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札记七条
《诗经》札记: 1、风诗,风应指乐调。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说各地乐调乃至语调,以及风俗各有不同。大部分风诗或可能就是来自民间歌曲,世代相传,乃至远到夏商。之后被政府采去编辑整理,谓之“采风”,采风一词流传至今。既是民歌,那么它就会如葛覃、卷耳、蘩(白蒿)、薇(小巢菜)等野菜一样,是从大地上长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所以才极为富有生命力。既然是民间歌曲,发自内心,直抒胸臆,那就不会是唱给帝王将相听的。这一点明朗,解诗就会回归风诗最初的本真之义。而初心、真心、诚心才是思无邪。 2、《关睢》。《毛诗注疏》上释义“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此观点不完全同意。 明确此诗的睢鸠究竟是什么鸟,是解读此诗的关键。根据多年观鸟经验,七叶认为睢鸠不是鱼鹰,乃至不是其它水鸟,而是属于林鸟的杜鹃。水边必有树,树上杜鹃,向北而啼,啼声清幽哀怨。夏初叫声更甚,昼夜不止。此鸟人人皆熟悉,故人人易共鸣。而非不常见之不知名水鸟。 “关关”之声,正是杜鹃之声拟音。杜鹃是天生的孤儿,因为杜鹃自己不孵卵,而是产卵于其它鸟类巢,由其代为孵化。长成之后,独往独来。杜者,独也。其名正是对其天性的写照。 因此,此诗应是写适婚之龄的独身男子感杜鹃之声,心境孤独,故有思偶之情。于辗转反侧之际,展开追求的想象。想象的女子未必在采荇菜,而是表达那女子在水一方,甚至无法走到跟前,故暂时只能在想象中进行追求和成婚。 寤寐求之和辗转反侧,都是说在睡前睡后之际,而此际最利想象。 此诗被放在在开篇第一首,即有道生一,一生二之寓意。诗名关睢,非睢鸠, 是以音声开始。以杜鹃比兴,即人生而孤独,独则思偶。得偶则二生三,万化自此而始。但这已属于生发,体现编者的用意象征,乃至微妙心理。而非诗之原意。 3、《卷耳》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作手法的鼻祖。 4、《樛木》,查很多资料都说法含糊,或应是乔木,樛是乔的音转。乔木即高大之树。或指社树。社树,祈祷的即非一家一室,而是一个族群。或是在社树下祭祀时唱的歌。 5、《汉广》,汉,或是指天汉,即银河。唯银河浩瀚,当得起一“广”字。游女,也许指天上神女。 6、《苤莒》,典型民歌。在山野间一唱一和,调子欢快。 7、《采蘋》,恐非待嫁女嫁前祭祀先祖,或应是祭祀过世女长辈,故用少女做尸(扮演过世的先祖),少女之天癸未至。而待嫁女已到及笄之年(15岁),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民间至今心理:少女最纯洁。故2008奥运少女取火。至今女孩天癸至时,仍有忌讳进庙之说法。故待及笄之年女孩,可参加祭祀,却未必可做尸。抱在手里的小童子亦可做尸。(参见《礼记》曾子问祭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