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败韵:文化精神,历史、人格和宿命的合力
A 赫赫人生一时间,看似得意,其实万事悠悠终结于败。 人世败相可谓多矣!败之如败坏、败落、败家、败事、败子、败俗、败岁......,还有败局,败类不枚胜举。 学习哥白尼站在太阳上回望地球,返观之恰如一枚大败球:噫,人生万事,败不旋踵也。 败中也可见奇,翻观世界败类,审照出一幅败韵之美矣~:败韵之美!可赞。(吹笛) B 败韵是生活世界,由存在性的文化、历史、人格和宿命……构成,故其规律是叙事性的。败韵构成要素是文化,是历史、人格和宿命。败韵运行源于文化、历史、人格和宿命的合力,展开的是生活世界。

一、败韵 ——败韵是叙事性构成,谈论败韵的意义和价值
一个事物发展的完全过程,并不结束于成功,恰恰结束于失败。比如一座楼房,它的完整过程并不在造成的那一刻,而在坍塌的那一天。一种理论的完整展现,并不在它的影响力达到顶峰之日,这只是一个阶段,而在于它被人遗忘的时候。一个人的人生亦然,并不是完成于登顶那一刻,而是终结于灰飞烟灭那一瞬间。
尤其是,正是对失败的抵抗和失败的风景,完美的回光返照了物、事、人的起点和过程。失败的重点才能全面反映他们(它们)全部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失败(败局、败相)对于物事人之发展全过程是点睛的,是上升的,也是审美的,更是纪念永存的。当初三闾大夫楚王家宰,威风凛凛,如果不是远走汨罗、孤独投江,便没有千古念想的落难贵族了。那时项羽敲打刘邦如石击蘘,假如不是垓下之围,举剑拭姬,无颜见江东……落难英雄如颓墙败坏,就没有今天谈论的楚霸王了。
大凡成功只是一个过程的一个环节,不是全部过程本身。因为看到一个人事物的伟大或丑陋,是在失败处看到的。站在高峰上崇拜都来不及,哪有反思和批判?不是举国一爱到乍然一死而家破人亡,便无有完整地对枭雄毛泽东的审视。失败是人生事业的终结发散点,但也是“道袍落地、灵魂上升”,是人格精神气质和命运的聚焦点。
败韵背后的哲学观、审美观,是说世界不是一幅竖满成功的纪念碑丽日蓝天画面,而是一幅铺满失败的坟墓卷轴。所以,喜剧没有悲剧深刻,悲剧全部建立在失败的哲学宿命和美学观照上。
世纪末是文学的,也是哲学的。颓废是失败的最高境界。以往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逻辑是虚妄的,世界从失败走向失败的是其本质。人们往往只看到强盗吃肉,看不到强盗挨打;只知道历史的逻辑是失败成功,再失败最后成功;不知道人类的逻辑是失败成功,再失败最后失败。 因为失败学不是自然,自然本身无所谓成功失败。失败的逻辑无法被科学说明,不是科学;恰恰失败是人学,失败知识化便是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面对失败,发掘失败,享受失败的人文价值和人学意义。
看那崇高的人格,唯有在一片败相之败局面前,方看出高低贵贱衬夺下的光辉。(2018-2-9)
二、为什么败韵探究意义取代寻找规律 ——败韵研究面对的是“生活世界”,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只有是非善恶,没有真假
A 文化与绝对真理无关——什么是文化:“生活世界”没有主客,所以没有真理。今天才算搞懂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研究面对的是“生活世界”,可以跳出主客观二元对立
——文化批评与绝对真理无关 ——“公民社会”是一个自然演进的理念 1)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起初是指那些享有公民权(通过纳税换取公民权,不纳税者不公民,何)的城邦公民的社会政治生活。 到了2)公元十三、十四世纪,公民社会演变为西欧独立于封建领主体制之外的商业城市文明,意味着不受封建义务和神权的桎梏的世俗的自由空间。到了3)思想启蒙阶段,公民社会的内涵逐渐趋于丰富,加入了政治民主、权力制衡、社会契约、思想多元等内容,成为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指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领域,公共领域指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以一系列独立的民间组织、政党、社团、俱乐部、沙龙、学校、教会、工会、行会、通讯、出版、新闻、慈善机构等作为自身存在形式。公民社会介于公民与国家这两极之间,既是联系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纽带,也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同时对政治国家形成了有效的制约。 (徐惠君)
