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倩第三周阅读笔记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十章 象声词
第一节 象声词的作用
象声词是指用语音来模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以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并以此来增添声音的实感和语言的生动性。
第二节 象声词的分类
从象声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分为定型和非定型两类
定型象声词:大多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多为叠音的双音节词。书写形式和所代表的声音都比较固定,无需语言环境也能知道所表示的是什么声音。
非定型象声词:大多是说话人或作家模拟声音造出来,其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都不大固定,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此类象声词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有时难以知道它所代表的是什么声音。
很多不定型的象声词大体上模拟什么声音一般还是一定的,因此应尽量适用通行的象声词,避免随意创造。
第三节 象声词的语法功能
一、主要作状语,修士谓语动词。可以加“地”也可以不加“地”
二、作定语,象声词后一般加结构助词“的”。
三、作谓语。
四、作补语,在象声词后一般加“的”。
五、作助于,较少用。
六、作复指成分。
七、独立使用。
第十一章 叹词
叹词是用来表达强烈感情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词。
第一节叹词的特征
一、叹词既没有确切的词汇意义也没有语法意义;既不是实词,也不是虚词。在结构上,叹词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不与句子中的任何成分发生关系,也不充当任何句子成分。
二、叹词通常位于句首,后面用逗号或叹号。有时叹词可放在句子中间或者末尾。
三、叹词表达感情的复杂性。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四、在书面上叹词的写法不固定。
第二节叹词列举
一、表示得意、高兴、欢乐(哈哈、嘿嘿)
二、表懊恼、叹息、哀伤(唉、嗨)
三、表示赞叹、羡慕(喝、呵)
四、表示惊讶(哎呀、哎哟)
五、表示不同意、埋怨或申诉(嗳、哼)
六、表示轻蔑、不满或气愤(呸、喝)
七、表示醒悟、领会(噢、啊)
八、呼唤,应答(嗯、喂)
九、表示追问或出乎意料(嗯、啊)
第三编 句法(上) 句子成分
第一章主语和谓语
第一节主语和谓语的特点
主语部分:叙述、说明、描写的对象,核心是主语
谓语部分:对主语的叙述、说明、描写,核心是谓语
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不包括倒装句情况)
*“主语隐现”的情况:
(1)在对话和连续的话语中
(2)在祈使句中;汉语的祈使句,主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第二节充任主语的词语
在汉语中,几乎所有的实词都可以充当主语
一、名词(短语)或代词
二、数词或数量短语(一种把数目或数量单位作为叙述对象,一种是数量词所修饰的名词在上文已经出现,因而被略去):零也是一个数。
三、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书面语中还可以有定语
四、“的”字短语: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也常来作主语
五、主谓短语:有时一个句子既可看作主谓短语作主语,也可看作主谓短语作谓语
第三节充当谓语的词语
汉语句子中的位于主要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充任,名词(短语)、主谓短语
一、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谓语
二、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充当谓语
三、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四、主谓短语充当谓语
第二章宾语
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事物,可使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更具体、明确。
第一节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
一、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也称为受事)
例:我们都认识不少汉字了。
二、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
例:他最近又写了一首长诗。
三、宾语表示动作进行时所凭借的工具
例:他女儿拉小提琴拉得可好了。
四、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方向
例:明天我们去长城。
*有的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宾语表示方向、位置
例:我们家就在学校的对面。
五、宾语表示行为动作的目的或原因
