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伏地魔遇上林黛玉:红楼同人背后的文化
现代年轻女性将自身的独立意识寄托在林黛玉身上,生出了一些十分微妙的情感。比如有一群年轻的网络同人创作者,她们(此处用“她们”,因目前红楼同人作者多为女性)试图重构《红楼梦》所设定的环境和人物关系——奇怪的是,一般以拆散宝黛CP(同人圈用语,表示人物配对关系)为第一要务,甚至想方设法为林黛玉物色新的恋爱对象——比如,伏地魔。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里那个让所有人闻风丧胆,以至于连听见他的名字都会颤抖的大反派。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里那个让所有人闻风丧胆,以至于连听见他的名字都会颤抖的大反派。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里那个让所有人闻风丧胆,以至于连听见他的名字都会颤抖的大反派。
【伏地魔X林黛玉】伏黛CP向 第三年的见异思迁(那就自行搜索吧……)
魔性欢乐剧情,结尾实在太甜蜜了~
部分对“同人”领域不甚了解的《红楼梦》爱好者,在嗤之以鼻的同时甚至感觉到了某种冒犯,认为它亵渎了黛玉,更亵渎了曹公;愿意去了解的,在佩服创作者无极限脑洞的同时,也不禁要问:意义何在呢?
只是为了好玩儿吗?那固然有趣,但未免过于轻佻,因为这种尝试看上去不乏破坏性——实际上也确乎如此。至少在网络文学研究者叶栩乔老师看来,拆散“木石前盟”的前世缘分正是红楼同人作者们有明确意识要去做的,而且颇有种披荆斩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于是问题就来了:“木石前盟”于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们而言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以至于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破坏它?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或许有其意义。《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而“木石前盟”常被认为是曹雪芹书写的一种理想。那么在同人作者不约而同地打破“木石前盟”美好神话的现象深处,当今人们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认识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所反对的,是怎样一种人格模式和情感关系?为什么反对?其中是否揭示了某种与《红楼梦》中被公认的价值取向相悖的道德伦理选择?
人物关系被重构,它所反映的创作主体的情感、态度、立场也必然发生改变。即便红楼同人作者的尝试可能“触怒”不少把《红楼梦》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读者及研究者,但是我想,经典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也恰在于此。所以我们未必不可宽怀洒脱一点,以尊重、欣赏的眼光去了解和理解,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社会、时代、人心的变迁。
红楼同人:原作神圣秩序的破坏者
所谓“同人”,就是指建立在已经成型的文本(一般是流行文化文本)基础之上,借用原文本已有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基本故事情节和世界观设定进行的二次创作。就“二次创作”这一基本性质而言,《金瓶梅》就可以视作《水浒传》的同人,因为它借用了《水浒传》中武松、潘金莲、西门庆等经典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假设西门庆没有死,由此敷衍出一个全新的故事。
同人创作包括小说、绘画、音乐、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以《红楼梦》为主题的、主要在网络上创作与传播的红楼同人文学。作为同人文学中备受瞩目的一个类型,网络上可以检索到的红楼同人作品超过3000部,而且常登销售金榜。那么它和传统意义上的红楼续书有何区别?
同样是二次创作,红楼同人和红楼续书都要通过全新的情节,弥补《红楼梦》原作的悲剧结局以及它的巨大缺憾,但两者弥补缺憾的方式却不一样。
续书往往延续《红楼梦》原作的时间线,力求遵循曹公原意,后四十回有明显的接续目的。而红楼同人几乎没有接续原作的欲望,至于是否能作为原著后续流传于世,就更不重要了。同人作者在时间线上对《红楼梦》进行了根本的改变,往往将故事开始的时间点设定在原作情节初期,从根本上改变故事发展逻辑和情节走向,引出完全不同的结局,已达到彻底弥补原作故事遗憾的目的。
因此,不同于续书作者对《红楼梦》原作及原作者曹雪芹的仰望姿态,同人作者往往以和原作者平等的姿态去考虑问题,将原作中一些不尽如己意的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直接改变成他们所希望的样子。在创作过程中,同人创作不再受《红楼梦》原作神圣秩序的制约,得以与原作平等地对话。
从神秘穿越到“大房文”
《红楼梦》原作的文本复杂而丰富,这让红楼同人作品在满足一般同人小说基本特点的同时,也拥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其写作者和阅读者皆以年轻女性居多,这也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诸多特点。