——洛克:“社会在国家之上。” 英美等国成熟的(或者说是相对成熟的)公民社会,是建立在约翰洛克的“社会在国家之上”的理念之上,因而社会力量强于国家力量。个体的公民是现代国家中最小的单元,公民社会则按照非强制、非暴力原则调节公民个体间的关系,自下而上、自小而大地组织形成若干更大的单元,从而具有个体公民所不具备的力量。成熟的公民社会不仅具备若干个组织的有形力量,而且还因为公民个体中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不受侵犯的信念而拥有无形的力量,并化解掉大量公民个体之间的矛盾,使之难以孕育成只有使用暴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可见,一个发育成熟而完善的公民社会,不但可以有效地抵御来自政府权力对公民的侵犯,避免政府“权力无边界”的情形出现;而且也会起到社会稳定的调节器的作用,从而也就使得潜在的极权主义者的回旋余地大为缩小。
——晏子“和而不同”之说“和”。 1)“和”的达成,要有三个要素:一是异质对象;二是主动行动,三是抵达高一级的完美事态、关系状态或精神境界。 2)和,是一个人事物、一个物质到精神之“真善美”关系状态的描摹词 3)和,是一个手段、一个谋略,是经过一段过程而获得效益递增层级之关系状态的描摹词; ——如果一个行动之后仍处于旧有的级别,便不是和;和是静中有动,柔中有钢之中国的辩证智慧谋略状态。 4)和,就是一中有多的人事“动态”和高级“状态”。 ——从味觉、到感觉();从具体形象“进入或变化”到抽象关系状态();从一类行动、到一种血缘、社会、政治乃至文化关系状态()。 总的意思是:把异质的东西混在一起,获得单质所没有的更高层级效果:从一味到五味;从各自的军事、政治、音乐、算术、体育……整合到总体性的社会文化。(吹笛) 和就是不同中的调和。
——六朝爱情诗:《华山畿》 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 独活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 棺木为侬开! 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左延年以新声被宠。他似是一个民间新声的作家。他作的歌辞中有一篇《秦女休行》,也是一篇记事,而宗旨全在说故事,虽然篇幅简短,颇有故事诗的意味。《秦女休行》如下: 步出上西门,遥望秦氏庐。秦氏有好女,自名为女休。休年十四五,为宗行报仇。左执白杨刃,右据宛鲁矛。仇家便东南,仆僵秦女休。(此十字不可读,疑有错误。)女休西上山,上山四五里,关吏呵问女休。女休前置词:乎生为燕王妇,于今为诏狱囚;平生衣参差,当今无领襦。明知杀人当死,兄言怏怏,弟言无道忧。(这九个字也有点不可解。)女休坚词:为宗报仇死不疑。杀人都市中,缴我都市面。丞卿罗列东向坐,女休凄凄曳梏前。两徒夹我持,刀刃五尺余。刀未下,朦胧击鼓赦书下。
——整个西方对汉语的偏执论断 “汉语是缺乏逻辑词汇的不发达的语言,对思维规定缺少专门和独特的词汇(如介词、冠词)特别是名词和动词缺少客观形式的标记。”(黑格尔) 德国施莱赫尔据此把汉语归为最初级的无形态语、孤立语、词根语。索绪尔称汉语词汇为“超级词汇典型”,因它不能再加以分析、论证,实则与施氏是一个意思。现代西方语言学专家KAPLAN在评价中国学生的TOFEL考试作文时更是危言耸听: “中国人的文章总采用迂回繁琐的叙述方式,散漫零乱,缺乏连贯性,叙述偏重意义而缺乏事件发生过程,无头无绪。” 正如洪堡特所说:“每一种语言都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语言在本质上是人的语言。”那么欧化了的语言是不是足够强劲去欧化整个中华民族呢?事实证明,我们用西方的语法系统和研究模式来分析现代汉语已出现了很多歧义,更不要说能够轻而易举地推翻由中国汉字建立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了。 