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逝者能枕草而眠【玉树特撰】
写在前面。
不屑一顾的人请绕行。
漠视,甚至无视生命的人请绕行。
至今为止,不知道青海,或者玉树为何物的人请绕行。
认为笔者在这里装13,一脸矫情的人请绕行。
这只是一篇个人心情日志,请过客持有最基本的尊重。
谢谢合作.
北山延伸的云
青色的云烟呵
远离星星而去
远离月亮而去
——《万叶集·卷二·挽歌》
晚上的时候,接到SK的电话说,他今天见了呼朋引伴着去要去玉树的那个孩子。他说所有出行计划取消。下个星期我们去交大一附院(我忘记了是一附院还是二附院)看望从“上边”送来的伤者。他还说,食物已经堆了满地,我们就什么都不要带了吧。去看看就好了。开始相信世间总有那么些性情中人,不管别人眼光如何。他们数量不多,但足以为逝者照亮了去天堂的路。
然后我就沉默了。不哭,也不再闹。一颗心就这么沉下去,沉下去。不见底的。
如果说汶川地震的时候,因为对于那片土地的不熟悉而让我还可以保持最基本的理智。那么玉树被撼动的时候就不可以了。得到消息的时候我还在家养病,前一晚发烧至39度。看到新闻主播淡定的一笔带过的播送新闻时,我坐在被窝里,但手掌迅速就凉下来了。
我不是青海的孩子,但我一直这么说着。告诉省团委的俞老师,告诉格桑花的王老师,告诉同一所学校的李同学:我,是青海的孩子。
这跟人无关。跟所谓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亦无关。
在他们出现之前,我就知道了流传在那片土地上的许多传说。青海,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我的字典上是等同于“理想”的一个词。事关年轻向远方的小小理想,关于离家的流浪的理想。
我知道王洛宾,是在我5岁的时候。奶奶教我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她说在比西安更北的地方有一片叫做金银滩的草原。夏天的时候可以开出漫山遍野的花,蓝天白云,牛羊成群。一个叫做王洛宾的人,就把他的歌写在了草叶上,花瓣上,流云上,姑娘殷红的面庞上。后来他离开了,但是那首歌始终余音缭绕。草原没有屋顶,所以没有房梁。于是这首歌就一直在风里飘着,直到飘到了奶奶的脑海,落到了我的嘴角。
我知道原子城,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社会课本上说1964年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外婆看到那个图片,她告诉我,在这之前,这个脾气很大的家伙一直被藏在比西安更北的一片草原。看守这个大脾气家伙的都是很聪明很聪明的科学家,他们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座山脉。但是他们很久很久不能回家,因为他们要陪着那个大脾气的家伙。他们不会寂寞,因为那是片很美丽的草原。他们闻歌起舞,乐此不疲。
知道青海湖和鸟岛,也是小学时候的事情。语文课本上有一篇专门介绍青海湖的文章。我一直在想,一个落满了白色鸟儿的岛屿。多么有趣呵。倘若从上面走过,惊起鸟儿们,它们向着蓝天而去影子会不会遮蔽了日光和白云,它们扇动着的翅膀会不会惊起一场不小的风暴。
后来,我知道了日月山。昭君回望长安的那一眸,该有多么的撕心裂肺才可以如是决绝地头也不回地甩手西行。
后来,我听说了倒淌河。历经了千秋,它终究还是没能溯游回长安。
后来,我知道了茶卡。那个可以在青春期里和我促膝长谈,在纸上舞蹈的女子他义无反顾的奔赴了那个在阳光下会泛光的盐湖。
后来,我知道了三江的源头不在藏东南。唐古拉也不在。
后来,我知道了,最耀眼的荼靡不是在汉中也不是在婺源,而是在那里。在高原存续了经久的眼泪的彼岸。
后来,我知道了,世界上最潮湿的土地不是湖北,不是苏杭,而是可可西里。可可西里,它不在西藏。真的不在。