● 没有一场穿越解决不了的事
一个“无关人等”被不可知的力量左右,穿越至红楼时空中的某一个节点,在《红楼梦》原作中发生的故事都已成为既定历史的前提下,试图书写全新的历史。
《红楼梦》原作中存在的某一人物也可以成为穿越者,他会带着已知悲剧结局的记忆,重生到一个还来得及做出改变的时候(比如尚且年幼的时候),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扭转整个故事的结局。
● 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
《红楼梦》原作中的关键情节如元妃省亲、抄检大观园等依然会发生,但在现实中早已熟知原作故事进程的主角会做出与原作迥异的行为选择,令故事情节不断地偏离原作,直到独立于原作之外,成为一个彻底全新的故事。
● 原著版权期已过,您可放心修改
对于同人作者来说,《红楼梦》原作情节不是既定的历史,因此他们的创作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溢出原作的情节脉络和世界观架构。同人作者的意志甚至可以凌驾于原作者之上,将极端个人化的视角和价值观带入到作品当中,或在诸多角色中寻找自己的代言人,甚至可能生造一些人物,使他们改变故事情节走向。
● 不胜任主角的配角不是好配角
红楼同人很少选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而是更多选择原作中的次要角色为主角进行再创作。例如《重生老两口悠闲红楼生活》,讲一对现代夫妻穿越到十几岁时的贾政、王夫人身上,两人决定努力改变家族的悲剧命运。
从原作复杂微妙的家族关系中,还衍生出很重要的一类作品,叫“大房文”,一般以贾赦、贾琏父子为主角,如《神棍贾赦》《红楼之农业大亨》等;此外还有以晴雯、袭人等丫鬟仆从为主角的作品。
以配角视点重新看待红楼故事,站在不同人物的思维和情感立场反复解读,作品背后的价值取向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爱情与黄金:大观园背后可能的猫腻
宝玉的择偶问题是一个贯穿《红楼梦》前80回的重要线索。那么对于在学界和读者间都讨论颇多的宝黛钗关系,红楼同人会如何解读呢?宝玉最终会选择端庄豁达、随时从分的宝钗,还是选择自己的真爱、贾母的心头肉黛玉呢?传统解读一般偏重于分析钗黛二人的个人品貌、贾母及王夫人的个人喜好或贾府内的权力斗争。而红楼同人作品,却相当普遍地把目光聚焦在了这两位女性背后的财产和财产去向问题上。何以如此?先从大观园说起。
大观园在红楼梦中是极为重要的场域,代表着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是宝玉和众多女儿自由快乐的乌托邦。但在红楼同人作品中,大观园几乎从未被建立起来。有时,同人作者还刻意利用主角为大观园的建立制造障碍。例如在《红楼之土豪贾赦》中,贾赦得知要建大观园,第一反应是“先断了建大观园的经济基础再说”。为什么呢?
同人作者们坚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观园不是凭意念搭建起来的乌托邦,在它的背后全是真金白银。
“姨娘(王夫人)总说喜欢她,一年一年拖下去,薛家的银子填了好些到大观园里,同贾宝玉成亲那时几乎是没得选择了。林妹妹先走一步去得干净,后来四大家族陆续都翻了船,谁又落得好下场了?”——《活该你倒霉》,南岛樱桃,晋江文学城,2013
既然贾府已经日渐衰落了,钱又从哪儿来?同人作者于是在作品中猜测甚或断定,贾府的财产来源有二:其一,是宝钗的皇商家族对贾府进行的经济投资;其二,是林如海身后留下的大笔财产。
见黛玉几乎跌下床,雪雁连忙返身扶住,清泪从脸上流了下来,哽咽道:“姑娘!他们好没良心,拿了老爷留给姑娘的家业,却这样对待姑娘。从前姐姐妹妹何等亲密,如今姑娘病成这样儿,除了四姑娘来探望过姑娘两次外,其他竟没一个人过来。”——《红楼之林如海重生》(作者:双面人)
作为世代公侯之家,林家孤女黛玉本应坐拥一大笔财产,但她却要在贾府谨小慎微、举动堪忧。这是为什么呢?联想到《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贾琏说:“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按照字面理解,贾府曾经就发过这样一笔财。很多同人作者相信,这就是林如海死后留给黛玉的一大笔财产,只是被贾府侵吞了,亦或林如海与贾府很可能早就就林黛玉的抚养和婚姻问题达成过某种交易。
大观园的经济事务不少,原作中被牵涉其中的还有坠儿、五儿等。于是同人作者认为,大观园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极有可能都是通过对青春女性的财产、爱情乃至生命的剥夺换来的。虽然对宝玉来说,大观园是青春女性的乌托邦,但它丑陋庸俗的物质真相一旦被揭开,它就彻底丧失了魅力。所以在红楼同人中,大观园要么根本没有建成,要么就是一个被批判的对象。
保护林黛玉是一种“政治正确”
在同人作品中,薛宝钗往往是被贬斥的对象。并非因她在《红楼梦》原作中有多可恨,只是因其藏愚守拙、城府较深的性格,刚好满足了宅斗文(表现家族内部争斗的网文题材,与“宫斗”相似)塑造这一类人物的需要。
同人作者对黛玉的感情却很复杂,一方面有作为普通读者对一个美的文学形象的倾慕;另一方面是将其代入自己的现实处境中引发的共鸣;甚至还有类似于长辈对晚辈的宠溺心理。
林黛玉本是一位千金小姐——如今所说的官二代、富二代,然而贾府不但葬送她的青春、爱情,而且谋夺她的财产,直接导致了她的亡命早夭。在对《红楼梦》的传统解读中,很少有论者注意到黛玉“红消香断有谁怜”背后的经济问题,为什么红楼同人作者会尤其关注这一点?