自五四起,中国人对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展开深痛反省和激烈批判也就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了。于是作为“文化显示器”的语言,“破旧革新”之急更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代汉语的“型”,他依旧完好地体现着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整个儿价值观。 古代汉语直至五四时在外来语言的冲击下才发生转型。 古代汉语直至五四时在外来语言的冲击下才发生转型。古代汉语的“型”,他依旧完好地体现着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整个儿价值观。
——早先的希腊人并没有我们称之为“语言”的这个词,语词和客体是融为一体的,是“逻格斯”的无语词的言谈。 由于“形式”与“内容”的剥离和“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我们越来越怀疑语言的本质和它不可忽视的文化性,它成了“文化遗传的忠实载体”而非“文化遗产的深刻揭示”。.
——经验与体验的不同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属于认识论,知识范畴。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属于审美论,价值范畴。.
——不是我弹钢琴,而是钢琴弹我 更为重要的是,海德格尔强调了“前理解”的意义,即人的语言活动及其理解方式必须有着其历史文化的背景和基础。所谓的“前理解”包括了“先有”(Vorhabe)“先见”(Vorsicht)“先知”(Vorgriff)。“每个人必须要降生于并存在于某一文化中,历史与文化在我们意识到它们之前,已经先占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去占有历史与文化传统。”.
—— 哲学、真理/实践、文化批判、文化政治、认识问题/政治问题 —— 哲学实践=文化批判;文化批判=善的问题;认识问题=政治问题;
—— 哲学=\=实践;哲学=认识=真理=真规律;文化=哲学实践=政治=善目的 作为哲学实践的文化批判更成为当代哲学的主导模式。包括后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后现代主义,明确将文化批判变成一种文化政治。实用主义是用政治问题取代了认识论问题。我们不能为了认识而认识,因为认识的最终目的还是完善人类生活的“政治问题”。
——文化批评与绝对真理无关 文化批评希望讨论的并不是有关绝对真理是否存在的问题,而应该是有关人类生活如何才能改善的问题。 文化中潜藏着否定的力量:关键是有乌托邦的因素。 文化批判的作用就是促成叛逆感性的形成,促成批判意识的觉醒。总之,革命需要先锋文化的引领。
——文化阐释:韦伯肯定新教价值体系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及其社会的变化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文化解释。 文化阐释作为一种理论方法,最初起始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文化分析。人类学家E.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包括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信仰、风俗乃至社会成员的能力和习惯等),由此推开了文化阐释的大门。社会学家韦伯在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及其社会的变化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文化解释,即肯定新教价值体系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哲学“转向”图——文化研究面对的是“生活世界”,可以跳出主客观二元对立 当传统哲学掉进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的陷阱而无法出头之时,当形而上学受制于物我两分的二元论泥潭而不能自拔之时,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文化反思不失为一个哲学的自我救赎之道。
