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在社交中是一种病吗?
查看话题 >内向的人该如何自信地表达自己?
先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内向人的故事,这个人我们暂且叫他小A。
小A虽然是家里的独子,却被父母管教得异常严厉,总会因为做错一些小事而挨打。
小A也许是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个子很矮。
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永远都是坐在前两排的那种,被同学起外号嘲笑是常有的事。
当然这不是最糟糕的。
最让小A苦恼的事情是,他胆子很小,不敢和人讲话。

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做手工、画画或者摆弄玩具汽车,像个有自闭症的孩子。
11岁那年,小A的父母离婚了。
有那么几年他都处于没人管的状态,于是变得更加不爱说话。
既不爱和人分享什么话题,也不会为自己争辩。
遇到有人说自己坏话,也只是听着不敢还击,也不知道怎么还击。
实在太憋屈了,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哭一会儿。
小A排解孤独的方式就是打篮球。
打篮球时认识了一个女孩,小A很喜欢她,但是不敢表白。
挣扎了几天,小A写了张字条托朋友拿给那个女生,不敢自己去。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主动向人表达感情,那一年他15岁了。
初中、高中6年,小A的学习成绩并不亮眼。
虽然也有单科成绩考前几名的时候,但整体上不算学习突出。
加上他沉默寡言敏感胆小,所以小A始终是班上比较边缘的学生。
至少在他内心是这样认为的。

身材矮小,胆小敏感,相貌平平,性格自闭,声音弱小,这是一个典型自卑者的画像。
可是谁也预料不到(包括他自己)。
有一天,这个自卑的小A站在台前以说话为职业,做起了主持人做起了记者。
然后又有一天变成了沟通力的讲师,出版了自己的书,向人传授沟通的方法和秘诀。
这就好比色盲症患者成为了画家,腿脚有残疾的人成了长跑运动员一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个不可思议里面,包含更多的是嘲讽和戏谑。
是的,这个被嘲讽和戏谑的人就是我,小A就是我。
把我的故事分享出来并不是为了博得同情,也没什么可同情的。
这就是性格使然,命运使然。
分享出来是想跟所有看这篇文章的朋友说:谁说内向的人说不好话,我做到了。
如果你想像我一样,我可以帮助你,因为我知道我们都差不多。
我读过许多人物传记,看过很多成功的人生样板。

在我看来,那些货真价实的成功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秘诀”。
所谓“屌丝逆袭”也不过是回过头看的一种刻意的人生总结。
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能不能逆袭成功。
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两眼一抹黑地往前走,走哪算哪。
凡是宣称有成功秘诀的人,我觉得都应该保持警惕。

因为还是那句话,秘诀是事后的总结。
在无数个时间点上,支撑人们走下去的绝对不是什么秘诀。
所以今天,我想务一务虚,讲一讲对我来说比较起作用的因素。
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咱们讨论讨论。
1、兴趣并不那么重要
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只同意一半,至少在我的身上不是这样的。
兴趣,的确可以让人快速主动地学习某一项技能。
但是你能否成为这一领域的行家甚至专家靠的并不是兴趣。
而是积极的反馈,也可以叫“奖励机制”。

我很喜欢打篮球,从小学打到大学。
初中的时候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天不打三个小时,绝不回家。
按理说,我应该成为篮球运动员吧,或者球技超群吧?并没有。
身高当然是一个门槛了。
但更重要的是,在打篮球这件事上我没有获得过“奖励”。
也就是说,我虽然热爱篮球,却没有因为打篮球这件事得到外界的积极反馈和肯定。
纯粹就是自己瞎玩,充其量也只能是个业余爱好了。
和打篮球相比,我对说话这件事一点兴趣都没有。
性格使然嘛,而且也从来没想过要在这方面发展发展。
不过一个偶然的机会。
在我妈带有强制性的要求下,我拜一位电台播音员为师学习普通话。
刚开始我是极不情愿的。
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位播音员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肯定。
在她的积极反馈中,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然后就真的发现自己好像还挺像那么回事的,于是就越来越愿意在这个事上花时间练习。
现在也是如此,我能从事沟通力方面的工作,也源于积极的反馈。
2016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在行”上开设了课程。
没想到市场需求很多,一个月时间,就有60多人约我见面讲课。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见4个在行的学员。
最让人意外的是,我分享的内容获得了学员们的好评和口口相传。
正是靠着这些反馈,我才敢在喜马拉雅开设节目。
要知道,比我水平高的主持人有的是,
都不用放眼北京,光是看我以前工作的北京电台。
就有太多太多比我业务能力强的主持人和知名主持人,他们随便开一档节目都会比我火。
不过我对自己笃定的一点是,我在“沟通力”这个领域获得过真实的大量的反馈。
我觉得应该坚持做下去,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个表现。
50集节目1000多万的收听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个“师傅”不是兴趣而是积极的反馈。
举个远一点的例子。
钢琴家郎朗和台球神童丁俊晖,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绝不是因为他们单纯地热爱钢琴热爱台球。