如今网文作者的主力,是80后、90后一代,恰好是中国计划生育盛行的年代。这些作者注意到林黛玉的处境,并将之与自己作为中国绝无仅有的一代独生子女的处境极其敏感地联系到一起。这一代的独生女,注定要继承家庭所有的遗产,这在旧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境况。这种现实境况,使得以女性群体为主的红楼同人作者(也包括读者)和林黛玉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成为她们重新述说故事的情感基础。
另一个现实情况是,2012年新婚姻法颁布,夫妻离婚时财产分割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女性长久以来对于自身弱势身份的认识必须发生变化,同时越来越看重经济财务独立带来的尊严及幸福。林黛玉的身份以及她在《红楼梦》原作中确实被剥夺殆尽的情况,无法不让现实中的女性同人作者们产生同情。
保护林黛玉,因此成为网络红楼同人创作中的“政治正确”。
贾宝玉:不可饶恕的三宗罪
贾宝玉在原著中的形象是:鄙视功名利禄,珍视自然,对女性不分主仆贵贱,一样爱惜呵护。这使他深受女性读者喜爱,甚至一度成为压抑的封建礼教之下很多女性心中理想的爱情对象,颇有女子为之疯狂,为之着魔。
“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当绵缀时,父母以是书贻祸,取投之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烧杀我宝玉!’遂死。”——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八》
但是,同样这些特点放在当代,却可以成为宝玉的原罪。在网络同人创作中,宝玉的罪名有三,首先是不事生产。宝玉确实有一定诗词歌赋方面的才华,但他反感仕途经济学问,无心科举。这种鄙视功名利禄的特质,正是其在现实中的致命弱点。
(黛玉:)“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在同人作者看来,宝玉身份贵为贾府嫡孙,虽不是第一继承人,但对他的小家庭乃至整个贾氏家族理应负有责任。然而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后手不接之后,他的家族怎么办,他自己怎么办,他和黛玉的二人世界又该如何维系。
宝玉的第二个原罪,是滥情。虽然他确实深爱黛玉,但他还是在游历太虚幻境之后同袭人发生了关系,从晴雯口中我们得知他和碧痕的关系也很微妙……以当今时代普遍的女性眼光来看,他的情史并非白璧无瑕。
第三个原罪,是无能和软弱。宝玉虽然对身边的女性都很关照,但是当她们遇到生死攸关的问题——比如金钏投井、晴雯被逐时,他完全没有能力伸出援手,只能“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但是他的怀念能改变什么呢?无力回天。
再去细究这些女孩子亡命早逝的原因,却多少都与宝玉的性情有关,所以有态度较为极端的同人读者这样评价:
“都说宝玉好,好在哪里,不过是喜欢在女孩儿身上下功夫,下什么功夫?我一直觉得,这不过是个花心风流的隐晦说法,不过是因为他年龄小,没怎么到外面去风流,只在贾府这一亩三分田里胡闹,所以外面才没有传出什么恶名来。处处留情,又处处无情。……所以,一直觉得,宝玉对女孩儿的温柔,就象叶公对龙的追求,当不得真的。”——《红楼之土豪贾赦》评论区
宝玉天真纯粹,但是消极用事,经不起压力。他的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几乎毫无益处。他不仅没有将黛玉从病中拯救出来,反而加速了黛玉的毁灭——红楼同人作者既然以保护林黛玉为政治正确,那么,不能给黛玉提供可靠、安全的爱的贾宝玉,自然要被驱逐出黛玉理想配偶的行列。
《红楼梦》原作中,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被家长们拆散了;在当代,它又要被同人作者们再次拆散。
方法论:如何拆散木石前盟?
