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乐评|生命因你而动听
《霍兰先生的乐章》(这部电影还有另两个常见的译名:《生命因你动听》和颇具有香港命名风格的《春风化雨1996》)是我最喜欢的音乐电影之一,它所吸引我的不仅是主人公格兰·霍兰先生对大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它的原声电影音乐对电影剧情和主人公刻画方面都有完整优美的铺陈。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分为两个部分,音乐家Michael Kamen的原著音乐和既成音乐。
配乐中的人物主题,包括了格兰·霍兰的妻子,儿子与学生们,每一个主题旋律都十分优美,Kamen透过这些音乐主题,连串起格兰·霍兰的一生,这些主题最后汇整成格兰·霍兰的交响曲《An American Symphony》,成为一首极为明朗振奋,充满热情与力量的壮丽作品,也带来电影中最为高潮的一刻,相当的动人与抢眼。而即成音乐中,有来自古典音乐中的贝多芬的《7th Symphony - Allegretto》和巴赫的《Concerto For 3 Harpsichords In C - 1st Movement》,也有来自爵士乐的格什温的《Someone To Watch Over Me》和流行乐的约翰列农的《beautiful boy》曲子随着朦胧恋情和爱子情切的剧情推移深入人心。
《Mr. Holland Begins》前奏中钢琴单音的出现,画面出现1964年秋天的一个深夜。心怀作曲梦想的格兰·霍兰,在钢琴上探索着的交响乐作品。随着背景音乐辉煌壮丽起来,他对着空荡荡的客厅和假象中的管弦乐队,指挥着自己创作中的交响乐。此时的他眼睛是发亮的,状态是狂热和兴奋,也为后来他在初为音乐教师的无聊与懈怠埋下鲜明的对比。
《Iris And Glen》音乐响起,为了生计,霍兰在俄勒冈一所中学谋到一份音乐教师的工作。霍兰逐渐发现这里的学生对音乐毫无兴趣,演奏基础也差,上课无精打采,让他的信心遭受打击。当然这与他白天教书,晚上作曲,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音乐教学中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女校长提出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拥有“指南针功能”的质疑下,霍兰在课堂上在讲述枯燥的爱奥尼亚音阶,举例1965年美国一个女声合唱组合"The Toys"的女声合唱团演唱的 《A Lover Concerto》与1725年巴赫创作的《G大调小步舞曲》的曲调关系,让他的学生看见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的联系,并告诉他的学生们摇滚可以和古典用同样的曲式谱写。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单簧管的声音出现后,音乐逐渐明朗欢快起来,也是对霍兰逐渐适应音乐教师身份的写照。霍兰的交响乐团中有一位对音乐一窍不通白人女学生格楚特·兰,连她自己都受不了单簧管吹出的尖利怪音,但把单簧管吹奏优美的旋律是她的愿望。霍兰对她说,人们玩音乐大都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事业,而是因为音乐本身的娱乐性。音乐,能带给人快乐,也能带给人感动,当人们抛开那些印在纸上的音符,用体会着生活中的美好愉悦的感受来玩乐器,音乐就完成了。于是她闭着眼睛畅想着自己最爱的晚霞般红发,如愿完成了1995毕业班晚会的音乐独奏部分,即AckerBilk的《Stranger on the Shore》。
《Beethoven - 7th Symphony – Allegretto》就在霍兰的教学生活渐入佳境,他的儿子降生了,却先天性的失聪。在音乐鉴赏课上播放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伴随着那个有名的葬礼主题的回旋曲乐章,他向学生们讲述失聪后的大师是如何艰难地作曲,如何同命运作不懈的抗争。他低沉地说:“全人类中,为何是他?”他在叩问命运对贝多芬的不公。一位学生提问:“贝多芬既然是聋子,那么他是怎么知道每个音符的音色的?”霍伦德先生痛苦地回答道:“贝多芬,不是天生失聪的。”教室里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就那么忧伤地流淌着,仿佛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掩藏不住的痛弥漫于整个荧屏。生命的交响曲该为谁而鸣?他的孩子还是他的学生?