——如何给文学下定义? 哲学发展三个阶段,实在论、认识论和(文化)存在论。当定义说文学是美,是实体论;当定义说文学是意识形态,是认识论;当定义说文学是一套符号结构,是文化论。 (吹笛)
——今天才算搞懂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研究面对的是“生活世界”,可以跳出主客观二元对立。 当传统哲学掉进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的陷阱而无法出头之时,当形而上学受制于物我两分的二元论泥潭而不能自拔之时,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文化反思不失为一个哲学的自我救赎之道。
——“阐释”的背景和意义。 在一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形而上学的解释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理论价值,当然也失去了它的思想意义;只有通过“阐释”来推动生活世界的自我理解进程
——什么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王朔说“相互理解反而会横生误会”。人们迫于经历、学识、视野所限,他所理解可能只是他听到的,并不是你说的;古人也说“书上写的能留存的基本上都是糟粕”,而真正的东西是说不出来的。 人与人沟通,到最后讲累了,发现话还没讲完,还有很多话讲的越多误会越深。西方的“密契主义”就说“上帝了解我胜过我了解自己”,人的生命本来就很神秘,每一个人内心的核心,自己都不了解,庄子干脆说,真是好朋友的话,“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不用讲话的。 所以,与其别人了解自己,不如首先自己了解自己,自己了解自己之后,就会跟自己做朋友。 再一个,自己做事自己在看。我每天走路、每天做事,我自己在看。中国有一句佛教徒古话,“不要用牛羊眼看人”,牛羊的眼睛只能看到别人像牛羊的一面,你从上帝的眼睛看你自己,发现自己内在有一个神明,那就不一样了。
——印度人的生命结构。 印度人的做法,把生命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学徒期,20岁以下;第二阶段是20岁到40岁叫居家期,结婚生子;第三阶段是40岁到60岁就退休了,叫林栖期,住在树林里面;第四阶段是60岁以上叫做云游期。人生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无名小卒,后来进入社会期望有名有姓,到老的时候又回归到nobody。 做了将军大官的,老的时候放下一切,当乞丐云游四海。别人问,你不是某某大官吗?他只摇摇头,不知道你说的是谁,那时将军大官只是他扮演的一个角色,一旦扮演过,富贵荣华烟消云散。 中国很多人的小孩结婚之后,自己就变成空巢期,两老守着空巢不知道该怎么办;印度人这个时候是林栖期,住到树林里面,开始云游四海寻求自我的意义,已经自我跟自然界合二为一了。 中国没有这样的生命结构,所以整个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分散的、分裂的,很辛苦的。。(傅佩荣)
——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意义”代表理解的可能性;思考意义的想法是对生命很真诚的态度。 歌德就说过一句话,我每天早上起床发现自己还活着,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这是最荒谬的事。所以他也想自杀,这个想法是对生命很真诚的态度。 人活在世界上,每天这样活着,到最后重复而乏味,就要问自己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呢?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一年一年过去,最后老了,我们也看到前辈,怎么老、怎么死,我们将来也步他们的后尘。 既然最后都要走进坟墓,这一生到底所为何来? 人们就要寻求人生的意义,什么是意义?“意义”代表理解的可能性,问“人生有意义吗”,就是在问,“这样的人生可以理解吗”?
