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那些有趣的服饰——读徐颂列《唐诗服饰词语研究》
2015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一班
刘俊 222015308011211
谈到唐诗中的服饰,我一般会想到“青衫”、“罗襦”、“石榴裙”、“霓裳羽衣”等词语,真是十分匮乏了,这一方面与我阅读的唐诗还不足量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于表示服饰的词语不太熟悉,有可能在读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些本来是表示服饰的词语。《唐诗服饰词语研究》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唐诗中有那么多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服饰,思量起来,可能比我在淘宝上能看到的款式更多、也更有趣。
《唐诗服饰词语研究》这本书共分为八章:表上衣的单词,表上衣的复词,色彩服,下衣,头衣,足衣,发饰、面妆及饰物,绶。作者在每一章首先罗列出表示该类服饰的词语有哪些,然后分别详细介绍每一个词,从词语释义到举例分析,十分详细易懂。所以作者每描述出一种服饰之后,我能在脑海中大概想象出该服饰的样子。可能是时代变幻得太快,我真的觉得有些服饰很有趣,甚至有些搞笑,放在今天一定不会有人愿意去穿戴它们。
有趣之一在于样式。
上衣中有一种叫做“衫”的服饰,古代指便于出手做事而制作的无袖口的单衣,主要特点是袖口宽大和凉快。唐朝普通百姓一般穿的是短衫,长不过膝,在胯部开衩,称为“缺骻衫”,这个名字就有点有趣了,更有趣的是它还有几种不同的样式,有从左右两边开衩的,也有从左右两边及前边的中间开衩的,还有从前后左右开四个衩的。我印象中开衩的服饰也就是旗袍,左右两边开衩,确实很漂亮,这种开三个或者四个衩的“缺骻衫”确实没见过,但是不得不说是很有个性的。无独有偶,对于这种“开衩”的设计,上衣具备了,下衣自然也不甘示弱,于是一种叫做“旋裙”的服饰就出现了,“旋裙”是为了方便乘骑而前后开衩的女裙。当然这种设计今天极为罕见(反正我是没见过)的原因是它在唐代多为青楼女子穿着(“新妇旋裙才离体,外姑托布尚当胸”),就算设计出来销量肯定令人绝望吧。
“裈”在古代是指有档的短裤,长不过膝的满裆短裤成为“犊鼻裈”,“以三尺布为之,形如牛鼻,盖前后各一幅,中裁两尖交辏,即今之牛头子裈”,我不知道我想象的样式是不是和原物复合,但是就凭“形如牛鼻”这一点我猜它应该会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吧。
有趣之二在于功能(或者说是名称)。
有一种叫做“襦”的服饰除了可以作为男女都可以穿的长不过膝的上衣以外,还可以作为“小儿围涎”,即围在小孩子胸前的以防止流下来的口水打湿衣服的东西。白居易的《阿崔》中“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的“襦”很明显就是这个意思。没想到我们今天叫做“围兜”的东西早在古代就存在而且还有那么文艺的名字。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一种叫做“宝袜”的服饰不是小孩子的袜子,而是古代女子的内衣,形状类似于肚兜。
对于“绿帽子”这个词语我们似乎都不愿意跟它有什么关系,但是在唐诗中它可是频频出现。比如说“绿帻”和“翠帽”,“帻”在唐诗中基本上是指裹发之巾(“照水学梳头,应门未穿帻”),我的理解是相当于没有做成固定形状的帽子,而“绿帻”在唐诗中可以指贵族少年之服(李白《古风》:“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想想那些戴着“绿帽子”的趾高气扬的贵族子弟们,是不是很好笑呢!而“翠帽”居然可以指代天子之帽(杜牧《洛阳》:“已建玄弋收相土,应回翠帽过离宫。”)。根据作者描述,这在唐诗中出现得不多,但是它的存在就已经很让人长见识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呢?它又叫做登山屐,简称“山屐”,是南北朝时谢灵运发明的登山专用木屐,在木屐底部安有两只活动的木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可以说是非常有创意了。与它有着相似创意的是“蜡屐”,这个名字与我们今天某些网络用语同音了,念起来忍俊不禁,它是指用蜡涂过的木屐(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目的是为了增加木屐的防腐性能,古人真是太机智了。
有趣之三在于搭配。
古代的“半臂”(又叫“背子”)是一种短袖罩衣,男子穿它可以和之前提到的“缺骻衫”搭配,相当于上身有两层衣服,胯部以下膝盖以上是一层,但是可能开了几个衩,多么神奇的搭配。
以上提到的有趣服饰只是《唐诗服饰词语研究》中的一小部分,书中还有好多令人觉得新奇偶尔还会目瞪口呆的服饰,其中一些内容可以说是古代尤其是唐代服饰的“常识”,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唐诗有很大的帮助,至少在读唐诗的时候不会像冷宫中那个“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的女子那样被别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