例:外婆到乡下躲清静去了。
六、在存现句中,宾语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事物
例:客厅的后面还有一个书房。
第二节充任宾语的词语
一、名词(短语)或代词
例:我们正在编写一本简明汉英小词典。
二、“的”字短语
例:我买到的电影票是晚上七点半的。
三、数词或数量词
例:三乘三得九。
*有时数量宾语指称事物,该事物已在上文出现
例:这样的纪念邮票我有三套,送你一套吧。
四、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
【含有处理意义的“进行”“加以”“给予”“给以”等;表示心理状态的“感觉”“感到”“希望”“以为”“认为”“开始”“继续”“打算”等】
例: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次研究。
五、主谓短语
动词多表示感觉或表示心理活动,如“说”“想”“看”“听”“觉得”“认为”“以为”“记得”“忘记”“忘”“相信”“知道”“认识”“希望”“赞成”“反对”“同意”等,主谓短语表示的是一件事情。
例:我知道你一心想做好人民代表的工作。
六、介词短语(“在”“为”“为了”“由于”)
例:我第一次见到老杨同志是在延安某地的窑洞里。
第三节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动词带的两个宾语中指物的宾语。
间接宾语:动词带的两个宾语中指人的宾语。
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给”“送”“租”“借”“卖”“还”“告诉”“通知”“报告”“求”“教”“问”“请教”“赔”“称”“叫”
*“告诉”“求”“通知”等成句时,后必须带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可以不说或放在句首,不能只出现直接宾语
*“借”“租”等成句后边必须有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可以不说,不能只出现间接宾语
*“教”“请教”“问”“还”“给”“赔”等成句时,后边可以只出现直接宾语,也可以只出现间接宾语
*“称”“叫”成句时,后边必须出现两个宾语,缺一不可
第三章定语
第一节定语的作用和语法意义
一、定语的作用
定语:主要用来修饰名词的修饰语,一般位于所修饰的词语前。
二、定语的语法意义
(一)限制性定语
限制性定语:从数量、时间、处所、归属等方面对中心语加以限制的定语,其作用是指出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表示数量:我买三斤苹果。
2.表示时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成功了。
3.表示处所:你把身上的雪扫扫吧。
4.表示归属、领属:愚公的儿子、孙子都赞成。
5.限定范围:这些东西你拿回去吧,我不能收。
(二)描写性定语
描写性定语:从性质、状态、特点、用途、质料、职业、人的穿着打扮等方面对中心语加以描写的定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描写事物的性质状态:小王穿了一件绿色的衣服。
2.描写人或事物的特点:老妈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
3.说明用途、来源:这个装工具的箱子我很熟悉。
4.表示质料:纸箱子里装满了书。
5.说明职业:我们班的汉语老师姓王。
6.其他描写性的定语:这真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好地方。
(三)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的区别
1.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的语法意义与表达功能不同
限制性定语具有区别作用,描写性定语的作用只在于描写
2.出现的语体不同
描写性定语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描写性文字中,对话中较少用
3.在同一个句子中,限制性定语在前,描写性定语在后
4.限制性定语后的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总是确定的,描写性定语后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
第二节充任定语的词语和“的”的使用问题
一、数量短语或数词、量词作定语,表示限制关系时后面不能用“的”
例:杨白劳身上落了一层雪。
数量词作定语表示描写关系时,后面用“的”
例:一寸的钉子买一两就成了。
借用量词作定语表示限制关系的后面不用“的”
例:他看见前面有一个女同志,肩上扛着一袋粮食。
表示“满”的意思,具有描写作用的,一般也要用“的”
例:他从外边跑进来,一头的汗。
分数词作定语,后一般用“的”
例:今年百分之四十的职工涨了工资。
由数词“一”与量词构成的数量词语的重叠形式作定语,后一般用“的”
例:地上摆着一筐一筐的西红柿。
数词“一”与重叠的量词一起作定语时,可以不用“的”
例:到布谷鸟欢叫的时候,一条条更大的石坝修起来了,一个个山头被推倒了。
二、指示代词和问事物的疑问代词,以及此类疑问代词与数量词构成的短语作定语表示限制关系时,后面不用“的”
例:这个工厂有多少工人?
表示领属关系的“谁”和表示描写关系的“怎么样”“这样”“那样”“什么样”等作定语时,后边要用“的”
例:这是谁的地图?
代词“别”除了“别人”“别处”“别国”等以外,后面也要用“的”
例:下次再给你们介绍别的情况。
人称代词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后面要用“的”
例:你的工作怎么样?