达到这一目的的直接路径有二,大多数同人作者至少采取了其中一种:要么在地理环境上将二人隔绝——比如把黛玉直接送回苏州老家;要么让宝玉出丑,使读者不再认可其为黛玉良配,也使黛玉认清宝玉不通世务而且滥情、软弱的本质,因而对其死心。
(宝玉:)“不过是四书五经那些没用的东西,但前几日我倒是读了一本有趣的书,有两个字极妙——”(贾琏:)“四书五经都无用了,那你不如说说,你读的有用的书是什么?”——《红楼之农业大亨》,鱼七彩,晋江文学城,2016
然而木石前盟是以前世为依据的。绛珠还泪,是前世夙缘;泪尽而亡,是黛玉在人间必须接受的命运。要想彻底拆掉宝黛CP,同人作者必须从根本上打破木石前盟的合法性,解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爱情神话。
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让二人在前世就解开夙缘。其中有一种比较笨的方法,是把原作中一僧一道两个人物彻底删除。原作中一僧一道出现的时刻,是沟通仙界与人间的关键节点。抹去他们存在的印迹,让故事完全落到现世,就相当于直接否认了原作关于仙界的设定,还泪之说也就不复存在了。
另一种做法,是彻底解构木石前盟的神话。比如在《红楼之林家皇后》一文中,木石前盟的存在状态完全被改变了。根据这部作品描述,绛珠仙草生在西方灵河岸上,周围水源充足,环境优美。但有一天,绛珠仙草“苏醒过来,正在享受充足的阳光雨露,突然被从天而降的一瓢冷水劈头盖脸地浇了个透心凉”。而且此后的每一天,它都被这样的冷水“浇灌”——试想仙草感受如何?
在《红楼梦》原作里,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爱情关系是不平等的,绛珠低人一等,为报恩而存在。但在这个新的故事里,绛珠不再需要神瑛的爱来使其生存。神瑛的浇灌,对她来说不是滋养,只是一种多余的打扰。这份爱不是她生存的基础和必需品,反成为她独立、自由生活的牵绊和挂碍。
在剥离了爱与生存的必然关系之后,宝黛爱情的必然性也被取消了。前世施恩与报恩的关系不复存在,今世黛玉不用还泪,她自然拥有了自由恋爱的资格。
解构木石前盟的第二种策略,是将原作中感人至深的前世缘分解读为某种欺骗、某种契约,继而消解木石前盟的神圣性。原作中的木石前盟出自天然,神瑛侍者出于不知名的怜爱,浇灌仙草,但——这一切可能只是骗局。神瑛侍者浇灌仙草不是出自本心,而是受了警幻仙姑的指使,前往施恩。施恩自然图报,图的是什么报呢?作者写道:
“要是喝了这水,五内郁结,缠绵不尽,要她还泪可容易的很了。再者郁结之后,这还多少可就不是她说了算的,前面几个都是恨不得将心肝肺都还了过来,这样一来二去道心不坚,境界退步,也就只能留在她这太虚幻境,供她差遣了。”——《红楼之林家皇后》,Panax,晋江文学城,2015
细想来,这个解读让人心惊肉跳。在这位作者看来,在所谓“施恩”与“还泪”的背后,是利用不平等的爱欺骗女性,将女性的手脚束住,使其失去自由成长的权利,并在两性关系中自甘卑微。这不是浇灌,不是照抚,而是赤裸裸的剥削。
还有更加无厘头的写法,例如《大观园吃货研究局》。它讲述一个女孩儿吐槽《红楼梦》里的各类美食看着好吃,想吃却吃不到。突然有一天她穿越成了贾宝玉,被迫牵涉到木石前盟的公案之中。在红楼世界,她每天最大的兴趣在于尝试各种在现代社会吃不着的美食,而且也善于制作美食。林黛玉欠了她的浇灌之恩,可要还的不是泪水,而是——口水。怎么还?宝玉每天做,黛玉每天吃,吃来吃去,也就还尽了。
这是一种奇妙的转换——原著中缠绵不尽的情欲,撤退到一个非常安全的领域,变换为一种温暖的食欲,成为宝黛之间的全新牵绊。
木石前盟为什么优于金玉良缘呢?因为金、玉都是人间的东西,可以人工打造,似乎不具备唯一性。但在读者心里,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前世夙缘是唯一的——虽然……原作中并没有提到绛珠仙草有多少株啊!所以志在必得的红楼同人作者们说,西方灵河岸边很可能不只有一株绛珠仙草,而是有一群。木石前盟根本不具备什么唯一性,所以黛玉为什么不能寻找除宝玉以外的伴侣呢?
木石前盟被彻底解构,宝黛的爱情神话也就荡然无存了。
本期主讲人:叶栩乔
中国青年出版社图书编辑、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笔记整理:个二僮
编辑/制图:Snow
图片素材选自达利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