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硬核干货——船新玩法选择大学志愿
前几天看到群里面有人发了这样一张图。

心里非常悲凉,因为其实那个“纯粹靠想象选志愿”的那个人,说的恰恰是我。
我之所以选择读机械工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是个宅,是个机甲控,我以为机械工程就是学做高达的。事实上吧,其实也的确是有那么点靠边,但是这个我没想到这个专业会如此不适合我,画工图对我这个手残党来说实在是太劝退了,各种加工工艺成型方法我也一点兴趣都没有。
我曾经在一次分享会上面讲过,大学最弊病的地方就是,80%的人选专业的时候大多都处于瞎几把填的状态,而大学少有能给人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但我没有办法去改变大学的制度,因此我希望写下这篇文章,科普一点关于专业选择、志愿填报的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我说的有不妥的地方,也请大家在评论区指正。
1、“性价比”选择法的弊病
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在选专业的时候,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做到“性价比高”,就是要用最低的分数选到最好的专业。这样去选择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我认为仅仅凭性价比去选专业,恰恰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
所谓“性价比高”,往往指的是这个这学校的这专业在全国排名很高,但是分数线却很低,如果报了上了的话,那就赚到了,这就是所谓的性价比高。
在这种考虑条件下,一般来说你的分数可能并没有很高,用这种粗暴的选专业方式就直接将很多东西给忽略了,这样最后你在进入专业学习后,后悔的概率就非常大。
比如说华工的轻工是全国第一,分数线基本就是上了华工就能去,而报了名后悔的人简直太多,我认识的两位同学都是因为这个原因选了轻工,结果一个回去复读了,一个进来转了专业。
在选一个专业的时候,往往是多因素考虑,分数线、个人取向、行业前景、地区经济等等,无论是仅仅因为臆想的个人兴趣,还是因为所谓的性价比,都是不明智的抉择。
因此在这篇文章,我也不打算教大家如何去报一个“性价比高”的专业,我只将相关知识以及需要考虑的东西告诉大家,再让大家慢慢选择。
2、并非只有理科和文科
高中分文理科,但是很多人把这种分科概念直接套用到大学专业的分类,其实是比较不准确的。
大学的专业按照从事行业的属性,大概分五类:理科、工科、商科、文科、社科、医科,而同类专业的属性相接近,不同类专业的属性差得比较远。
理科,即理论科学,从事理论研究,简单点说是成为科学家,你们的榜样是爱因斯坦、波尔、霍金、杨振宁。工科,即工程科学,从事工程问题解决,简单点说是成为工程师,你们的榜样就是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李彦宏。这两类学科的差别可以类比成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一个创造出了质能方程,一个应用质能方程做出了原子弹。
科学家的目标,就是找出世界的规律,因此理论学科的研究绝大多数时候永远是走在工程学科的前面的,而且是很前面很前面,可以说理论科学的研究决定了科技发展的极限。《三体》中,因为智子封杀了人类的基础学科,因此人类技术即使在500年后仍有所发展,但是也无法达到技术爆炸超越三体人。可以说,工程学科就是在吃理论研究的老本。
工程师的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我去英国交流的时候,教授就和我讲,一个工程师最核心的精神就是“problem solving”。如果说科学家是为人类发展指明方向,那么工程师就是真正在改造世界的那些人。
因此两类学科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理科学生花大量时间做实验,而工科学生就是在搞一些七七八八的产品,我下面放两张图,给大家一点直观点的感受。上面是科学家,下面是工程师。


怎么从专业区分文理科的呢,其实非常简单,理科就是如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大气科学、心理学这些,工程类科学都会在学科后面加入一个“工程”两个字,比如生物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环境工程等。
文科,即人文学科,它定义的范围很大,各种语言类、文学历史等都纳入里面。选择文科就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学者,比如易中天。
社科,社会科学,同时包括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特点,如人类学、社会学等等,但总体来说会更加类似于文科。社科的榜样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巨擘。
顺带一提,经济学的学生一直都说自己是商科生,但是我更愿意将经济学分进社会科学领域。
商科,研究商业规律以及企业发展的学科,一类和钱打交道的学科,管理学、金融学、贸易学、营销学、财务会计都归在里面。学习如何经营一个企业、学习如何商品的售卖,培养的是商人和企业家,最接近创业的学科。当然本科学点皮毛就觉得能去创业不太可能就是了。这波人的榜样是巴菲特、李嘉诚。硅谷的大佬们一般都有两重身份,他们既是优秀的工程师,也是伟大的企业家。
医科就是成为医生,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理学等等,这个大家应该都能判断出来,不细说了。
当然,还有在边缘模糊地带的交叉学科,例如金融工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等,这些学科因为交叉了多种类型的学科难以定义,但总的来说性质会具有偏向性,比如金融工程偏向于商科性质。
3、如何看待热门专业
清一色的志愿填报文章都会说:“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是相对的,热门专业过了不久就会变成冷门专业,冷门专业也会突然变成热门专业,谁也说不定,关键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
而我这里反其道而行之,假如你们真的要选热门专业,应该选什么样的热门专业。
我们可以发现,专业的热门程度与否,和新兴产业息息相关。
比如说智能手机市场的火爆,使得电信类专业成为热门;而计算机更不用说,BASIC技术大热(B-blockchain区块链,A-ai人工智能,S-security信息安全,I-IoT物联网,C-Cloud云技术),报计算机的人估计都要爆炸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简单的结论,专业的热门程度和人才的需求量是正相关的,对计算机人才越是缺乏,这个专业便越是热门。
因此问题来了,你怎么保证你报了的专业,在你毕业之后仍然是热门呢?