实际上他们无数次都想放弃,一路走下来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一次次阶段性的小成就小自信,也就是我讲的“积极的反馈”。
大家可以去找来他们的故事看看是不是这样。
当然了,话说回来,如果这件事恰巧又让你很有兴趣,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了。
你会更快地取得成就,甚至取得更大的成就。

2、所谓精进,无非是不断模仿的过程
说到模仿,我们的心里似乎都有这样一种看法。
就是“模仿”并不是一件太光彩的事,因为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个词——“抄袭”。
的确,现在不论是衣服的款式、装修的风格、菜品的样式还是盈利模式、宣传文案。
只要有人做得好,就一定会被模仿,甚至被完全照搬过来。
然而实际上,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所有的学习都始于模仿。
原文照搬的叫做抄袭,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叫做精进。
所以模仿并不丢人,丢人的是你没有创新。
我学习普通话学习播音就是从模仿这位播音员老师的声音开始的。
一篇文章,她念一句我就模仿一句,模仿她的嘴型、气息、停顿和重音。
模仿得多了,就逐渐掌握朗读的技法了。
那个时候还经常模仿广播里主持人的声音,或者看电视时会格外关注主持人们都是怎么说话的。
这种模仿和熏染的过程非常有必要。
那么创新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创新意味着要杂糅进新的东西。
当你的阅读量、观赏量和练习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创新就会自然呈现。
有一天会让你自己都吓一跳。
也就是说,创新和变化要在一段不太短的时间过去后,才会实现,不可操之过急。
我特别喜爱一位好莱坞男演员叫凯文·史派西,对,就是《纸牌屋》的主演。

他被称为“演技之王”,塑造过许多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全都源于他逆天的模仿能力。
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仅仅靠模仿明星说话就收获了无数粉丝。
美国多档脱口秀节目都曾邀请他来做模仿秀。
那些好莱坞有头有脸的大明星他都模仿得惟妙惟肖,非常传神。
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创造力吗?

3、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内向,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意识过强的表现。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太拿自己当回事,太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了。
这里面关键的因素是,自尊心的高低程度。
内向者,往往是高自尊者。
他们不喜欢自己的样子,看不起自己的出身,不满意自己的表现,不接纳自己的现状。
因此,想要“治疗”内向,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调整让这个人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恰如其分的自尊》是法国心理学家安德烈和勒洛尔合著的一本书。
这本书就如何建立自尊、如何完善自尊、自尊调适过程中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评估自尊等问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许多朋友都知道我有过一次在直播节目中失声的惨痛经历。
这对一个主持人来说简直就是颜面尽失,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污点。
那件事发生以后,一方面我彻底离开了主播台,一方面也确实遭受了同事的嘲笑和听众的贬低。
然而,我必须要说,我很感谢这段经历。
它让我的自尊心在遭受重创之后,获得了新的状态,不再像以前一样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
这让我敢于放开手脚去做更多的尝试,敢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虽然这个调整的过程持续了很久。

4、内向者的优势
在外界看来,内向者的缺点往往是这样的:
不友善、书呆子、缺乏交际能力、不与他人沟通、不喜欢接近人、沉默寡言、独行侠、隐居。
不过在心理学家玛蒂·莱利(Marti Olsen Laney)博士看来,内向者拥有非常多的优势。
内向的人与他人在工作上更为融洽,他们灵活、独立、有更强的集中力。
自省、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分析能力、刻苦和聪明。
事实上,包括内向者自己在内,许多人并不了解内向者的优势。
不论内向还是外向,我们都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独特性。在生活中努力发挥出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