《Vietnam (We Know Too Many Of These Kids)》这首霍兰先生的乐章开始出现不和谐音。他的人生一面是逐渐成长的叛逆、乖戾的孩子,还有那渐行渐远的妻子,抱怨、不满他在家庭中可有可无。随着音乐主题不断推进和变换,他人生另一面则是开始得心应手的音乐教育生涯,他勤恳地播洒音乐的火种,又收获着来自孩子们的爱。这些仿佛复式奏鸣曲中两支各自行走的曲子,似乎就那么牵扯着将生命引向虚无。
《Rowena》于是生命之中最大的变奏出现了,来自那个美丽的,才华横溢的露韦娜·摩根,那个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渴望和对生活的不懈追求的少女。而这种渴望和追求不能不说来自霍兰先生,他启发了她对生命之美的体悟,开启了她走向未来的美好道路。但是,她却提出了私奔的要求。音乐漫不经心,仿佛无心乐手随手拉出的协奏曲。
画面随着那首《Someone To Watch Over Me》在午夜的巴士站,两个人怅然相望,横亘在霍兰先生心头的困惑是那般强烈。生命的交响曲该为谁而鸣?在目送美丽的露韦娜独自走上巴士,霍兰先生心中的取舍似乎明确。生命的交响曲应该为所爱的人鸣奏。这是对每个观者最终的启示,作为教师的霍兰先生,他的爱不仅在一个学生,也在他的儿子,他的妻子。这种体悟起源自他步入青年的儿子,在一次激烈地触及心灵的争吵之后,霍兰先生颓然而坐,内心挣扎剧烈,终于明白:他的妻儿也好,他的学生也好,都是他所爱的人,中间并没有不可协调的鸿沟,弥合之后,他生命之曲开始回归宏大,变奏终于完成,叙事不再蔓延,百川到海,终归质朴。
《beautiful boy》他为他爱的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将声音的频率和各种颜色的灯联系在一起,让聋哑的孩子感受节奏和旋律。他为他爱的人唱起约翰列农的《beautifulboy》,一声声darling唤出心中挚爱。他为他爱的人据理力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他为他爱的人平缓谱写生命最后的奏鸣曲。
《J. S. Bach - Concerto For 3 Harpsichords In C - 1st Movement》岁月不居,时光如流。披头士代替了贝多芬,尼克松的头像被卡特替换,接下来是张扬着表演腔调的里根。越战打完了,鲍勃·迪伦一唱再唱。90年代降临,校园里遍是喧嚣的Grunge和嘻哈。这时的巴赫管风琴乐曲在此显得那么难能可贵,就像霍兰的音乐课一样。
《American Symphony (Mr. Holland's Opus)》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取消了音乐课,霍兰的作曲没有发表,就此退休。退休前,深怀感激之情的历届学生们欢聚一堂,为霍兰开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会,管弦乐队奏响了一支激昂雄壮的“美国交响曲”向霍兰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每个观者心中的骄傲、崇高、悲壮都汹涌而出,这个时候,人生意义的确认成了生命交响曲的大共鸣。
《Cole's Song - Performed by Julian Lennon》电影的最终,霍兰老师也没有因为作曲而成名。但就如成为了州长的单簧管女孩格楚特对霍兰所说的:“环顾四周,这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受你的影响,因为你我们成了更好的人,我们就是你的交响队,是你的音符和旋律,我们就是你谱写的乐章。”
电影余响:受电影主人公的鼓舞,电影原声音乐作曲者Michael Kamen与电影主人公演员Glenn Holland,以及该片导演StephenHerek成立了Mr.Holland's Opus基金会,该基金会已捐助超过1800件乐器给需要的学童与学校,让音乐教育能普及到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