——苏格拉底为什么伟大? 从“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 始,得出“我不是雅典公民,我是世界公民”结论。 雅典人跟政治特别密切,他们是城邦政治,每个城邦是一个独立政治实体,个人不能脱离城邦而有任何德行。 所以在那个时代,他们就设法去研究人, 但是他后来觉悟,他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 研究人时才发现,人的世界是相对的,每一个社会都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规章、不同的善恶标准。苏格拉底为什么伟大? 就因为在这个背景下,他跟别人不一样,有没有普遍的道德,有没有普遍的善恶?所以《伯拉图对话录》就记载苏格拉底讨论的这些,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前程、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善…… 把这些普遍道德讨论完毕之后,人类才可能构成一个共同团体。苏格拉底才会说,我不是雅典公民,我是世界公民。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从朱熹误读起!时时刻刻读书学习,弄得大家不喜欢孔子。 很多人都把“时”当做“时常”,错了!《论语》里的“时”从来不当“时常”讲,而是“适当的时机”。《论语》里面的“时”出现十几次,它都指春夏秋冬,要么指“时代的时机”,尤其孔子被孟子称为“圣人里面最讲究时机的”。
——孔子的贡献在哪里? 在于建构一套学派,有一套完整学说,这个学说使中国有一以贯之的教育系统,依此形成理念、伦理和制度,中国有了历史文化传统,像尧舜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所以后来湮灭。 所以,最后就是谁有著作并且可以给予人影响的,谁就是有最大的贡献——孔子以前没有人讲清楚:人生怎么回事,人应该往哪里走;孔子以后就通过他的举止言行去教育别人成为君子,就是“杀身成仁”,孟子后又补充“舍身取义”,这是儒家给人指出来的光明大道。
——信仰宗教的好处,是错不了!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有信仰,信仰是生命的支柱。基本上信仰分三种:生活信仰、政治信仰及宗教信仰。 政治信仰支撑着很多人,台湾就有一半人都活在政治信仰里,很热闹。所以美国人见面的时候不谈三件事,一不谈宗教信仰,二不谈政治党派,三不谈赚多少钱。在台湾,无论宗教信仰是什么都可以在一起做朋友,但一谈政治信仰,夫妻都吵架,朋友也都不能来往。因为台湾社会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它的民主活动,每隔几年的选举跟嘉年华会一样,一大堆人在那聚聚很热闹,把心中各种对现实世界的不满统统宣泄出来,骂完之后神清气爽,然后再重新做人。 全世界实施民主的地方都有这样的作用,靠民主选举把人们心中的不满统统发泄出来。 还有生活信仰,如足球是英国人新的信仰,你跟一个英国人说另外一个球队会打败你英国,他会跟你拼命的。世界上以运动作为信仰的人最多,几乎都会崇拜一些运动场上的英雄。崇拜明星或者运动员也会感觉生命有归属感,但是很容易幻灭,你把信仰寄托在一个活人身上,就很危险——张国荣自杀之后几天之内香港就有十几人跟着他跳楼自杀,这不是信仰问题吗? 所以,传统宗教信仰就好在这里:教主早就过世两千多年了,......
—— 一个从爱出发,一个从缘出发。 耶稣说“要爱你的敌人”,一般人当然做不到,如果做到话何必信耶稣呢?佛教讲“慈悲为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般人是“有缘”我才对你好,怎么可能同慈同悲呢?
——什么叫真正的“隐形” 隐形就做真正的自己——毫不客气地破坏所有规范。因为人的本性跟社会性约束有着紧张的关系。 ——无知与无知的不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小孩子的无知是真的无知,老人知道“知无崖”,更多的是无奈。老人的天真,是退休以后放弃了对世界的任何掌控或者欲望,其实是经历了之后,“曾经沧海难为水”,最后放下了,小孩子根本“无知者无惧”,什么都不知道,也没什么害怕的,耶稣也说过,“让小孩子到我跟前来,天国是他们的”。
B 为什么败韵探究意义取代寻找规律?答案是规律与社会、历史无关;要找到社会历史的因果,必需理解意义;不理解具体事件的意义,我们就无法解释社会和历史。逻辑如下——
