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回家焦虑症”?

洛杉矶的十点半白宇-忽而今夏电视剧珍爱原声大碟
这不是黄超吗?
老何刚加完班,搭地铁的时候,在地铁站旁边,看见大学同学的身影,忍不住叫出来。
黄超西装笔挺,正在一台机器前夹娃娃,旁边是一个高中小女生,貌似正等待着他赶紧夹完。
听见有人叫他,一回头正巧看见了老何。
本来应酬完要回家,黄超和老何在娃娃机前面寒暄几句,大家聊到兴头上,干脆改变计划,就近找了一间日式居酒屋聊聊。
开了几瓶啤酒,吃了几根烤串,两人聊开。
“你平常下班也这么晚吗?汪东问道。
领导没走,谁敢走啊。对了,你成家了吗?
黄超掏出手机,给他看了一下一家三口的照片。
嫂子怎么长的像以前的系花,你倒是挺专情啊!大学没追到,出社会找个一模一样的。你呢?
老何作风比较老派,从皮夹子里拿出一家四口的照片。
黄超笑道:平常回家吃饭吗?
老何收起照片,说:加班太多了,没时间。你呢?
黄超脸上的笑容不见了:我……我们单位基本不加班,但我挺不想回家的。
啊?为什么,回家跟老婆、孩子处,不是挺好的?
好啥啊!
听黄超说,老何才知道,他每天五点半下班,但他不会马上回家,而是在公司、地铁口附近转,打打游戏,或是找个咖啡店约几个朋友。
妻子以为他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实际上,这都是黄超的谎言。

1
回家为什么那么难?
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取代消极的言语攻击、批评和指责。
这四点可以用来检视我们的家庭关系,是否产生人际之间的疏离。
当明明有足够的时间,但双方却不愿意把时间投入在彼此相处的事情上,那么这往往是关系敲响警钟的信号。
最新平安人寿公布的《2017中国家庭陪伴白皮书》显示:
果断下班回家陪孩子的家长仅占14.5%。33.7%的家长选择加班多给家里挣钱,剩下超过五成的家长在下班后该不该回家陪孩子这件事上犹豫不决。
今年,《日本经济新闻》的报导指出与小孩同住的已婚男性38.2%不直接回家,高于夫妻自己住的28.3%。
如今很多人对下班直接回家感到焦虑、不安。希望寻求一个空档喘口气的人越来越多。

2
原因是什么呢?
- 生活压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增长,工资越来越达不到生活水平标准。好比你要买房,以天津的工资来说,不吃不喝30年估计才能买到吧。多少人结婚就得为未来二十年的日子还债,工作随时处于高度压力。还没回家,人的心力已经被掏空,拥有工作、车子、房子并不等于生活安稳,如果家庭无法提供抒压的功能,那么反成另一个压力来源。
- 无助:不知道怎么沟通
婚姻是形式,沟通是婚姻的本质。在家庭沟通上一直处于不顺利的状态下,那么回家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就好比,对牛弹琴是一个道理。
- 角色尴尬、责任不清
某些男性并没有真正了解家庭分工的意义,也不愿意承担家庭分工的责任。这在家中妻子扮演全职家庭主妇的情况下,或许能够达到分工。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妻子不可能做到全职家庭主妇,就加深了父亲之前的矛盾。好比两个人回到家,连做简单家务都会吵,甭谈有了孩子之后在分工上会发生的冲突。

3
如何增强回家的意愿?
1.开诚布公的谈话
既然打算解决问题,就不能一直采取逃避的办法。制定出一套关于夫妻之间的方案,来研究怎么更好的合理相处。
开诚布公的目的是有效的建立角色分工。主要包括双方收入、时间、能力按意愿四方面。大家明白分配,才能明白遵守。当然也要制定赏罚机制,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偷懒。
不要以物质来当奖品,因为是没有必要的。比如:输了的在每周末请一家人出去唱歌、吃饭、看电影等。
2.检视自己的工作
如果是工作给家人带来了不开心及一系列的争吵,那就要开始反思我为什么要工作?职场的耗心力、职场的忍耐力等。都要我们一步一步反省。避免给家人带来伤害。

总之家始终都是家
不要让家成为你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