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八 文学案例 恨赋和别赋
选这两篇赋是因为江淹这个作者在南朝的名气太大了,江郎才尽的故事也是人尽皆知,一会儿我们也会就江郎才尽做出相应的调侃,还有就是恨赋和别赋写得太好了,其实我写这本书前面都还是铺垫或者说没办法的事儿,你谈赋啊总绕不开它们,而写它们总不是我自己的心思,我真正的心思就在江淹的别赋和恨赋,还有鲍照的舞鹤赋。再加上这两篇赋简直太像了,所以放在一起分析。
由于这两篇赋不像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语境相属可以合二为一来分析,所以我们分析这篇赋结构的时候采取先总说其结构,然后在分开谈各自段落在总体结构中的一些妙用。至于语言分析,就一并讲了。
其一,结构分析
这两篇赋从整体上来看蕴含的结构是很类似的,都牵扯到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别和恨都是很抽象的两种情感,但作者经过对具体事实的层层抽象完成了作品的升华,尤其是在《恨赋》中你可以明显感觉出这种抽象的过程,一开始都是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到后面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就已经抽离了具体的面貌,直到最后生发出“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的最普遍的情感,在这里具体的面相就是殊相,它是个人的,而最普遍的情感就是共相,它是抽象的、共通的。这种共相和殊相的结构统御了这两篇文章。
因此作者在这里既不是班固、司马相如的那种上帝视角纵论古今,也不是王仲宣观察者叙事的自我倾诉,更不是潘岳的刻意逍遥和曹植的通灵交感,在这里类似于一种哲学意味儿的抽象探讨。由于在江淹之前诞生了太多讲述恨别的文学作品,可以把这些文学作品看成是魏晋南北朝的伤痕文学,在这种心灵愈多的时候,名士轮番被戮,江淹在这里生发出一种想要将别和恨在普遍意义上讲清楚的冲动,所以他这两篇赋的名字也与别人不同,别人的名字都是具体的时人风物,而他这两篇赋却是人类最抽象最普遍的情感。类似于苏格拉底对美德和美的探讨,他们都想获得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但是苏格拉底运用辩证法终于把雅典民众问的哑口无言,最终把自己问死在了审判会上,当然有一种说法是苏格拉底和年青男子搞基,啊,柏拉图,《请用你的名字呼唤我》,总之命运不好,江淹呢,通过对具象的描绘生发出一种朦胧、普遍、不那么真切的心惊胆战,莫不饮恨而吞声,当然到最后也没有清晰的概念说出到底啥是恨,只是一种心境。
不过,总归有这么一种哲学建构的冲动,就像库恩对科学共同体范式的阐释,但中国思维到底是归纳的而不是概念推演的,故说别虽一绪,但具体情形又有万千种。这种视角是一种旁观者视角,不过他又没有旁观者的那种冷漠中立,他也会心惊不已,因此准确的说这是一种若合一契的旁观者视角,经由自己的情感和理性观照别人的一生从而总结出的普遍感情,这是由个人心性体验上升到众生相的一种思维。那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不是哲学思维而是宗教思维了,哲学往往不探讨个人情感心性的若合一契,往往是概念推演的冰冷理性,完全从中立者角度来思考众生,但宗教就不是,宗教首先要有个人心性的体验和皈依,就像佛教并不单纯是释迦的理性思考而是结合了自身情感体验的悟,江淹在此类似,如果后世江淹没有为官的安稳,到真可以由这种普遍的人类命运观照和体验而产生宗教皈依的想法。
而且就《别赋》来说则更符合佛教心思,魏晋宠佛自是不必待言,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的爱别离观念不知道有没有影响到江淹的创作,即便没有直接影响,也当有间接影响吧,江淹在《别赋》中写尽七种别离之相:
之一 富贵者之别,账饮东都、贵客群集、笙歌罗列,表现为盛宴游娱的场景,只在离别之际,才“感寂寞而伤神”.
之二 剑客侠士的诀别则带有凛然的义气,“衔感于一剑”、慷慨赴义、风云为之变色,表现出悲壮的气氛.
之三 征人之别,将边塞的辽远无极与家乡的绚丽风光对比,与家中的和乐温情对比,渲染出不忍之状.
