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古文观止》23
领读者说 今天要读的篇目是: 鲁共公择言 唐雎说信陵君(精) 唐雎不辱使命 今日深扒: 唐雎其人,毕竟,当时活到96岁也是难得了。 鲁共公择言 当时梁惠王时期,魏国很是强盛,而当时又盛行聚会宴饮,诸侯国的国主把附属国都弄过来,你看,我国力强吧,大家肆意享乐。 梁惠王让鲁共公祝酒,鲁共公在祝酒辞中,以巧妙的引证,委婉而中肯地劝导梁惠王,告诫他消除侈靡淫乐,不然有亡国之虞,语短义长,道理深刻。 鲁共公的话意义深远,对后世影响颇深。后历代衰亡,都不出其言。 唐雎说信陵君 开篇介绍了行文背景,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此刻,信陵君流露出自以为有功劳的神色。唐雎劝说公子不能采取这样的态度,要忘记自己的功劳。 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文章先以短句排比叙事,给人一种结构紧凑、一气呵成之感,足见作者文笔之凝练利落。接着写唐雎之言,又反复曲折,具有一唱三叹之妙。 文章先写唐雎所闻之语的警策,其形式可谓对偶中有对偶,令人入耳难忘,过目则更铭记于心;然其内容却颇空泛,这就令人悬念顿生,而信陵君进一步问“何谓也”就在情理之中。 唐雎不辱使命 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唐雎,是安陵国的臣子。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 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消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这篇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连续两篇唐雎,从不同的侧面更深刻生动的刻画了唐雎其人。 然而,唐雎说秦昭王的真实性,却有待商榷。 《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四》中记载了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唐雎出使秦国,成功说服秦昭王出兵救魏的事件。 然而这件事是否存在却有问题,首先,总览战国大事记的《史记·六国年表》中并无此事记录在表中,而后,记载除魏国外另外与此事件相关的三个国家的部分,《秦本纪》、《田敬仲完世家》、《楚世家》中也都无此事的记载。 而更让人起疑的则是,齐、楚攻魏,秦兵救魏,这是一件全国性的大事,但各国史官竟都没有记下此事的发生年代,而导致司马迁只能在魏安釐王十一年(前266年)至二十年(前257年)之间插入记载此事,并没有记载此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是魏安釐王哪一年。 如果是真的,那么这件涉及四国的战争是不可能当时没有人记录下具体发生于哪一年的,因此这次事件应当不可信。传说唐雎见秦王时已经九十六岁了,因为与秦王的一番对话,兴奋异常,睡了一晚就过世了。 —————————分割线———————— ——————以下是书友感悟————— 玉米百合 鉴于前两天有超长篇幅,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结果读着读着就结束了,突然间幸福感爆棚,有木有,哈哈~《鲁共公择言》又是一篇巧妙引证,委婉劝服的文章,有上述一种情形就“足以亡其国”,更何况兼四者,警惕梁惠王。 《唐雎说信陵君》同样是在特定背景下,向王提出忠告。前半部分,为虚,提到了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后面将这四种加入实情,节奏不急不缓,信陵君欣然接受。《唐雎不辱使命》从另一面也出了唐雎的霸气和硬气。 《芈月传》里看到过秦国的诈骗巧取手段,唐雎不辱使命,一步步紧逼秦王,指出盛怒之下的诸多行刺,打算跟秦王拼命。每次读到各种反问,回怼录得很有意思。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vs“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斶前!”vs“王前!” “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vs“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古文知识,人物,年代,事件储备欠缺,再回头翻看读过的,发现好多都记忆模糊,对不上号了……) ———————————————————— 想吃泡芙 《鲁共工择言》 《鲁共工择言》与《庄辛论幸臣》有异曲同工之妙。鲁共工与庄辛同在论述君王多死于声色犬马,此亦为国之祸也。庄辛有以小见大,鲁共工有旁征博引,都能舌灿莲花。 《唐雎说信陵君》 “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受教了! 《唐雎不辱使命》 孤陋寡闻,只听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甚为震撼。从来不知道有下半句的布衣之怒:“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挺剑而起,面对强势的秦王,针锋相对,以死相迫。安陵君为先王守地,就算是千里之地也不换,哪里看得上区区的五百里?秦王咄咄逼人,唐雎也不落下风。 秦王由“不悦”,到“怫然怒”,再到“色挠,长跪而谢之”,一连串的反应下来,足见唐雎言辞的锋利。唐雎的勇气着实让人敬佩。 ———————————————————— 手残木木 鲁共公的祝酒词说的梁王醍醐灌顶,但凡身为君王的,都跨不过酒色财气(文中是酒味色乐)言简意赅,往有的贤君居安而思危,可以防微杜渐,时常明哲保身,常思己过而梁王也不是个昏庸的二百五。 所以在鲁共公的譬喻排比说出来之后,极其有张力的一大段辞,用了择言则可以知道鲁共公是有心思要告诫的,所以梁惠王服服帖帖的就称善相属。 文章虽然短小,但是很多国家兴亡的道理却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小到前途,大到国家都很适用,可以说是大道至简的一个体现。唐雎这样的忠良贤臣,每句话都是让人敬佩不已,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这句话应该用一辈子去参悟证行,言语虽然拗口,但是确实受用极深,不辱自己的使命,面对秦王的强权政治和咄咄逼人,唐雎仍有同归于尽的决心和胆识,也是值得学习和敬佩的。 ———————————————————— 海山 鲁共公择言 魏惠王,继承文、武二王的余威,在位共五十年,前期正是魏国强大的时候,后期东败于齐,西败于秦,心心念念要报仇,但以商鞅为代表的人才流失实在严重,终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鲁共公从美酒亡国、美味亡国、美色亡国、大兴土木亡国四个方面入手,以大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四位明君霸主为例,狠狠的扇了“四毒俱全”的魏惠王几个嘴巴子。 结果呢?当场,“梁王称善相属”。实际上,魏国在魏惠王时期由盛转衰。 唐雎说信陵君 本篇紧连《鲁仲连义不帝秦》,前面说过,鲁仲连的辩论固然精彩,但解救赵国危机的,实际上还是信陵君。 战国四公子,最爱信陵君。四公子网罗无数食客,唯独侯嬴的“面北自刎”最是慷慨激昂,是真正的士为知己者死。信陵君后来带着联合国部队打到函谷关,这在战国末期,简直就是“奇迹”了。 回到本文,信陵君杀晋鄙而救赵,固然是成全了自己一诺千金的美名,但他心里更应该清楚无法回到魏国了,虽有功于赵,但如果居功自傲,下场能好到哪儿去呢?这种事儿还需要提醒吗? 但唐雎的道理非常好,“别人恨我,我一定要知道;我恨别人,不能让他知道;别人有恩于我,不能忘;我有恩于别人,不可念念不忘。”实在是至理名言,以后我也要时时提醒自己。 唐雎不辱使命 这篇文章实在是太精彩了,唐雎的形象刻画的非常成功。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结果是秦王认怂。 唐雎“拔剑而起”,他拔谁的剑?要是能带剑去,那就没有什么鱼肠剑、图穷匕见这些段子了。 这个故事,明显是“意淫”、杜撰出来的,但这样说似乎太无趣。 ———————————————————— 如果喜欢请加入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