有时用不用“的”意思不同
定语修饰方位词时多不用“的”
三、名词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时用“的”
例:“玉荣……”后面传来了姐姐的喊声。
方位词作定语后边一般用“的”
例: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了一阵咳嗽。
方位词被名词修饰时,名词后多不用“的”
例:操场北边是泳池。
有些名词作定语时不表示领属关系,而表示人的职业或事物的原料、属性、来源等,属于描写性定语。
四、形容词作定语后面用不用“的”主要与音节有关
五、动词、动词短语作定语一般用“的”(充任定语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如果不用“的”,有时会和后面的名词中心语发生动宾关系,结构与意义就变了)
六、主谓短语作定语要用“的”
例:这时,破草屋里走出来一位衣服破旧的老大娘。
七、介词短语作定语,后面用“的”
例:中国人民要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八、固定短语(多为四字形式)作定语,后面要用“的”
例:突然,眼前如彩虹升起,一条条五光十色的织锦把我给吸引住了。
九、复句形式的短语,后面要用“的”
例:他怕惊醒白天做得劳乏、晚上躺下就睡着了的母亲。
十、凡是定语与其中心语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或一类事物的名称或称呼的,中间一律不用“的”
例:知识青年 应届毕业生 三八红旗手 擦边球
第三节多项定语
多项定语可分为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多项定语、递加关系的多项定语、交错关系的多项定语
一、并列关系的多项定语
(一)什么是并列关系定语?
并列关系:几个定语没有主次之分,并列地修饰一个中心语
(二)并列关系定语中连词和“的”的用法
如果由名词或动词构成,一般多在最后两项定语之间用“和”“以及”“或”等连词,前几项之间可以用顿号,也可不用;如各定语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可用连词将关系较远的定语隔开,关系较近的定语之间可以用顿号;如果定语由两个形容词组成,两个形容词可以直接相连
(三)并列关系定语的顺序(递升递降、按对事物认识的先后或认识规律)
二、递加关系的多项定语
(一)什么是递加关系定语?
由不同类的词语构成,彼此互不修饰,而是依次修饰其后的偏正结构
(二)递加关系定语的顺序
1.描写性的定语在后,在第一个层次上;限制性的定语在前,在第二个层次上
*如果有几个限制性定语,顺序一般是:
(1)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或代词
(2)处所词语时间词同时出现时,可互为先后
(3)其他表示范围的定语(如主谓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4)数量词短语
3.描写性定语的顺序
(1)主谓短语
(2)动词(短语)、介词短语
(3)形容词(短语)及其他描写性词语
(4)不用“的”的形容词和描写性的名词
大小、新旧—来源—颜色—形状、式样—质料—名词
4.表示数量的词语属于限制性定语,在复杂定语中有特定的位置:在限制性定语的末尾,在描写性定语前
*递加关系的复杂定语排列顺序:
(1)领属性名词、代词
(2)处所词与时间词互为先后
(3)数量短语
(4)主谓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
(5)数量短语(前为限制性定语)
(6)形容词(短语)以及其他描写性词语
(7)不用“的”的形容词和描写性名词
(三)递加关系定语中“的”的用法
1.主谓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后有其他定语时,后面一般仍然要用“的”。形容词短语后有数量短语时,可以省去“的”
2.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或代词后面有不用“的”的定语时,名词、代词后仍要用“的”
3.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位于描写性的名词定语前时,形容词后一般仍用“的”