后来,我知道了,除了荷兰,还有一个城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会用满满一座城池来盛郁金香。
后来,我知道了,国内最精美的仰韶彩陶不在半坡,而在柳湾。
后来,我知道了,真的有一个民族会将彩虹从天边取下织做嫁衣。
……
后来,无数个后来。后来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跑到那个叫做青海的地方走走停停。她们将皮肤晒成了小麦色,她们把瞳仁里写满了倔强与坚强。
我从来不问他们那里好不好,美不美。因为我早已知道答案。我只是想等待那一天,我可以背起了行囊,独自上路。亲吻流云,采摘荼靡,边走边爱。
然而18岁的时候,我的茶卡之行夭折了。20岁的时候,我的可可西里志愿行动夭折了。终于在21岁的夏天,我从长安出发,翻山越岭,跋涉了几千千米,终走遍了梦境之地。走下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彩色的气球,饱满而轻盈的,就那么飞上去。飞上去。
如若可以,我不愿离去。
22岁的春天,玉树被震动了。我拂着被角,仿佛看到一幅色彩明丽的油画被焚毁。而我只能在原地从惊动中回神,却无力抢救。慌乱之余,更多的是茫然。面对着窗外的一派安详歌舞升平,我的内心行走在别处。
那一晚,我整夜清醒,计划着随时准备前往玉树。
但是身边还是有太多的人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上海华丽丽的世博会吸引了太多人的好奇,即将到来的汶川地震2周年卷走了太多人的同情。是的,是的。玉树不是国际大都市,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纸醉金迷,而掩埋在废墟之下的生命人没有倒在汶川的多……是的是的。玉树的地震只是我们终日耳濡目染的灾难中的一件而已。
面对2012的将近,面对死亡,我们仿佛学会了回避与麻木。
因为是青海的孩子,所以可以有可可西里样的潮湿而荒凉的内心,可以有青海湖那样沉默而内敛的宽容,可以有唐古拉山那样挺拔而倔强的眼睛,可以有僧人那样悠游此世的超脱与淡然,可以有艳而不烈的阳光般的温暖。
如同我们自家丧了考妣,局外人未必会有惊动内心的悲戚。
所以我们不计较,那些不知玉树,及至青海在那里的人们;不计较那些在彼时冷眼生命的人。我们不把玉树和汶川比。我们在高处倒下,我们再在高处站起。我们呼吁关注,但不乞求怜悯。我们感谢,但不浮于表面。
我们只是相信,良善的人终究会如那些堆砌起的玛尼石一样多。而来自良善的人的良善祈愿,终究会和在塔尔寺转经时藏人们走的圈圈一样恒久漫长。这是有灵性的土地,如果他是真的,那么在走过那棵菩提树的时候,佛会落下一叶以示感激。
感谢那个不知姓名的阿姨,她是我所联系到的最早赶到玉树的志愿者。14日下午,她自驾带着一车食品,在百度发帖集结去玉树的志愿者。
感谢袁柒,他最早在豆瓣发起支援玉树的线上活动。
感谢格桑花的全体志愿者们,他们前后共往玉树送去了三车的物资。
感谢繁华如梦,咪咪同学,靠谱的苍辉,新西北的李姓同学,SK,以及所有联系过我立志要前往玉树的同学。
感谢所有以自己的方式支援玉树,关注玉树的善良人们。
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于是,我又躲进了图书馆。看书,背单词,看阳光从面前日复一日地走过。不看新闻,不读报,闭锁掉一切来自玉树的消息。将所有的虚无之感,无力之感,绝望之感,哀伤之感用力压制成小小的黑色的石头,然后将之扔进内心的角落。不去过问,不去触碰。
没有人来告诉我,我自己不去想,然后时间就趁机走远了。我很久都没有再想起过这场灾难,想起那些走向天的生命,想起自己在其中扮演的卑微角色。
不会习惯性想起,可不可以算作忘记。
可是,玉树,你就在那里。我们怎能视而不见,怎能忘记?
