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输出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做日语培训有一段时间了,最深的感受是,文化输出对一门语言的盛行至关重要。 外语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兴起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不仅仅是为了留学,也有很多上班族为了提升自己,扩展视野,或者纯粹是增添生活乐趣来学习外语,外语的学习在以后也必然会越来越重要。 至于应该选择学习哪门外语,一要看这个国家文化实力如何。学一门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丰富的信息输出可以让学习者长时间维持学习的兴趣,并获得足够的学习素材。梵语就是想学也找不到影视资源啊,怎么爱得起来?二要看和中国的关系。这个关系说的是民间关系,两国人民交往密切,才能获得足够的学习素材,而且学会后也会有应用的价值。俄罗斯和我们是友好,可是在b站成立以前根本看不到什么俄剧啊,俄企什么的完全不知道名字,最近两年合作貌似多了些。日本和我们再是民族仇恨,民间的联系都是热火朝天,动漫、音乐、游戏源源不断输入,出国旅游日本通常在首选名单上,再说了,哪个女孩子没用过日系化妆品呢。 大学专业是日语这个事儿也是让我喜忧参半,喜的是,这是除了英语外在中国最实用的小语种之一,混口饭吃是没问题了;忧的是,和中国太像了,文字文化几乎照搬古中国,人反正比迪丽热巴长得像中国人,去旅游总感觉是去了中国某地,我似乎不是学了一门外语,只是学了一门方言。当然后者对留学的人来讲是福音,不太会有水土不服、吃喝成愁或是因文化差异太大造成误会的情况。所以不管是留学日本的人,还是日语学习爱好者一都直在增多。 我爷爷那个年代,别说外语,识字的都少见,不过想来如果学起外语,流行的应该是俄语。毕竟中苏友好的程度是自上而下的。苏联那边有捐生活用品给这边的小朋友,互相通信什么的,我家这么个抗日战争都打不到的小城市还有好几处苏联援建的厂房小呢。 再往下一代,英语一马当先,靠着“语数外三大主科之一”的金字招牌奠定了它在外语届老大哥的地位,目测一百年不动摇。不过显然很多人都学成了哑巴英语,话说我妈那学校教英语的还是从上海下放的大龄知青呢。那个年代日本电影电视剧大量输入中国,男的都认识山口百惠,女的都爱高仓健,《排球女将》《血疑》广受追捧,但是可惜再喜欢也没什么人想着学日语。 到我小时候,英语学习总算有点模样,起码见老外能说两句了。那时候开始流行课外兴趣班,我在上过各种舞蹈、画画、书法、电子琴班后半途而废。我的兴趣爱好?当然有,就爱放学回家看电视。90年代日本动漫进入黄金期,一大批题材丰富、趣味性强又富有哲理的动画涌入中国,《灌篮高手》看了n遍,《名侦探柯南》的bug从来不质疑,《新世纪福音战士》看完会抑郁症,于是被批不务正业。然而长大后发现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观看影视剧,学习流行语”,问我妈怎么小时候就不送我去外语兴趣班,答曰“就没有外语班”。总觉得我本应“十几国语言在手,天下我有”的人生脱轨了呢。😒 现在可能一是大家都有钱了,一是地球村的高度一体化,年轻人还是很乐意学门外语的。不过在我们机构最流行的竟然是韩语,留学的最多,感兴趣的也最多。看来韩国的团体光腿舞和韩剧欧巴的魅力萨德也挡不住。这就真的可见文化输出的重要性了。英语成立外语帮做大哥的时候韩语还没出道,日剧流行时韩语教科书都未成体系。强大的文化输出让韩语后来者居上了呢。 目前的日本可能受少子化的影响,文化软实力方面感觉有种缺乏创新的感觉。日剧剑走偏锋,近年流行的婚外恋《昼颜》、尸体解剖《unnatural》、忘年恋《贤者之爱》要吸引年轻人目测挺艰难;动漫就陷入套路陈旧的怪圈了,很优秀的一只手数的过来,基本上《进击的巨人》《寄生兽》《刀剑神域》吧。现在的学生可能难以想象我们上学时日本动漫是放一部火一部,当然你们再看那时候的动漫也不会觉的好看,毕竟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找不到共鸣点。动漫是日渐式微了,幸好去日本旅游这件事还是挺有吸引力的,留学的话,一些小地方已经在补贴留学生生活费了,就喜欢优秀年轻人来定居,来拯救一下连续十一年负增长的人口。所以日语学习还算是有前景的吧。 总之希望日本能再出产吸引年轻人的影视剧、动漫,发展的稳稳当当,不要再和中国争钓鱼岛啦,让我的日语之路一帆风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