(四)多项定语与定语本身为复杂短语的区别
多项定语:一个中心语前有几个定语,这几个定语都分别与中心语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而各定语之间不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三、交错关系的多项定语
既包含并列关系又包含递加关系的多项定语,叫交错关系的多项定语,其顺序受并列关系定语和递加关系定语两种规律的制约。
第四章状语
第一节状语的功能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状语
状语:在短语中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子中是谓语部分中的修饰成分;在结构上看,状语在句子中一般是修饰其后的语言成分的。状语位于主语前时,修饰后边整个句子。
二、状语的分类
按照功能分两大类:描写性状语和非描写性状语
(一)描写性状语:
1.在语义上描写动作者的,多出现于文学作品,主要由以下各类词语充任: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固定短语、副词
2.在语义上描写动作的:作用是对动作的方式等进行修饰描写
(二)非描写性的状语
主要从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目的等方面对句子、谓语成分或动词、形容词加以限制,没有描写作用,按意义可分为以下几个小类:
1.表示时间:主要由时间词、副词和介词短语充任
2.表示语气和估计,主要由副词充任
3.表示目的、依据、关涉、协同:由介词短语充任
4.表示处所、空间、路线、方向:由处所词语和介词短语充任
5.表示对象:由介词短语充任
6.表示否定、程度、重复、范围、关联:由副词充任
(三)描写性状语和非描写性状语的区别
1.非描写性状语可以出现在各种谓语句中:名词谓语句和主语谓语句一般只能用表示时间、语气等有限几类非描写性状语,形容词谓语句可以用的非描写性状语类型较少
2.非描写性状语多数可出现在主语前,作全句的修饰语。描写性状语一般不能出现在主语前,只有具有表示时间意义的“渐渐地”“很快”“慢慢地”可以
3.描写性状语和非描写性状语出现的语体不同(叙述体—各种语体)
4.充任非描写性状语的实词(大部分副词除外)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单独成句,也可以用来提问
第二节状语后结构助词“地”的使用问题
一、非描写性的状语后一般不能用“地”
例:小明刚走。
二、描写性的状语绝大多数后边可以用“地”
(一)描写动作者的一般都要用“地”
1.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夏红不高兴地走了。
2.动词和动词短语:老人抱歉地笑了笑。
3.主谓短语和固定短语:张广达聚精会神地听着。
(二)描写动作、变化的状语,用不用“地”,情况比较复杂
一般情况下不用,加强其描写作用时才用
1.形容词:单音节一般不能后加“地”,双音节可用可不用;
2.动词:一般可用可不用,有的不能用“地”如“很少”“很难”
3.固定短语一般用不用“地”是自由的
4.名词(短语)后一般要用“地”
5.数量短语后不用“地”
6.多音节象声词后用不用“地”是自由的
7.充任描写性状语的副词后用不用“地”多数也是自由的,但以不用“地”为多
第三节状语的位置
一律位于中心语前,除文学作品特殊修辞需要
一、只能位于主语前的状语
限于限制性的,主要由“关于”“至于”构成的介词短语
二、只能位于主语后的状语
绝大多数描写性的状语,部分限制性的状语
(一)副词,表示语气的及部分时间副词除外
(二)少数不包含介词的处所词语,在口语中要放在主语后,这时,谓语部分一定很简短
(三)由“把”“被”“将”“叫”“让”等构成的介词短语
三、既可以在主语前也可以在主语后出现的状语
1.表示时间的词语,包括时间词及下列副词:忽然、原先、突然、马上、立刻、回头、一时、起初、慢慢地等
2.多数介词短语
3.表示语气的副词
4.极个别的描写性状语
*状语放在主语前的情况:
1.状语承接前文,有连接句子、篇章的作用
2.特别强调此类状语的作用
3.状语修饰不止一个分句
4.对比或列举不同事件或不同条件下发生的事情
5.当状语结构比较复杂或音节很多时,以位于主语前为宜
第四节多项状语
一、并列关系的多项状语
(一)什么是并列关系的多项状语?