Sevena
2010/4/18
不屑一顾的人请绕行。
漠视,甚至无视生命的人请绕行。
至今为止,不知道青海,或者玉树为何物的人请绕行。
认为笔者在这里装13,一脸矫情的人请绕行。
这只是一篇个人心情日志,请过客持有最基本的尊重。
谢谢合作.
北山延伸的云
青色的云烟呵
远离星星而去
远离月亮而去
——《万叶集·卷二·挽歌》
晚上的时候,接到SK的电话说,他今天见了呼朋引伴着去要去玉树的那个孩子。他说所有出行计划取消。下个星期我们去交大一附院(我忘记了是一附院还是二附院)看望从“上边”送来的伤者。他还说,食物已经堆了满地,我们就什么都不要带了吧。去看看就好了。开始相信世间总有那么些性情中人,不管别人眼光如何。他们数量不多,但足以为逝者照亮了去天堂的路。
然后我就沉默了。不哭,也不再闹。一颗心就这么沉下去,沉下去。不见底的。
如果说汶川地震的时候,因为对于那片土地的不熟悉而让我还可以保持最基本的理智。那么玉树被撼动的时候就不可以了。得到消息的时候我还在家养病,前一晚发烧至39度。看到新闻主播淡定的一笔带过的播送新闻时,我坐在被窝里,但手掌迅速就凉下来了。
我不是青海的孩子,但我一直这么说着。告诉省团委的俞老师,告诉格桑花的王老师,告诉同一所学校的李同学:我,是青海的孩子。
这跟人无关。跟所谓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亦无关。
在他们出现之前,我就知道了流传在那片土地上的许多传说。青海,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我的字典上是等同于“理想”的一个词。事关年轻向远方的小小理想,关于离家的流浪的理想。
我知道王洛宾,是在我5岁的时候。奶奶教我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她说在比西安更北的地方有一片叫做金银滩的草原。夏天的时候可以开出漫山遍野的花,蓝天白云,牛羊成群。一个叫做王洛宾的人,就把他的歌写在了草叶上,花瓣上,流云上,姑娘殷红的面庞上。后来他离开了,但是那首歌始终余音缭绕。草原没有屋顶,所以没有房梁。于是这首歌就一直在风里飘着,直到飘到了奶奶的脑海,落到了我的嘴角。
我知道原子城,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社会课本上说1964年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外婆看到那个图片,她告诉我,在这之前,这个脾气很大的家伙一直被藏在比西安更北的一片草原。看守这个大脾气家伙的都是很聪明很聪明的科学家,他们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座山脉。但是他们很久很久不能回家,因为他们要陪着那个大脾气的家伙。他们不会寂寞,因为那是片很美丽的草原。他们闻歌起舞,乐此不疲。
知道青海湖和鸟岛,也是小学时候的事情。语文课本上有一篇专门介绍青海湖的文章。我一直在想,一个落满了白色鸟儿的岛屿。多么有趣呵。倘若从上面走过,惊起鸟儿们,它们向着蓝天而去影子会不会遮蔽了日光和白云,它们扇动着的翅膀会不会惊起一场不小的风暴。
后来,我知道了日月山。昭君回望长安的那一眸,该有多么的撕心裂肺才可以如是决绝地头也不回地甩手西行。
后来,我听说了倒淌河。历经了千秋,它终究还是没能溯游回长安。
后来,我知道了茶卡。那个可以在青春期里和我促膝长谈,在纸上舞蹈的女子他义无反顾的奔赴了那个在阳光下会泛光的盐湖。
后来,我知道了三江的源头不在藏东南。唐古拉也不在。
后来,我知道了,最耀眼的荼靡不是在汉中也不是在婺源,而是在那里。在高原存续了经久的眼泪的彼岸。
后来,我知道了,世界上最潮湿的土地不是湖北,不是苏杭,而是可可西里。可可西里,它不在西藏。真的不在。