之四 使者之别,“一赴绝国,讵相见期”,突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漫长,而亲朋因此“魂动”、“泪滋”,显示出悲怨的情绪
之五 宦游之别,侧重写闺阁的寂寞和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
之六 求道学仙则必需做出对人间的舍弃.
之七 恋人之别,以春情秋思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思念.
这些别绪正如《别译杂阿含经》曾借佛陀和众比丘的对话作过十分形象的描述。生死长远无有边际,无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爱结缠缚,流转生死无有穷已。过去亿苦无能知者,譬如恒河流注四海。复告比丘,生死长远于昔过去受形已来,忧悲哭泣所出目泪为多?为 恒河多?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生死长远,目所出泪踰彼恒河亦多四海。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所集目泪实多四海,诚如汝言。
除了离别的内容与佛教相关,这种共相和殊相的哲学叙事应该也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共相是普遍的情感和意义,一种超越的存在,殊相则是个人的主体性。中国哲学其实一直强调人的主体性,无论是孔子时代,你看《论语》中的思想孔子对礼仪的理解和日常运用也很有个人特点,孟子自不必说,万物皆备于我,也只有法家从人性恶要用绳墨来归范天下,但涉及到自身就像一些纵横家一样充斥着一种自我欣赏。后世的宋明理学也强调个人心性,这大概是因为中国的思维缺少对外部空间统治者的体认,所以就要很多人来信佛弥补这种超越性的缺失。佛教给出的超越之道是毁灭自我意识,所谓破执,就是毁灭作为个人的殊相。人的自我意识是个人和世界痛苦的根源,佛教对个人意识的厌恶在佛经中比比皆是,但他又不反对运用个人智性和悟性也就是佛教说的慧根来修行以达到最后祛除一切“我执”,所以你说他不尊重人的主体性,这好像没什么问题,你要反过来说他尊重人的主体性,这好像也没啥问题,这要融合这种学说的断裂其实也挺容易,佛教的冲动其实就是要用你内心的佛性战胜人性,从而变成非人的佛。南朝重佛也大抵是类似的感受,尤其是重视主体性的心灵遇到这种苍生鱼烂的景象更会寻求一种外部寄托,但信佛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即便要求毁灭自我意识的佛教也是要通过自己发扬自我意识来实现解脱的,尤其是禅宗,一顿呵佛骂祖就能顿悟成道,这在别的有强大外部神的宗教中不可想象的,因此这种依靠主体性的高扬来消灭主体性的做法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没有超越性的空虚感,所以很多心性敏感的文人皈依佛教其实并不是一种很好的出路。
其实再说开一点,不独东方有这种紧张冲突,西方也有类似的焦虑,本来西方是不缺外部超越性的,但是西方宗教的外部神现在已然成了旧日支配者为现代智性社会所抛弃,自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主体客体思考以后,这些旧日支配者就慢慢丧失自己的信众,再加上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爆炸式的增长,人类进入了一年顶过去一百年的发展时期,创造了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可能的事功,只要科学能够触及的地方它就在驱逐宗教信仰。人的主体性被前所未有的树立起来,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种伟大走向全方位的伟大,甚至于尼采竟然如此迷恋人的肉体和谐,“上帝死了”!,一个大胆的声音,没有人在认为这是疯狂的呼喊,这是一种新时代的宗教观,不亚于《马太福音》中约翰的呼喊,约翰在旷野中呼喊:预备主的路,铺直他的道”。
但人的理性之光除了对外部表象世界进行了征服,但却丝毫没有助益人内部的意志世界,反而在意志世界中人们总是感觉缺少了一种超越性的东西,一种巨大的落寞感袭来。这种心境类似于艾略特的《空心人》 :
库尔兹先生——他死了 ①
给老盖伊一便士吧 ②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
倚靠在一起
脑壳中装满了稻草。唉!
