩子进行教育,明天因为事务繁忙就不教育了。也不能因为情绪好了就教育,情绪不好就不教育,甚至父母还做起违背规则的事情。
规则教育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它不同于父母给孩子讲一道数学题,讲完了,孩子听懂了就可以了。
规则教育的效果在于坚持。若是不能坚持,规矩就变成了笑话。
三
规则教育其实不仅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有益,更会对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其自身进步都有不小作用。没有谁天生会做父母,一样需要学习。
比起给孩子设定条条框框,家长更可以先检视自身,能和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更好的父母。
当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自我约束、遵守规矩,那家庭的氛围自然会变得平等和谐 、其乐融融。

定规矩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也不要因此而抹灭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行事有法又有自由灵魂的人。
作者:周非,万年
图片来源:网络
(已维权保护,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
秒懂科学心理,从此接纳从容

欢迎加入原子心理阵营
参考文献:
边玉芳&张瑞平. 2016.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理论怎么用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DNA- BN:TCFP- N00007821- 201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