1)科学理论总是把因果关系独立地赋予事件A和事件B,并不把实验者(事件的意义)和实验装置(历史与社会)包括在内。 2)卡特赖特认为,科学理论之所以在描述因果关系时忽略实验装置,因为它其实同样把“某物倾向于做某事”当作原因。以牛顿的光学实验为例,牛顿之所以认为仅凭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就足以证明“光的不同折射度产生不同的颜色”,是因为他的问题乃是“光的不同折射度倾向于产生什么”?对此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足矣。而且,在后一种提问方式下,光的不同折射度造成的后果,完全来自光的“内在构成”或说“本性”,与实验装置无关。后来的科学理论在研究各种对象如分子、原子、电场、DNA时,莫不如是。 3)英国当代科学哲学家牛顿-史密斯主编的《科学哲学指南》一书,在“自然律”这个词条下面列出了一个子词条,“描述自然倾向的定律”,其中写道:“(卡特赖特)把自然律看作自然系统产生可观察现象的能力、倾向或趋势……在真实世界中存在着巨大数量的趋势和能力,它们同时运行于开放系统当中,它们结合到一起就产生了我们所观察到的东西。通过创造封闭系统,实验程序就可以使研究者把趋势独立出来,并在单独运行时去研究它们的影响。 (这个“趋势和能力”,按余华说法就是欲望,按尼采说法就是权力意志,…总之它是用生物学——生物学架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视角和术语来看待、来描述其他科学的一种方法。——何 08.4.30.)自然界中没有封闭系统。我们的自然律,即从开放系统中抽象出来的真实过程,并不是关于世界的真,而只是该世界各方面的抽象的和简化的模型”(第261~262页)。 5)因果关系总是可以在更为基础的层面上转化关于“某物(不是矿物,是生物)倾向于做某事”的陈述句式。我在开始演讲的时候曾经提到,可以论证下面这个“弱”的论题:可以把因果关系视为一种叙事,而且这种叙事和我们通常基于自由意志概念作出的叙事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现在我可以向大家兑现这一承诺了。 6)下面我简单谈一谈这个论题的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一直有很多人文学者激烈地拒斥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成果。他们的理由是,社会科学所寻找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线性时间进程中呈现出的某种规律性而已,这种规律性无助于我们理解具体事件的意义。不理解具体事件的意义,我们就无法解释社会和历史。由于社会的多元性和历史的不可逆性,那种认为我们无需对社会和历史进行解释、仅凭规律性就可以推断未来的观点是可笑的。 7)如果想要理解具体事件的意义,唯一的途径是通过叙事。这些年在国内颇为走红的政治哲学家阿伦特就持这种立场,她认为,没有什么哲学思辨或是分析方法能够像“叙述一个恰当的故事”那样使我们洞悉事件的意义。(这就是现代精神生活的根本“困境”-处境,即根植于“探究意义取代寻找规律”,又以价值置换意义?何)关于阿伦特的观点,建议大家有空看看美国学者戴维·鲁本《法律现代主义》的第四章“汉娜·阿伦特与叙事之首重”,我就不再多费唇舌了。(黄湘)
三、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对应有一个重大的世界观,来决定那个时代的模样 ——败韵的决定论:人格色彩
A 约翰逊将1919年5月29日定为现代世界的开端,这个时间节点与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极为相近。之所以选择这么精确的一天作为一个时代的开端是因为,约翰逊认为,在这一天人类拥有了新的宇宙论——相对论。
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对应有一个重大的世界观,来决定那个时代的模样。
正好像,伽利略的实证主义创造了17世纪的自然哲学的躁动,而后者正是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先声;牛顿的物理学则构成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框架,也促成现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对于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开始登上舞台,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原本是出于假设的理论体系,正因为一张拍摄于1919年5月29日的日食照片而被不小心证实了。
