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学习笔记之: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山水画的春天,从背景慢慢过渡到台前,至《游春图》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政局紊乱,佛道大兴,书画艺术也随之巨变。
此时人物画(包括佛教人物)和走兽画已经成熟,而山水、花鸟、鸟禽之类,尚有待发展。南朝宋人宗炳有《画山水序》:“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昆阆之形,可囿于方寸之内”。

然而稍早一些时期,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山水画还是人物的背景而已,“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画山“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画树石,“则若伸臂布指”。在它之后未必能山水画未必能独立成科。

南北朝后期的山水画趋于完成,至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方可认定山水画已具备独立条件。
此时绘画另有一个特点:两汉以前作品多为政教服务,东晋南朝以来亦偶然见之,但是主流是与文章相配合的故事画。流传作品已不可见,但是各家文献可窥之,且已有卷轴画流传,因为促使收藏欣赏成为现实。
随之鉴别、评级、装潢等一系列程序应运而生,皇室设有博士和专门从事鉴别书画的官员。此时不钤印,印记是用来盖封泥的。他们看后在书画卷上签署个人的名字,此风至隋代已衰,唐代则官私钤印,间或也有签押署的。
卷轴拖尾旧无题记和跋文,唐开始为之书观款。署年月姓氏,隋唐以后才有,特别是宋代以后连篇累牍,风气为之一变,也许与文人画的兴起有关。
主要画家和传世作品
顾恺之:

①《女史箴图卷》根据《女史箴》一文分段作图并箴言,类似于连环画,残缺品。1900年八国联军时被劫往英国,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薄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人物造型特点和色彩与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上所彩绘和题材和画风比较一致。非顾氏真迹,当属隋唐官本较为可信。

②《洛神赋图卷》传世版本较多,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创作的连环画,唐张彦远评:“ 紧劲联绵,循环趋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③《列女仁智图》仕女形象近《女史箴》,摹写痕迹明显,原本已散佚,现藏故宫博物院。

两晋南北朝的画界三杰“咕噜张”,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陆张二人传世作品一件也无,他们对于后世回话的影响只能从文献中探幽。
南朝——陆探微:
宋文帝和明帝两朝的近侍之臣,吴人。丹青妙绝一时,被南齐谢赫评为当代之冠。唐张怀瓘以为:“ 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矣。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虽妙极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 ”,又点评三家造型特点:“ 夫像人风骨,张亚于顾、陆也,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
《宣和画谱》著录其十件作品,无一流传至今,摹本也无。
南朝——张僧繇:
梁天鉴中为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吴中人。南朝陈人姚最仿谢赫所撰《续画品录》对张氏评价间有微词:“圣贤晒瞩,小乏神气 ”。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转录李嗣真语:“顾陆已往,郁为冠冕,盛称后叶,独有僧繇。今之学者,望其尘躅,如周孔焉,何寺塔之云乎?且顾陆人物衣冠,信称绝作,未睹其余。至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意者天降圣人,为后生则。”
《历代名画记》著录张氏作品十八件,佛画、肖像、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写照均有;《宣和画谱》记藏石榴件,全是佛画。“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可知其接受外来的绘画技法,讲求敏感、烘托的“退晕”法,在当时算是新兴事物。
南朝——梁元帝萧绎:

梁武帝萧衍第五子,南陈姚最的《续画品录》里说他对绘画“幼禀生知”、“心师造化”、“心敏手运,不加点理”。原作已失,现存北宋摹本。
北朝——杨子华

北齐世祖高湛朝官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历代名画记》载:“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阎立本则推重说:“自象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其唯子华乎。”山西太原南郊王郭村的北齐娄叡墓,内有壁画约二百平方米,此乃皇亲国戚之墓,故而推测壁画可能出自杨子华手笔。

传为宋临本,是唯一能见到的杨氏卷轴画,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北朝——曹仲达
少数民族画家,原籍西域曹国(撒马尔罕一带),官至朝散大夫。“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所作佛画到唐代有“曹家样”至美称。与张僧繇、吴道玄、周昉并称“四家样”。曹家样的特点是“曹衣出水”,吴家样是“吴带当风”。“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
东晋南朝书画著述
①顾恺之画论三篇,由《历代名画记》转录:《魏晋名臣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魏晋名臣画赞》:画以品类分难易,“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为评画标准,为谢赫六法立论打下基础。《画论》:专讲传移模写诸法,有使用价值。谢赫采用它为六法的最末一条,其对评画来说不算重要,作为创作者的手段很值得重视。《画云台山记》此篇或为创作前的设想构思,语气多商量口吻。
②宗炳《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位均为南朝刘宋时代的画家,最早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
卧游、澄怀观道、众山皆响的典故出处:《历代名画录》载: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 善琴书,好山水。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怀尚平之志,以疾还江陵。叹曰:“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其高情如此。
【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画山水序》选段
【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者变心。止灵亡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叐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隆淮。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横变纵化,故动生焉,前矩后方,(而灵)出焉。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分。此画之致也。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髣髴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呼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叙画》选段
③谢赫和《六法论》
南齐谢赫,我国早期肖像画家之一,“貌写人物,不俟对看,所需一览,便工操笔。”所著《古画品录》一书是我国所存最早论画、品评的文献,系统点评三国至南齐以前二十七位接触画家,评定品级。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④姚最的《续画品录》
陈吴兴人,生卒年月不详。“今之所载,兹谢赫所遗。”在《古画品录》的时限内,补入二十个条目,画家二十三人。这种做法,实在是“发潜德之幽光”,意义重大。虽为续,体例不尽相同,把外国画师也包括了进入,如迦佛陀、吉底俱、摩罗菩提三人,都是天竺和尚,精于绘事。态度相对客观。
注:本文主要参考整理文化部 杨仁恺主编的《中国书画》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