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里的学问
每次我们去餐馆吃饭,入座后第一件事是什么?肯定是看菜单点菜。大至五星级的酒店,小至路边买炒饭煎饼果子之类的小摊,菜单是一个必备的元素。菜单方便了我们的就餐生活,也提高了餐馆的运作效率,久而久之,菜单就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一种习惯,一些饭店在开业之前除了布置环境就是制作菜单。看似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纸片或者一个小册子,却融入了大量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营销学家等专业人士的大量心血,从而形成了一门学问--菜单学,现在让我们来探一探菜单学的究竟。 1.排版有学问 如果你认为菜品的排列带有随意性,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心理学上有个定律叫做“首因效应”,就是你看第一眼的东西才是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那一个。因此,当你拿着一本菜单从头翻到尾后,你会有很大的概率选择你最初看到的那一两个。餐厅老板深谙此理,他会把利润最高的那两道菜往前排。同时,在同一类别菜品中,有贵的也有便宜的,贵的一般往前排,而跟最贵的挨着的肯定是利润最高的。因为你看到这么贵的菜会很伤心,突然发现它后面有便宜一些的,又突然有了惊喜,点这些菜的概率也就增大了,老板想卖的未必是那些最贵的。 2.标价有技巧 标价永远是个大学问,也是市场营销学的重点。价高了没人买,价低了赚不到钱,因此9字学问诞生了。很多菜标价29,39,49,29与30其实就差一块钱,但给人的视觉冲击完全不一样,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两个阶层。同时很多消费者也会认为餐厅都能将价格计算到个位数了,肯定值得信赖,也增加了消费者的好感。不只有点菜,市场上的手机,很多都是1999,说是千元机,其实已经属于2000元机的范畴了,只不过心照不宣而已。此外,很多餐厅会设置大小份,一些顾客一看小份便宜就立马点上了,疏不知,小份的利润是最高的,老板真的未必喜欢你点大份的。 3.名字很关键 现在越来越多的餐馆开始注意菜名了,以前的餐馆菜名多是凉拌西红柿,小葱拌豆腐之类的,现在的餐馆很多变成了雪盖火焰山,一清二白之类的名称,其实还是原来的东西。菜名界现在出现了很多派系,比如卡通派,武侠派(菜名多是些功夫名称,像九阴白骨爪,指的其实就是泡椒凤爪)。这些有趣的菜名一方面“误导”了消费者,一方面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欢乐。曾经在上海美罗城吃过一道菜叫“非诚勿扰”,我承认我是奔着名字点的,结果菜一上来我就后悔了,盘子里全是臭豆腐、泥鳅之类的,都是些另类食材,对很多人不适用,怪不得叫非诚勿扰呢。 4.图片要慎重 有些餐厅会给菜名配上图片,不过更多的餐厅会挑选几道P的不错的大众菜图片,这些图片主要起美化作用的。科学研究表明,给菜谱加图片会降低销售量。原因也很简单,当你看到“非诚勿扰”就是泥鳅和臭豆腐的时候你还会点吗?我相信很多人不会的。因此,看图本应是最实用也最方便的点菜方式却成为横跨在老板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 有人说点菜有学问,但当你面对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又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的菜单你还会秉持先前的点菜经验吗?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去餐厅吃饭就是图个消遣,既然是消遣那就不要计较太多了,欢乐才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