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记』视之界限,苍穹的框框(一)
看了前几天写的两篇日志,实在感叹,仅仅几日,心境竟有那么大的差别。来这一个多月,西安的天气实在变化多端,增减衣物自不在话下。而我跟小猫经历的变动也不算小,实在是能折腾,以后有机会再细说。
原本来西安以前就打算有空就写一写日志,主题是关于「西安和北京之间的文化思考」。一来,之前在北京的6年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录一些关于北京的文化思考,就想趁这个机会回忆回忆,将来不至于忘掉;二来,来到西安,都说这里是文化名城,刚好北京又与西安有某些类似的地方,有些事情放在一起琢磨琢磨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我想,这大概就是将来会在这里发布的大多数文章的主题。
但是,关于「西安和北京之间的文化思考」,这里应该关注哪些地方呢?现在恐怕还不好回答,我只能说「踩着石头过河」吧。写着写着,这里自然会有一个特别关注的方向。
就我个人而言,关于「西安和北京之间的文化思考」,的确是一个有很多话题可以挖掘的主题。而马上要开始的第一个「思考」就是关于每个坐火车来到西安的人都会注意到的「城墙」。
关于「视之界限,苍穹的框框」这个题目,我觉得,当我们用习惯的角度打量城墙的时候,它仿佛一扇厚重的屏风,遮挡了我们的视线,也勾起了我们对城市的好奇心。并且,我深以为,对我们来说,城市就是这城墙中的一切,神秘而令人向往,也如同我们的生活,「别处」暗示着吸引力。当我们视力所及、心神所至被屏风阻断的时候,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可以被理解成向翻越这道阻断的汇聚。苍穹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框框,反倒是我们自己,古往今来,在自己筑造的城池里精心地打点起生活,丰盈着文化。
这个题目正是关乎这样的文化,寻问我们如何打量自己。无论是汉长安城暗合天穹南斗北斗的形状,还是唐长安城契合朗朗乾坤,又或者是明清之际的紫禁城对应着紫宸星,浩瀚的天际并不存在一道限制视线的框框,天城对应地城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语句似乎更符合一个这样的目的:我们总是希望用更加超脱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自己——越过屏风,洞悉秩序的规律。因为,渺小如我们,生活在城墙树立起的「秩序」里,纵横的城墙不只充当屏风,也同样构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迷宫,迷宫的规则只有「禁止」和「允许」,即使贵为天子,也同样摆脱不了如弹珠一样茫茫滚动的命运。
可是,这样的命运对现在的我们却陌生极了。登高远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攀上城墙,浏览西安的景色也实在是被宣传滥了的西安特色。于是,城市不再是一个二维的迷宫,视线也不再被城墙束缚,我们得以跳脱平日点和线的生活,经常地赏玩起「别处」的精彩了。
但是,当我擎着伞,行色匆匆地来到西安,穿越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城墙巨大的拱形孔洞的时候,回味着北京6年以来的生活,我不禁有些心生疑惑: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文化开始允许我们从高处俯视了——城墙从此退化成一层写满遗迹符号的窗户纸,透射过来的是朦胧的光明,而不再是晦暗的秩序?
原本来西安以前就打算有空就写一写日志,主题是关于「西安和北京之间的文化思考」。一来,之前在北京的6年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录一些关于北京的文化思考,就想趁这个机会回忆回忆,将来不至于忘掉;二来,来到西安,都说这里是文化名城,刚好北京又与西安有某些类似的地方,有些事情放在一起琢磨琢磨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我想,这大概就是将来会在这里发布的大多数文章的主题。
但是,关于「西安和北京之间的文化思考」,这里应该关注哪些地方呢?现在恐怕还不好回答,我只能说「踩着石头过河」吧。写着写着,这里自然会有一个特别关注的方向。
就我个人而言,关于「西安和北京之间的文化思考」,的确是一个有很多话题可以挖掘的主题。而马上要开始的第一个「思考」就是关于每个坐火车来到西安的人都会注意到的「城墙」。
关于「视之界限,苍穹的框框」这个题目,我觉得,当我们用习惯的角度打量城墙的时候,它仿佛一扇厚重的屏风,遮挡了我们的视线,也勾起了我们对城市的好奇心。并且,我深以为,对我们来说,城市就是这城墙中的一切,神秘而令人向往,也如同我们的生活,「别处」暗示着吸引力。当我们视力所及、心神所至被屏风阻断的时候,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可以被理解成向翻越这道阻断的汇聚。苍穹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框框,反倒是我们自己,古往今来,在自己筑造的城池里精心地打点起生活,丰盈着文化。
这个题目正是关乎这样的文化,寻问我们如何打量自己。无论是汉长安城暗合天穹南斗北斗的形状,还是唐长安城契合朗朗乾坤,又或者是明清之际的紫禁城对应着紫宸星,浩瀚的天际并不存在一道限制视线的框框,天城对应地城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语句似乎更符合一个这样的目的:我们总是希望用更加超脱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自己——越过屏风,洞悉秩序的规律。因为,渺小如我们,生活在城墙树立起的「秩序」里,纵横的城墙不只充当屏风,也同样构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迷宫,迷宫的规则只有「禁止」和「允许」,即使贵为天子,也同样摆脱不了如弹珠一样茫茫滚动的命运。
可是,这样的命运对现在的我们却陌生极了。登高远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攀上城墙,浏览西安的景色也实在是被宣传滥了的西安特色。于是,城市不再是一个二维的迷宫,视线也不再被城墙束缚,我们得以跳脱平日点和线的生活,经常地赏玩起「别处」的精彩了。
但是,当我擎着伞,行色匆匆地来到西安,穿越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城墙巨大的拱形孔洞的时候,回味着北京6年以来的生活,我不禁有些心生疑惑: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文化开始允许我们从高处俯视了——城墙从此退化成一层写满遗迹符号的窗户纸,透射过来的是朦胧的光明,而不再是晦暗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