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查看话题 >【岁食记】啊妈,多包两个送灶粑粑我过年回家吃!
本文首发公主号 炊烟升起时
“炊烟升起时”
•一个楚楚写字的地方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年前还没放假,跟妈妈视频,说到过小年,我说:啊妈,多包两个送灶粑粑我过年回家吃!
无为属江北,却不过腊八,更不兴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便是春节前的第一个小年。无为人对小年的期盼,胜过对除夕甚至对春节的期盼。因为过完了小年还有春节,而过完了春节则意味着新一轮的背井离乡又要开始了。

所以,应是要热闹的。
在我们这儿就是吃送灶粑粑,籼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磨粉和成的面包着萝卜,雪里蕻酸菜,香干和肉末炒的馅做成一个个粑粑。
送灶粑粑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贴锅面,光滑油润,软而不粘;馅心多汁,鲜咸味美,清香可口。送灶粑粑的馅料多变,除咸菜肉馅外,还常有"萝卜肉馅"、"芹芽炒肉丝馅"、"白糖馅"、"桂花糖馅"、"芝麻糖馅"、"辣味馅"等风味品种。

籼米和糯米的比例是有讲究的,雪里蕻酸菜最好是家里腌的,肉末是要带点肥膘好出油的。每家厨房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独属于家和妈妈的味道。
为什么过小年要吃送灶粑粑?说起来不过是一个祈求祝福、美好祝愿的故事。
祭灶日为祭灶神。灶神与灶台有关,灶台就是家家户户都有的锅台子,或称锅灶。过去凡砌锅台,都在竖烟囱时砌上一个长方形凹口,寓意“灶王台”。平时放置火柴,过年时贴上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相传,灶王爷每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人家一年中善恶情况。家家户户遂多用瓜果糖饼等祭灶,为灶王爷送行,以求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保佑家庭平安,幸福美满。灶王在民间吃的好,到上天讲的好,这也可能是“吃人东西嘴软,拿人东西手软”的源头。民间做米粑放置“灶王台”供奉灶王,故称“送灶粑粑”。过去一般都把第一锅粑粑用来祭灶,然后点上香火,燃放鞭炮,欢送灶王上天,颇为庄重而热闹。送灶王仪式后,全家人就可进食粑粑了。
以上,你可以当我瞎编。。。。。
不知道这样的传说起自何地,源自何时,或是人们为满足一时的食欲,而故意编造出来这个美丽的传说。只是就此,在无为,每年腊月二十三吃送灶粑粑的传统就保留和延续下来了,并且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犹记得还小的时候,腊月二十三,出门在外的爸爸还没放假回家。小年,我跟妈妈、弟弟包了送灶粑粑放在灶台上,妈妈拿一串挂炮“噼里啪啦”一阵就算是祭了灶王爷了。然后妈妈一句“可以吃了”仿佛解了禁,我跟弟弟一人拿一个,烫的龇牙咧嘴,左手换右手,还忍不住咬上几口,胜是满足。

妈妈喜欢吃大锅灶炕出来的粑粑,说皮焦脆,嚼着特别香。为此,腊月二十三妈妈还特意去外公家,拿大锅灶炕了几个出来吃吃,直夸:“是小时候的味道啊!”
妈妈说:“我小的时候,粑粑是要一家人一起包的。无论老少,无论贫富,都是要团一块面,包一个馅,做一个粑粑,一家人的祝愿包在里面,送给灶王爷吃了,上天把好事一说,一家人喜喜乐乐的吃粑粑。”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专门举行祭灶仪式了,只是在腊月二十三,家宴会比平日丰盛一些,俗称过小年。每当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无为人仍保留吃送灶粑粑的传统习俗。不过很少用来作为祭品,只是作为自家享用的节令食品罢了。
无为人吃了送灶粑粑,过了小年,随即开始掸尘、办年货、写春联,加快迎接过大年三十的步伐了。
思乡的游子也要归家了。
做一个吃货,不明媚,不倾城,就是有文化,有内涵
此世间 唯美食与故事不可辜负
▪
以上照片、文字原创
未经授权,不可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