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0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可惜的是,漠北之战1年后,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逝。终其短暂戎马生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霍去病式的作战方略无疑是对汉前期作战方式的革新,对战游牧出身的匈奴使用这样的作战方法无疑是用到了点上了。
霍去病用人相对卫青,更加专注于战场,手底下全都是善骑射、身手灵活勇猛的匈奴降将,低等军官,连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将(副将)都可以不要,这就为瞬息万变的战场排除了来自将领能力不足导致的不稳定因素。
据史书记载,霍去病性格孤傲,桀骜不驯。性格的养成跟家庭有关。霍去病是私生子,从小缺乏亲情关爱。对其没有尽到一天责任的父亲霍仲孺,为其置办田宅,并把后母的儿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才。
霍去病有限的一生与舅舅卫青相处的时间较多,也因此很爱护舅舅卫青。在李广的儿子李敢打伤舅舅后,不惜赌命射杀李敢,当时的李敢可是关内侯啊,侯位仅次于冠军侯。此外,两次奏请汉武帝封王。鉴于霍去病专注打仗,对政治一向不过问。霍去病人生中仅有的一次过问政治便是奏请武帝封王。后世普遍认为是受人暗示。这涉及到当时的朝廷的权势之争。
奏请封王,皇子封王后需到封地去,不能在留守京城。此举可稳固太子之位。太子之母为舅舅卫青三姐,太子则是舅舅卫青的外甥。当朝丞相亦是太子一系。稳固太子之位则是捍卫舅舅卫青。
刘彻其实门儿清,了解霍去病的心性,所以对于并不介意霍去病封王的奏请,对于针对霍去病的弹劾也打哈哈就过去了,不当回事。汉武帝刘彻是真的很喜欢这位少年天才啊。对于一心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的刘彻来说,霍去病是天赐的礼物。
汉武帝对先是卫青,后是霍去病如此倚重信任的原因,除了他们都是出色的将领外,还跟刘彻自身的境遇有一些关系。
刘彻原不是太子,是其母亲和丈母娘,皇后陈阿娇生母馆陶公主,将其扶上皇位,因而即位之初,外戚干涉严重。为此,汉武帝大力扶植自己的势力,具体措施就是任命出身贫贱有能力之人,对抗外戚。较之卫青,霍去病更加年轻军事才能更加出众,武帝自然更加喜欢。漠北之战后汉武帝设置两个大司马,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皆加官为大司马。同时下令,霍去病工资待遇与大将军相同。此举或许有制衡卫青之意,但也不难看出刘彻是真的很宝贝霍去病。
在法律严明的武帝一朝,武帝对外隐瞒李敢死因,说李敢是鹿撞死的。时有大臣不满卫霍身居高位,上奏说霍去病奢侈,打仗带厨师,肉随意丢弃,刘彻亦不以为然。
元狩六年,即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逝,虚岁仅24岁。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北的霍去病墓。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尽管是虚名,可实打实彰显其功。
史上关于霍去病的死有不少阴谋论,说是刘彻搞死了霍去病,简直是荒唐。霍去病从小体弱,长大后又是连年征战,长途奔袭在苦寒之地,这对身体是极度的损伤。再说了,两千多年前的医疗水平处于一个感冒发烧都能导致死亡的水平。霍去病病逝的事实母庸质疑。正史对于自然死亡如病逝、老死描述简单,往往就是一句话,而对于非正常死亡则会大篇幅描述,已成规律,因为霍去病之死阴谋论不可信。但另一种说法,说霍去病出征匈奴之时喝了不干净的水感染了疾病有待商榷,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史书对于霍去病的感情生活和日常生活并无记载。其短短23年的生命,少年英才不败神话让后人唏嘘不尽。从无败绩也许是因为生命过于短暂未来得及失败,也许向天再借20年仍在孤独求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