多项状语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平等地、联合地修饰中心语
(二)并列状语的连接和“地”的用法
如两端都是形容词,可以直接相连、也可用顿号
二、递加关系的多项状语
(一)什么是递加关系的多项状语
没有主次之分,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修饰其后的谓语部分,每项状语在语义上都与中心语存在修饰关系
(二)递加关系状语的排列顺序
1.在描写性的状语中,描写动作者的在前,描写动作的在后
2.除了大部分副词以外,限制性的状语按下列顺序排列:
(1)表示时间的状语
(2)表示语气以及在分句之间起关联作用的状语
(3)表示目的、依据、关涉、协同的状语
(4)表示处所、空间、方向、路线的状语
(5)表示对象的状语
3.把两类状语排到一起,总的顺序是:
(1)表示时间的状语
(2)表示语气、关联句子的状语
(3)描写动作者的状语
(4)表示目的、依据、关涉、协同的状语
(5)表示处所、空间、方向、路线的状语
(6)表示对象的状语
(7)描写动作的状语
4.几点说明
(1)表示动作发生时动作者所在的空间、处所的“在……”以及“从……”位于(3)前后均可
(2)描写动作的状语可位于(5)前
(3)如果句子里同时出现几个表示时间的短语,顺序是:时间词—介词短语—副词
(4)句子里如果同时出现两个描写动作的状语,音节多的在前,音节少的在后
(5)其他副词作状语时的位置
5.状语的位置和顺序表(529)
第五章 补语
补语是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谓语性成分,主要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这些补语的共同特点为包含两种表述。
在语义关系上,当谓语包含两个表述时,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般表示原因,后边的补语表示结果。每一类补语在结构和语义上还可以分为几类,有的不包含两个表述,但包含两个表述的占三类补语的多数。
可能补语在语义上和结构上与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关系十分密切,我们也归入补语。
宾语与补语的区别在于:宾语一般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因而大多数是名词性;典型的补语是谓词性的,主要是对动作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加以说明表述,因而除数量补语外,大多数是非名词性的。
补语类型:
(一)结果补语(二)趋向补语(三)可能补语(四)情态补语(五)程度补语(六)数量补语(七)介词短语补语
第一节结果补语
一 什么是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主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结果——引起动作者或动作受事的状态发生变化。有些结果补语表示对动作的评价、判断。结果补语由形容词和动词充任。在汉语中,当叙述由于一个动作或状态引起(或将引起)某种具体结果时,就应该用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与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出现的动态助词“了”的功能不同。动态助词“了”只表示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出现,而结果补语表示动作产生的某种具体的结果。因此应该用结果补语时,如果用“了”代替,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够明确。
二、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及带宾语的问题
所谓语义指向是指补语与句子中的哪个成分在语义上有关系。结果补语在语义上多与宾语和主语有关系,有的与谓语动词有关系。
1.补语指向动作的受事(以及处所、工具等),主要是动词的宾语,或“把”的宾语、“被”字句的主语等。有些动词是不及物的,或本来不能带宾语,可是有了结果补语后,也可以带宾语了。这一类补语经常用于“把”字句;也可以出现于“被”字句。补语也可以指向作为话题的受事。
2.补语指向动作的施事,主要是主语,或存现宾语。在这一类句子中,只有当一个名词及时谓语动词的受事,又是补语的受事时,补语后才可以有宾语;还有一些动补结构后边可以有宾语,但宾语很受限制。
3.补语语义上只与动词有联系,是对动作进行描写、评价、说明的。这一类补语又可以分为两小类:
(1)只对动作进行描写:这一类句子中,如果谓语动词是及物的,一般补语后可以带宾语,否则就不能带宾语。
(2)包含“不合某一标准”的意思:“大、小,快、慢,肥、瘦,轻、重,咸、淡”等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时,有时表示不合某一标准。此类补语后一般不能带宾语,句子末尾一般要用“了”。
4.还有一些结果补语比较特殊,实际上是一个动宾结构作补语。
三、包含有结果补语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一)结果补语的否定形式
