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儿子学古诗——孟郊《游子吟》

这首《游子吟》应该是知会率最高的唐诗之一吧?我们中国人向来提倡感恩父母的品质,因而所有能体现父母对子女牵挂关爱之情的作品都会得到广泛的流传。可是啊,我为什么总觉得中国文学艺术作品里表现出来的父母情总有种苦哈哈的味道?那在脑中播放的画面几乎都可以用“含辛茹苦”来形容。比如在某智能手机的广告里,美国人版本的亲情讲述的是孙女用手机APP重编了祖母当年和祖父定情的曲子,浓浓的温情;中国版是父母连夜走了很多山路,只为给回家的儿子包一顿饺子,我看着有心点沉,还莫名有种欠债感。再比如这首《游子吟》,不知道为什么,搜出来的图片几乎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妪佝着背,在很破败的家里缝衣服。好不容易找到这一张是中年黑发母亲的,还是点着灯连夜赶衣的样子。看了总有一种:“要怎么报答啊”的沉重。
所以我在给奥斯卡讲这首诗的时候,刻意回避掉这种辛苦感,告诉他我很爱他,每天回到家都希望第一个看到他。所以,假如有一天他要离开家里出远门,我会想着是不是短了这个、少了那个,给他准备东西。就像古代的母亲是为孩子准备衣物,哪怕明天就出门,今天还是忍不住多给他做一件衣服。不知道这样是不是能卸掉点母爱如山的沉重感。
整首诗其实是很有韵律的,虽然有五言六句,但并不难背。奥斯卡小朋友大概是偷懒,背到“意恐迟迟归”的时候,把“迟迟”发成“cici”。我跟他爸爸说他是不是不会翘舌音啊?将来会不会英文个别字母读不清楚?3-4岁的小朋友已经完全听得懂大人间的对话在说什么。于是马上重新来了句“意恐迟迟归”,特别把“迟迟”两字咬翘舌了,也因此而令语速变慢,听着“迟迟归”三个字念得挺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