似乎从那一刹那起,人们发现,运动是曲线的,而非此前大家所认为的直线或直角,这也意味绝对时间和绝对长度被废黜了,这个世界再没有任何绝对的东西。于是,人类世界迎来了“相对论的世界”,包括道德世界。这就是约翰逊眼中现代世界的开端,也是他眼中20世纪的开端。(严杰夫:在批判和戏谑中重温20世纪的失败) 二十世纪相对论世界观带来一个问题:在所有20世纪的国家中,深受约翰逊那所谓的“相对论”困扰的最典型案例则是日本。他写道,“日本在对与错、合法与非法、法律与混乱这些方面缺少明确的标准,这使得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形成的相对主义面前显得很脆弱”。约翰逊认为,正是这种脆弱的心理使得日本在后来试图跨越西方列强时“走火入魔”了。日本的统治者,只看到发生在欧洲的军备竞赛、战争暴行和暴力夺权,却忽视了理应被珍视的历史道德感。这种认识偏差最终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一起,成为推动这个国家迈向军国主义的助推剂。在对二战前日本的点评中,抛开对天皇私生活近乎荒诞的描写和刻画不说,作者对日本在现代崛起之初所面临的观念困境的认识,不得不说是一针见血。(严杰夫:在批判和戏谑中重温20世纪的失败) 拿这个观点来看眼下中国,新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世界观,便是这种沾染二十世纪相对世界观的“道德相对主义”;即当说“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对应有一个重大的世界观,来决定那个时代的模样”的话,那么“道德相对主义”便是决定中国当下“特色”模样的(话语)世界观。可能的结果,或如约翰逊所说“缺少明确的标准”,最终陷入如同当年“日本在对与错、合法与非法、法律与混乱”中的“相对论”困扰,而走火入魔:从相对道德感中来获得正当性合法合理的证明,却忽视了“被(牛顿经典力学逻辑证明了的)历史道德感”。
B 有一个人格决定论的例子:因为范雨素这个态度,文字的苦味、酸涩味被过滤掉了。她审视并超越了苦难。
写那位长期酗酒殴打她的前夫,得有多少苦水可吐,多少眼泪可赚!可她是如此“轻描淡写”:“我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那个男人没有找我们。后来听说他从满洲里去了俄罗斯,现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街头了。”
我欣赏这样简洁、朴实而又举重若轻的文字,更欣赏在这文字中体现出的作者的写作态度和人生态度。因为这个态度,文字的苦味、酸涩味被过滤掉了。我不是说她避谈苦难以及造成她和千千万万农民工不幸的许多社会问题,而是说她审视并超越了这些苦难。它们没有成为困住她的泥泞,因为这些磨难、问题配不上人的尊严!另一方面,我们这些阅读者因为眼睛没被过多的泪水模糊反而把那些问题看得更清楚。这些天来,不少人因为范的文章在关心皮村的农民工学校、流动儿童上学的问题,还有农民工的文化生活。而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是在电视机前和别人一起掉泪然后什么也没弄清楚、什么都不做,仿佛落下了同情的眼泪就是尽到了好人的义务。
难能可贵的正是这一点:她不煽情、不怨诉,她竟能以带幽默感的悲悯之心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苦难!这赋予她的文字更深的意义,那就是它的最终指向不是命运不公,而是生命的坚韧与尊严。而达到了“尊严”这一层面,灵魂就得到了自由和平等,超越了陈词滥调的阶层划分,无所谓底层,也无所谓上层,而只有品质上的高贵与卑琐之分。所以一点儿也不奇怪,这位农民工女性身上有“傲骨”! 《我是范雨素》中,她明白了许多书写者至今还不明白的道理:控诉、发泄和书写根本是两回事;因为这个态度,文字的苦味、酸涩味被过滤掉了。(张惠雯《阅读者范雨素》)
C 机器物质文化与价值精神文化给予人的区别:一个是变成什么,一个是拥有什么。(机械和物质文化)却把人对完美的追求放在把自己变成什么上,而不是拥有什么上;放在思想和精神的内在状况上,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上……;放在有别于自己兽性的我们人性本身的发展和优势上……而不是放在扩大那些使得人性成为特殊的尊严、财富和幸福的思想和感情上。(阿诺德) “你的人生质量,就是活着的喜悦和快乐的质量!”(27岁做出版的中国姑娘徐格非 说)——这话犹如我常做常说的:把自己快乐的一面享受到极致,不要放任不快乐的一面,让负面的东西伤害了快乐。
四、知识的“悲剧” 有限追求无限,结果是宿命 ——败韵的“天人对立”必然性