15年前计算机就已经是大热门,当时能修个电脑就差不多是高技术人才,但是随着计算机的门槛越来越低,网民人数日益增长,当时有人断言,计算机热肯定会冷下来的。
15年后的今天你再看看今天的计算机类专业,你爸爸还是你爸爸。app、h5、小程序、推荐算法、人工智能,计算机自己也在革新,需求源源不断。
专业热了又凉,凉了又热,的确是有这种情况,新学科诞生之时必然大家一拥而上成为热门,但时代一变化,泡沫被洗净,留下的才是真的刚需。
但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只需要判断以后这个专业的未来是否有需求,拨开那些无谓的泡沫,我们就可以跟上时代了不是么。
但是我们都是草民,没有这么长远的目光啊,怎么办。我们是没有,不代表大佬们没有啊,不代表国家没有啊。
所以这里有两个方法可以采用:
(1)看大佬们的预测
像马云、比尔盖茨、凯文凯利这样的大佬,他们的目光往往比我们能看得更远,思考得更深,在某种意义上,只要能跟随他们的方向,都不会错的太离谱。想要了解他们对未来产业的看法,你既可以去看一些书籍,比如吴军的《智能时代》,了解一下未来可能的样子。更硬核一点的,直接翻互联网大公司的财报,找他们的投资新闻,投资的重点放在哪里,未来就在哪个地方,再根据这个去选择一个属于未来的专业。
(2)看国家政策方向
国家战略要扶持的产业,不仅仅是未来产业,也更是我们国家十分弱势的产业,国家会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个产业上面。跟着国家战略走,是不会错的。比如《中国制造2025》里面,点到了许多重点发展产业,比如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等,而机械工程虽然是一个很传统的专业,但是新兴的3d打印是和机械工程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读机械在未来很有可能会有产业爆发。
但是,这样的赌法,仍然还是存在风险的。首先新兴产业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凉,其次未来产业你也不知道会不会爆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新兴产业来的快去得也快,就业10年,工资不涨,就是这个原因。
同时新兴产业非常吃青春饭,节奏很快,华为996工作制,进去肝三年命都少一半。
所以,还有一些不那么热门的专业,它们不算是新兴行业,但是国家永远都是刚需,虽然起薪并不高,就业非常稳定,越做越有钱,你的人生会非常安稳,比如安全工程、材料高分子、发动机等。除了可能有点和时代脱节以外,这样的专业其实也很好。这里就要看同学们自己的取向了。
4、为什么要选一个好学校
志愿的选择有很多因素,不过主要有三种思路:专业优先、学校优先、地区优先。
而我的建议学校优先层级战略,学校如果能上一个层次,那么学校优先;再学校都是同层次的情况下,专业优先。学校层次是所有考虑因素最最重要的一个。
所以什么时候才算是学校上一个层次呢,我简单分了一个类。
超一线学校(清北复交、人大、浙大、中科大等)、普通985(中大、华工、武大、华科)、普通211、一本、二本、三本。
为什么学校的层级如此重要,因为一个好的平台能提供给你的资源真的非常非常多。
先不说大道理,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先。
上大学后,高中的朋友基本遍布在全国各地。然后我就会经常听他们聊到一个词:大创。我的许多朋友以大一就开始做大创为荣。
但是我一直以为大创是大学生科研创新比赛的意思,可能是一个全国性的比赛,但是我在华工从来没听说过,我一直以为是华工不重视这个比赛,但很奇怪,为什么我感觉除了华工大家都重视这个比赛。
后来到了大二我才知道,原来大创就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中国任何一间大学基本都有。做大创,首先你要用一个项目申请校级大创,然后再从校级里面选拔出一批成为省级大创,然后再从省级项目中选拔一批成为国家级大创,最后到国家级的时候,你能拿到10000块项目资金。
然而在华工是没有校级大创和省级大创的,华工一申请就是国家级大创,我们自己称之为国创,我一直不知道,原来国创和大创是一种东西。
然后华工的国创通过率非常高,没有什么层层选拔,靠谱的项目立马拨1w。而且门槛非常低,我宿舍一个基本每天打游戏,一个学期挂科三四科的学渣也能做一次国创,而其他学校很优秀的学生都不一定有机会做到国家级。
我能说我们学校国家级的项目一定比其他学校校级的项目好吗,不能,因为我做过华工的国创,也不是什么好项目,只是门槛实在是太低了。
再讲一个故事,挑战杯是一个全国性的竞赛,我有幸代表华工出队打省赛,展示当天会有很多项目展板介绍他们项目,而代表一个项目实力的地方就是技术有多牛逼。然后有很多学校就很喜欢将自己的专利证明放得很大贴在展板上,说自己有一个专利,非常牛逼。
但是华工从来不这么做,因为我们每个项目都有10多20个专利,根本贴不下,只能标个数字说自己有多少专利;华工省赛第一名那个一共有130多项专利,全部贴上去的话估计专利证明比表情包还糊。
专利在华工学生看来很难吗,不难,平均人手四五个,厉害一点的能拿20+个专利。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距。
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大学写下的专利的维持费用都是由学校报销,学生是不用出钱的。因此华工非常鼓励学生去写专利,反正写再多都有钱给。而资金没那么充裕的学校,就不一定给那么多学生去申请专利了。而且因为华工后台实力强劲,专利批得也快。