由于结果补语表示动作或变化是否有结果,所以其否定形式一般用“没”。否定结果补语时,要把“没”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前头。“没+动词+结果补语”表示动作没取得某种结果。只有在假设条件句中,结果补语才用“不”来否定。
(二)结果补语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补语后可以用动态助词“了”、“过”,但不能用“着”,在结果补语后还可以有宾语。
(三)关于宾语的问题
有的句子,结果补语后还有宾语。这个宾语应看做是动补短语的宾语,而不只是动词的宾语。因此,虽然有的不及物动词不能带事物宾语,但加上结果补语以后,便可以带事物宾语了。有时动词与结果补语结合以后蔡玉宾语发生关系的。即使用那些可以与宾语直接发生关系的的动词,说话人所着眼的也是动补短语与宾语的关系。此外,结果补语后是否可以带宾语,除了上文谈过的与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和充任补语的词语的及物与否有关外,还与包含补语的句子在连串话语中的位置有关。
第四节情态补语
情态补语:动词后用“得”连接的表示动作的结果状态的补语,某些形容词后也可以用情态补语
一、情态补语的语义指向
(一)指向动词的情态补语
作用:对动作进行描写、评价或判断,由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充任;语义指向动词的情态补语常用肯定形式,但否定形式也并不少见
(二)指向施事者(或当事者)或受事者等的情态补语
谓语动词为形容词时,一般描写当事者(多为主语),谓语中心语为动词时,多描写受事者
(三)主谓短语充任情态补语时,补语中的谓语说明补语中的主语
二、包含情态补语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一)情态补语与谓语中心语之间除了结构助词“得”之外不能插入其他任何成分
(二)包含情态补语的动词和形容词的特点
1.可以带情态补语的动词和形容词
2.带情态补语的动词、形容词不能是重叠形式的
3.句子中一般不能出现描写性的状语
4.包含情态补语的句子的动词都表示已然的动作
(三)情态补语的结构特点:只有语义指向动作的有否定形式
例:这个字写得不对。
三、情态补语的表达功能
句子的信息焦点,对动作进行描述、评议
四、情态补语与结果补语比较
1.结构上,结构补语一般是单音节形容词或动词,而情态动词一般不止一个音节
2.结构补语所表示的结果都是被动的,而情态补语不一定
五、情态补语的省略形式
结构助词“得”后再无其他成分,主语前常有“瞧”“看”一类动词
六、用“个”连接的情态补语
肯定形式—表示描写;否定形式—表示“不停”
七、由“得个”连接的情态补语
例: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
第五节程度补语
一、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二、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第六节数量补语
一、动量补语:请等一下。
二、时量补语:请等一会儿。
三、比较数量补语:我比她大两岁。
第七节介词短语补语
一、由“于”组成的介词短语补语:最近他忙于写文章。
二、由“向”组成的介词短语补语:车安全驶向目的地。
三、由“自”组成的介词短语补语: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四、包含介词短语补语句子的结构特点
1.由“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用于动词和形容词后;由“向”“自”组成的介词短语不语只能用于动词后
2.谓语动词与介词“于”“自”之间不能用动态助词“了”“过”,“向”后可以用动态助词“了”
3.带有介词短语补语的句子,语音停顿在介词之后
4.动词带介词短语补语后不能带宾语及其他补语
第八节补语和状语比较
一、形容词作状语和作补语比较
(一)单音节形容词
1.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可以作补语,出现于祈使句,表示命令、劝告或催促,但不能单独作补语
2.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如“早”“晚”“多”“少”等既能作状语,又能作结果补语和情态补语,都表示不合某一标准
二、副词作状语和作补语的比较
(一)“很”作程度补语比作状语表示的程度高
(二)在口语中“极”一般不作状语,书面语可以
三、时间词作状语和作补语的比较
前者表示在此段时间内完成了什么动作或出现了什么状况,后者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
四、动量词作状语和作补语比较
五、表示处所的词语作状语和作补语比较
(一)“在+名词”在动词前时介词短语,表示处所、空间;在后“在”石东慈,作结果补语,表示处所的名词为宾语
(二)“到+名词”位于动词前,“到”是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第二动词表示“到+名词”的目的
六、表示动作对象的词作状语和作补语的比较
“给+名词”在东此前作状语,表示事物的接受对象或动作的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