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怕疼?
卢安克在介绍他的小学、初中生活时说:“我们的老师叫我们不要随便相信课堂上说的东西。他们支持我们做反对这些教学理念的研究,因为自己去研究的东西才可靠【1】”。
在回答一个提问时,卢老师说到:“ 华德福教育在其它的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成果。不过在中国社会中,这也保证不了什么。你也没有必要确定你对华德福教育体系的看法。你可以看并思考一下华德福教育研究出来的对人类天性发展的知识(不要相信,只要思考),你就有可能发现一些道理。然后你可以尝试根据发现的道理改变你自己的做法。从得到的结果,你就可以知道该怎么看这种体系。”【2】
“不要随便相信”、支持“做反对这些教学理念的研究”、”不要相信,只要思考“,很明显,质疑、独立思考、自己做研究是卢老师所说的华德福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说,质疑、思辨是西方的传统,了解一下古希腊人的思辨就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领导人接受记者质问,在西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中国很难想象的。
有外国同事曾再三追问我:听说中国学生从来不挑战老师,是不是?我不知道他们课堂的样子,没见过他们如何挑战老师,因此,不想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他的追问还是在我这里生了根,慢慢地,我开始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发生。
若干年前,我朋友的孩子在小学被老师体罚,因此转了学。之所以被体罚,是因为他上课总喜欢向老师挑战,让老师下不了台。老师一着急,就暴力欺负他。尽管只是听说,但根据我对这个孩子的了解能想象他质疑、挑战老师的神情,因此,就相信了。我能理解,对于一些脑子很慢、很狭隘,却拉不下面子的老师来说,聪明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恶梦。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在一个人智学学习群直接了当地提出了一些问题,引起了一些不安。我知道,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流,除了分享一些信息,更多的是为了融洽一下感情拉拉家常,不会围绕什么主题。但是,在一个专题学习群,如果没有犀利一点的质疑,如何深入?礼貌是必须的,但提出质疑、挑战权威并不是不礼貌,也不是不尊重。
在精神科学(或人智学)看来,孩提时代人需要的是信任、行动。或许正是因为还没有从孩子时代走出来,所以,人们常常分不清思想层面的交锋和不礼貌、不尊重之间的差别。人成年以后,任何没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没有经过仔细甄别的东西都不可能进入内心,产生真正的作用。我理解,这也是文章开头时,卢老师表达观点时所依据的基本事实。自己独立思考、接受逻辑检验,这些是当今科技时代的特征,也是精神科学与远古时代的巫术、神秘主义的本质不同。
毫无疑问,不敢接受质疑,无法面对思想层面的挑战,这是普遍的现象。如果说,这也意味着人尚未真正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我会表示同意。我只是在想,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怕疼?
卢老师似乎在刻意回避使用”华德福“这个名字,或许,他是想把名字让给别人。本来名字也只是一个标识,不是内容。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名称不是关键的,关键的是老师对孩子天性发展的理解【3】”。对于追逐品牌的人来说,名字很重要,但对于精神科学的探索者来说,名字只是拥有内容的人随手贴的一张标签纸。
~~~~~~~~~~
【注1】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第7页;
【注2】 【注3】 “相关咨询” http://yuanshan.jiaoy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