我们干巴的嗓音,当
我们在一块儿飒飒低语
寂静,又毫无意义
好似干草地上的风
或我们干燥的地窖中
耗子踩在碎玻璃上的步履
呈形却没有形式,呈影却没有颜色,
麻痹的力量,打着手势却毫无动作;
那些穿越而过
目光笔直的人,抵达了死亡的另一王国
记住我们——万一可能——不是那迷途的
暴虐的灵魂,而仅仅是
空心人
填充着草的人。
。。。。。。。
这是死亡的土地
。。。。。。。
而那一刻我们正
怀着脆弱之心在颤栗
嘴唇它将会亲吻
写给碎石的祈祷文
眼睛不在这里
这里没有眼睛
在这个垂死之星的峡谷中
在这个空洞的峡谷中
这片我们丧失之国的破颚骨 ③
在这最后的相遇之地
我们一道暗中摸索
回避交谈
来自死亡的黄昏之国
空心人仅有
的希望。
在观念
和事实之间
在动作
和行动之间
落下帷幕
因为天国是你的所有
在概念
和创造之间
在情感
和反应之间
落下帷幕
生命如此漫长
在渴望
和痉挛之间
在潜能
和存在之间
在本质
和下降之间
落下帷幕
因为天国是你的所有
因为你的所有是
生命是
因为你的所有是这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高扬主体性以来从启蒙到虚无不过几代人,尤其是愈是末法时代这种虚无色彩就愈加明显,在这里人们对于非正常死亡的战栗感受已然没有了原始春天的野蛮张力,反而愈加有一种悲凉凄楚之感,人们对异己统治者的反抗,由刑天的猛志到老庄的孤然傲视,再到魏晋士子的清谈,再到后世的谢主隆恩、厚黑学遍布社会,可以说是一茬不如一茬,狮子的道德已被绵羊的道德所完全替代,就像李硕说的由之前虎挠虎的时代,变成了如今猪拱猪的时代。人的理性之光无以复加,鸡贼日盛,但了无慷慨之风,要是没有几波蛮族续命根本不可能有后面的盛唐气象,而是都像江淹这种心惊不已了,在这里南朝的心境和南宋并无二致,心性敏感而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啊,要不然极度嚣张乖戾如鲍照,才秀人微恨不得问候你祖宗十八代,要不然极度心性敏感如江淹,感时伤物都要血下沾襟,在这里心坚的士子已没有了子路慷慨赴死的毅然决然,而是想当绵羊又不得的气急败坏,所以你看南朝的总体格调不是纵情山水就是宠佛信道,内心的空虚驱使着他们寻找一种外部解脱,但这种外部解脱已然没有了之前的慷慨生气,而是一种玩票儿、嬉闹、自我毁灭,就像既然温水煮青蛙,那在还没被煮死之前何不游一圈,还挣扎啥?这很类似于希腊末期的犬儒时代,反正世界没有意义还不如砸个痛快,总之都是逃避,不敢直视现存的痛苦和问题,当下的佛系少年就是这样的称谓,绵羊道德的末人,我没有阿姨那么毒舌说他们是为了以后成为两脚羊做准备,这样事先的心理准备应该能减轻自己以后被吃的痛苦感。野蛮尚武的民族虽然粗粝,但他们那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张力属实让人敬佩,被实施血鹰之刑的维京人难道不是刑天的在北欧的另一种面相?因为这些北欧海盗坚信他们死后会和奥丁在一起,而被文明驯服已久的南朝士子太过于清醒和理性,目睹这种场面肯定会吓得昏死过去吧,所以我们说在末法时代殊相的自我膨胀、自我泛滥淹没了一切具有超越意味儿的共相,江文通生发出的这种普遍的恨、别情绪并不能抚慰士子的心灵,他集齐形态各异的万鬼齐吟并没有换来神佛慈悲广布的福音。
说完了总体的写作结构,这种宗教体验的共相和殊相的关系分析,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江淹是如何慢慢铺陈这种情绪的。
先说《恨赋》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⑺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开篇第一段没啥好说的就是正常的起兴,屈原是独一号不用这种起兴开笔的,其他的文人骚客都是这种起兴结构。最后一句“直念古者,伏恨而死”直接把读者的思绪推向历史的风尘。
首先走来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一段写的甚是过瘾,前面描写秦始皇的文治武功,齐天政绩可谓是好不过瘾,疆域空前,国力日盛,当真是烈火烹油,最后笔锋一转“一旦魂断,宫车晩出”这就很像我们之前分析过的那种断裂叙述带来的美感,前面极端铺陈他美最后一笔写死,当然这里并不是“砰”的一声巨响,而是“嘘”的一声,很平常,很不显眼,还是一种侧面描写,这样更能体现死亡对所有人的绝对平等,秦始皇如此雄才大略,死的时候也是稀松平常如死猫死狗一般,这样的描写更能体现出一种“恨”,一种遗憾,绝对的死否定取消了一切事功,终没能遂了秦始皇长生不老,永享国祚的心愿,反而后面的二世而亡更像历史开的一个玩笑。
后面走来的就是赵王,这是一个比较平庸的王公,这里的描写对于这个赋的篇幅来说也可以看作是工笔细描了,为啥极力描写一个平庸王公的生活,因为正好和前面秦始皇形成鲜明对比,一个雄才大略,一个平庸无能,一个生的伟大、死的落寞,一个生的艰辛、死的没谈。为啥这一段极力描写赵王生前事迹,因为现实状况并非都像人们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有的时候赖活真的难受,尤其是对亡国之君而言,人是一种意义生物,失去了自己的价值依托,生,便是行尸走肉,如果心性敏感,就是热锅上的蚂蚁,恨和遗憾一刻都不能停歇,死便是一种解脱了,所以江淹在此定要使劲儿写生之艰辛。正好和秦始皇不同,秦始皇雄才大略,想要再活五百年,那定要将他写死才能恨。赵王生的艰辛,还不如死了痛快,那定不能让他死,一定要慢慢描摹他的日常生活才能更显其恨。所以在江淹这里已经不是简单的语言对偶了,连内容都有这种对称性结构。