后来,我知道了,除了荷兰,还有一个城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会用满满一座城池来盛郁金香。
后来,我知道了,国内最精美的仰韶彩陶不在半坡,而在柳湾。
后来,我知道了,真的有一个民族会将彩虹从天边取下织做嫁衣。
……
后来,无数个后来。后来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跑到那个叫做青海的地方走走停停。她们将皮肤晒成了小麦色,她们把瞳仁里写满了倔强与坚强。
我从来不问他们那里好不好,美不美。因为我早已知道答案。我只是想等待那一天,我可以背起了行囊,独自上路。亲吻流云,采摘荼靡,边走边爱。
然而18岁的时候,我的茶卡之行夭折了。20岁的时候,我的可可西里志愿行动夭折了。终于在21岁的夏天,我从长安出发,翻山越岭,跋涉了几千千米,终走遍了梦境之地。走下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彩色的气球,饱满而轻盈的,就那么飞上去。飞上去。
如若可以,我不愿离去。
22岁的春天,玉树被震动了。我拂着被角,仿佛看到一幅色彩明丽的油画被焚毁。而我只能在原地从惊动中回神,却无力抢救。慌乱之余,更多的是茫然。面对着窗外的一派安详歌舞升平,我的内心行走在别处。
那一晚,我整夜清醒,计划着随时准备前往玉树。
但是身边还是有太多的人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上海华丽丽的世博会吸引了太多人的好奇,即将到来的汶川地震2周年卷走了太多人的同情。是的,是的。玉树不是国际大都市,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纸醉金迷,而掩埋在废墟之下的生命人没有倒在汶川的多……是的是的。玉树的地震只是我们终日耳濡目染的灾难中的一件而已。
面对2012的将近,面对死亡,我们仿佛学会了回避与麻木。
因为是青海的孩子,所以可以有可可西里样的潮湿而荒凉的内心,可以有青海湖那样沉默而内敛的宽容,可以有唐古拉山那样挺拔而倔强的眼睛,可以有僧人那样悠游此世的超脱与淡然,可以有艳而不烈的阳光般的温暖。
如同我们自家丧了考妣,局外人未必会有惊动内心的悲戚。
所以我们不计较,那些不知玉树,及至青海在那里的人们;不计较那些在彼时冷眼生命的人。我们不把玉树和汶川比。我们在高处倒下,我们再在高处站起。我们呼吁关注,但不乞求怜悯。我们感谢,但不浮于表面。
我们只是相信,良善的人终究会如那些堆砌起的玛尼石一样多。而来自良善的人的良善祈愿,终究会和在塔尔寺转经时藏人们走的圈圈一样恒久漫长。这是有灵性的土地,如果他是真的,那么在走过那棵菩提树的时候,佛会落下一叶以示感激。
感谢那个不知姓名的阿姨,她是我所联系到的最早赶到玉树的志愿者。14日下午,她自驾带着一车食品,在百度发帖集结去玉树的志愿者。
感谢袁柒,他最早在豆瓣发起支援玉树的线上活动。
感谢格桑花的全体志愿者们,他们前后共往玉树送去了三车的物资。
感谢繁华如梦,咪咪同学,靠谱的苍辉,新西北的李姓同学,SK,以及所有联系过我立志要前往玉树的同学。
感谢所有以自己的方式支援玉树,关注玉树的善良人们。
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于是,我又躲进了图书馆。看书,背单词,看阳光从面前日复一日地走过。不看新闻,不读报,闭锁掉一切来自玉树的消息。将所有的虚无之感,无力之感,绝望之感,哀伤之感用力压制成小小的黑色的石头,然后将之扔进内心的角落。不去过问,不去触碰。
没有人来告诉我,我自己不去想,然后时间就趁机走远了。我很久都没有再想起过这场灾难,想起那些走向天的生命,想起自己在其中扮演的卑微角色。
不会习惯性想起,可不可以算作忘记。
可是,玉树,你就在那里。我们怎能视而不见,怎能忘记?
Sevena
20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