你们能看出来学校层次上去差距在哪了吧。这是个马太效应,越是优秀的学校,国家就越用力往下拨钱,拨到你没地方使,然后学校就可以做出更好的科研成绩,然后国家就更用力拨钱。我在大一的时候,还遇到过参赛就发200块钱的荒诞事情。
你在更高层次的学校,无论你想做什么都有学校在资金、人脉等资源的各种支持,能更好地帮助你成长。而资源不足的学校,则会束手束脚,所谓“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就是这个道理。
有时候就算你来到这个学校一个不太好的专利,但是也可以借助学校提供的丰富资源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勤奋刻苦学习来转专业,
5、地区选择
其实一般来说这个没什么好纠结的,发达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北上广深最好。
但是!!!一切选择恐惧症的病原,都来自于分数不够,所有人遇到的境况就是,我到底是去发达城市差学校还是小城市的好学校。
一般来说比较合理的选择方式是,如果学校层次能更上一层,那就在地区方面妥协。比如,安徽很落后,但是如果能上中科大,你不用考虑地区问题。
先考虑学校级别,学校同级优先考虑地区,地区的优先级是北上广深>二线城市>其他。
为什么地区这么重要,因为资源。发达地区机会多,资源也多,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思想、新的政策会首先出现在发达地区,重大事件也首先会出现在发达地区,你活在发达地区,连手抓饼小摊的摊主都是走上时代潮流的。高端的峰会论坛那些不说,我来说点low逼的,我要是魔都人民,我随便坐个1小时地铁就能看chinajoy、CCGEXPO、上海国际电影节,内陆人来到都可能还要规划好行程买机票;我在广州用了一年滴滴小黄车美团饿了么,茂名连提供外卖服务的商铺都没几家,这就是差别。
好的,到这里我们选择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但是在现在,我想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思路:有没有不选北上广深的选择思路。
我们的选择标准仍然是经济发达地区优于不发达地区,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变化非常快,城市之间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深圳的总GDP已经超过了广州,出现了“新一线城市”的概念,而这些“新一线城市”,也是我们值得去选择的城市。
第一财经周刊曾经评比过一个中国商业魅力城市排行榜(在这个排行榜茂名五线都不算),从商业资源聚集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性、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个指标对各个新一线城市进行了评价,新一线城市中,成都是第一位,其次是杭州,重庆位居第三。

在这些新一线城市中,前十名都是毕业学子们都可以决定去往的地方,这些城市正在蓬勃发展,而且很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线城市。
北上广深的城市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机会竞争和生活压力都不是一般地大,“逃离北上广”也不是不行。那么这里新一线城市可以了解一下,没有那么拥挤的人口,经济发展潜力仍非常巨大,公共设施完善,充满了商机,可能更适合想要闯出一片天地的青年们。
6、Follow your heart
根据兴趣和性格选择专业,大概是所有老师、文章、公众号都会点到的一个点。
然而我想说的是,你们真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专业吗?像我这样,因为喜欢机甲,所以选了机械工程,算是按照兴趣选择吗?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段文字,高中到大学中间是完全断层了的,在高中你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知道,却要求你在填志愿的时候立即就要决定人生的方向,但是你人生都还没开始经历过。
这就像是父母在你小学到高中的时候一直不给你早恋,到了大学又催你谈恋爱的无理要求。
有些师兄会建议,高考完的这段时间,用力去玩就好,报志愿四天就可以考虑完成了。
四天抓着一本书就决定了你四年的未来,更好笑的是,这本书既不是《人权宣言》也不是《资本论》,而是叫“往年志愿填报指南和各专业分数线”。
但现在仍为时不晚,刚好这段时间你没有任何的压力,现在开始去开始思考,你想做什么样的事,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然后去了解你喜欢的专业究竟在做什么,需要学什么,你未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找师兄也好,自己看书也罢,多多了解,这样你至少不会真的四天就决定了你的人生。
也许你会听到你父母的意见,他们希望你留在省内;你也会听到你同学的意见,他们说要在外省打拼。
但是,你人生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你认真做出的决定,无论是未来想当一个改变世界的工程师,亦或是到西北成为开发边疆的社会创新者,亦或是找份小工作每天写写小说过小日子,都没有关系。你自己看重的价值是不能被任何人打败的,你的认真做下的决定不能被任何人打倒。
最后,希望大家能好好抉择,预祝大家报上自己满意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