再后来走进人们视野的就是臣子了,先是李陵,名辱身冤,至于外境,情心虽然在汉,可心声又有谁知道呢。这种投降被俘的人心里最是焦虑,也最容易被人误会,尤其是被俘还活着就更让人疑惑了,什么时候此人一死,朝廷方能安心,本是自己将领,心系汉地,可自己人想的竟是要自己死,即便这样自己还要裂帛系书,誓还汉恩,但人生如朝露,一切的许诺可能终究成空,你看我们分析这一段,全是可是、但是这种语句,为啥,因为心思太曲折了,太矛盾了,正过来想、反过来想,百转回肠,江淹写这种曲折心思写的非常好。
这也正好和后面明妃去时的担当又不舍,敬通见抵的闲适与不甘映照,嵇康的慷慨与无奈,恨嘛,自然全是这种曲折心思。
这里还是具体人物的面相,从君王士子、美人名将皆有恨,一个“若夫”就使得众生的面目变得更加抽象了,这种抽象带来的是情感上的巨大同一,因为帝王将相的故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的,而把这种面目抽象化,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谈恨才能引起最大程度的共鸣。这里江淹处理的仍然不老道,我也怀疑恨赋应该作于别赋之前,别赋那里的处理就更好了。孤臣孽子、迁客的恨,还有后面描写城池由盛转衰的跟鲍照的芜城赋类似。
最后又是一个起兴式的结构,也算前后呼应吧,抛出众人的心声“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江淹的行文结构除了前面提到的共相和殊相,还有这种内容上的对偶和互衬相映成趣。
下面的《别赋》就稍作分析吧,真的是稍作,因为结构大多类似,只是小有不同。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富贵别离亦是伤心,石崇绿珠当是如此)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直是死士,亦难无情)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协奏曲,一刚一柔,从军雄壮 闺中柔美 辽水 雁山何其雄伟 日露相映何其明丽)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怨 圆 曲、 去 直 长,何其生动)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珮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直是朝夕与共,未曾片刻分离)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相隔天涯,单凭尺素又能如何,年年岁岁,朝朝暮暮,春去夏来,暗自伤神)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春草碧绿似我浓浓心意,春水盈盈似我长情)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秋露秋月晶莹剔透,如此美好,那为何我又独与你分别呢,而夕夕成玦也好很多,纳兰自是不输江淹)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
但只有生离 并无死别,这是唯一不过瘾的地方,这个就要看曹雪芹的芙蓉女儿诔了,黄土陇中,卿何薄命,茜纱窗下,我本无缘。
总论语言:
别赋的语言更兼一种小说家安排人物的语言,什么情景下用什么样的词汇,用什么样的句式表达情感。至若龙马银鞍这一段,使用词汇一片富贵景象,而剑客惨恩这一段,死士刺客的侠义与决绝,巨大的身影,落寞感和孤独感,苍凉。边郡未和,负羽从军的悲壮,更兼辽水,雁山的雄浑背景,而至于陌上又一幅青春明丽之景,让所读之人都产生真真渴望所爱之人能够毫发无损。后面一赴絶国的断裂感、撕裂感,语言瞬间凄恻。君居淄右,妾家河阳。真如少妇思念郎君,回忆往昔点滴。神仙写的还好吧,后面丽景哀情是最浅层次的,你看这两个送别很不一样的性格。“伤如之何”,并非江淹所说,而是女孩儿所说,这个女孩儿青春热辣,敢于直言,大胆质问。而后面的女孩儿就淑女文雅很多,交映成趣,所以一个如春之洋溢,情感外露明显,一个如秋之娴静、哀婉,情感内敛。
结构分析:这一篇赋就写的很成功了,你这时候再看,还有具体的面相吗?一个都没有,有名有姓的一个都没有,甚至开头都不一样了,恨赋的开头还有个我,这里直接把我也省了,更中立和更普遍的观照,尤其是描绘范围之广更是前篇难比,有这七种别离之态,我只能把之前写过的再贴一遍了。
之一 富贵者之别,账饮东都、贵客群集、笙歌罗列,表现为盛宴游娱的场景,只在离别之际,才“感寂寞而伤神”.