史铁生写《关于死、关于生的对话》 一文,思考和解释生死问题。史铁生之外,哲人、文人、政治家如萧乾、蒙田、尼采、傅雷切尔、贝多芬、茨威格、戴高乐、鲁迅、傅雷、别尔嘉耶夫……,都有文章谈及。这些谈论里边都少不了两个词“剧”(生命史剧)、“悲”(悲观、悲悯),其意思是要乐观地克服生命的不确定性。
生命的不确定性到底来自哪里?除了上边情感和意志的回答,知识性的答案是什么? 这里,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给予了答案。德国人黑格尔写完《历史哲学》自诩道: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降临这个世界。有限的自我意识不再是有限;另一方面,绝对的自我意识已经获得了实现。评价自己完成了一个只有上帝才能写作的知识。
在黑格尔眼里,自己作为一个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写作了一部永恒的书;历史在他的时代已经终结。然而,人的悲剧是“有限存在而致无限”是不可能的。美国人布朗这样评论黑格尔的历史形而上学真理性,说道:
如果黑格尔是正确的,即一个人可以是全知的,那么人们能够是善的和自由的———这是一个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在常识的讨论中都不十分流行的观点。如果有限的人能意识到自己认识了无限的关系,那么,有限存在立即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这里蕴含着一种必然的自由。
这就回答了为什么“有限存在而致无限”是不可能的?也昭示着人类永远只能在黑暗中生活,即便看到世界,也只是短暂生命(人类命运)给予的鼠目寸光中的一段生活。宇宙已经有137亿年历史,太阳系已经有54亿年历史,地球约有46亿年历史,而人类起源60-80万年,人类文明(脱离自然状态)仅有6000年,文字才4000年历史。有文字才有思想。人的思想历史按文字史算起,人类的思想史顶多4000年。真正影响世人传于后代的思想就只有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人,长者不到一千年,短的黑格尔写《历史哲学》在1882年,才一百多年。 有限追求无限,无知追求有知,人类永远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这就是悲剧。如果说黑格尔打开的是前一个悲剧城门,苏格拉底打开的则是后一个悲剧的栅口。
有一次有人向德尔斐神坛求问,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德尔斐神谕说:苏格拉底是希腊最聪明的人,有问题去问他!苏格拉底听罢陷入困惑:因为他自己一无所知,而神又不能撒谎。因此他就到处访问以智慧出名的人,发现他们也一样使人失望。最后他下结论说: 只有神才是智慧的,它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或者全无价值的。神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在说:人们啦,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
这样,苏格拉底诞生了一个问题。苏格拉底之前,希腊人普信众神,存在着不可知论。苏格拉底因为自己一无所知而到处求知,其苦心求知的效果是创造了认知,也就是示范了怀疑精神之后世界可以被认知。苏格拉底说自己无知,客观上开辟了有知希望。希腊命运伦理本性的原则在苏格拉底的行为中面临一种更深刻的原则(自由的无限人格)入侵;在当时,这种相信当下的自由意志原则只能作为一种“败坏的东西在希腊的相信命运伦理中直接表现出来”, 故苏格拉底被处死了。 但苏格拉底改变了世界,包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因为承认了人可以有知,改变了后来的笛卡尔或康德,提出了个人道德框架下的自由原则。所以人们开始变得狂妄自大,屡屡尝试僭越有限跟无限的界限,这才是毁灭的根源。这也是悲剧的根源,苏格拉底并没有想到这样的问题。汉娜·阿伦特说我们只能两者选一:
要末我们赞同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历史就是世界的审判,把最后的判断留给结果;要末我们赞同康德的观点,认为人的精神是自由的,人独立于自在的或已经存在的物体。
上述人知识生活的两个逻辑,一个是笛卡尔的自由选择,一个是黑格尔的历史目的。其所给予的知识本体结果是两难选择:如果知识有时间的维度,则生命有限;如果知识是自由意志的结果,则智慧不足。人生有限度,客观知识无法抵达;智识不完善,主观知识不能保证。这是知识的“悲剧”。(201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