之二 剑客侠士的诀别则带有凛然的义气,“衔感于一剑”、慷慨赴义、风云为之变色,表现出悲壮的气氛.
之三 征人之别,将边塞的辽远无极与家乡的绚丽风光对比,与家中的和乐温情对比,渲染出不忍之状.
之四 使者之别,“一赴绝国,讵相见期”,突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漫长,而亲朋因此“魂动”、“泪滋”,显示出悲怨
之五 宦游之别,侧重写闺阁的寂寞和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
之六 求道学仙则必需做出对人间的舍弃.
之七 恋人之别,以春情秋思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思念.
这种普遍的情感对接了更为普遍的大众,因此喜欢别赋的远超过恨赋,不过我还是喜欢恨赋多一些。
其二,语言分析
说到语言,江淹一定是江爸爸级别的,不得了啊,看的都不行了,南朝这帮人啊,这字炼的都出舍利子了,都有佛性了,让人着魔啊,不得了啊。
先看《恨赋》,画面感啥的就不说了,这种低层次的江淹玩的6得不行,直接说一个最狠的。“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其实这句话的地位就是一个承启作用,仅仅是为了过渡而已。但即便是这种不起眼的地方,都有江淹的匠心独用。按照惯常的庸人用法该是“或有孤臣坠涕,孽子危心”,涕当配坠,心当言危,可这怎么能用在爱炫技的江淹身上。按照作者自己的使用,“孤臣危涕”,孤与危并用,更显臣之处境艰难危急,孤立无援;“孽子坠心”,孽和坠并用,更显庶子途穷势窘,摧心折志。至于庸人俗解也可以通过互文来衬其意,《别赋》中的“心折骨惊”亦当如是。由此可见,江郎才尽,实属活该,起点太高了。
更有“朝露溘至”,看到这一句简直想跪下了,溘然大家都懂是啥意思,突然的,按照字义来讲就是朝露突然就没了,形容人生苦短,朝不保夕。但是你要看这个字啊,真正看这个字啊,“溘”水、去、皿,水从器皿中蒸发,而朝露是啥?水啊,不是乱用的,表突然的字有很多,为啥单用溘然,这也是古人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啊,象天法地啊,文字自成其象,仓颉造字也就这样吧,这种类似的用法还有开头的拱木敛魂,蔓草萦骨。拱木自然会收敛物品,而魂又像气体,敛字形象生动,有一种动态的感觉,蔓草自然是缠绕,这个萦便是草字头,也很自然贴切,这当是一种自然交感,还有曹植的朝露晞,朝露自然是被太阳蒸发掉的,晞很形象。这种思维真的是古代特有,有了这种体悟你再去看《千字文》,会跪着看。类似于古代人起名字,定是名和字相互映照,自成一种气象。刘备,字玄德,玄德出自老子道德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不宰,是谓玄德。所以这不就是给人准备好吗,也符合他的下场,一种谶纬。张飞,张翼德,关羽,关云长,赵云,赵子龙,都是自成一种气象,这种象天法地的思维在今天已然不存在了,我们连中国古代这种类比思维都没有了,当然逻辑思维更没有,我们现在只有一种思维就是所谓的“佛系思维”,你杠什么呢,杠精,快来学我拈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