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去北川
“一定要去北川!北川很漂亮,值得去看看!我们才从那里回来!”我的朋友见到我,立马便向我倾述他们的北川之行。
“北川是一个漂亮的地方!不错!”“你知道北川吗?一个羌族人聚居的地方,”朋友走南游北,我相信他的推荐。回家立刻上网搜索,其他人眼里的北川果真和朋友口里的赞美词句一致,图片漫溢出清秀,字词充盈着优美。“好,下一个假期,我就去北川!”我定了北川行的计划。
可行程被接下来的地动山摇耽搁了,这一误,竟隔了近两年。一年一百一十一天后,我走在了北川里。
搭乘的大车就停在过去北川中学的前方。“从这里,我们一眼便能望到北川中学,”顺着小胡导游的手望去,那断墙砖砾拦也拦不住地突然闯进我的双眼。即使有了两年的时间,可这一刻的对望,我还是没有准备好。黑与白,碎与坍,它们径直向我逼来,我掉转头,一棵树,竟满枝淡粉色的花朵,挺立在中学门边。
团团粉红前,一个青年男子坐在课椅上。他双手并排、手心向下放在并紧的双膝上,眼睛盯在面前课桌上一个手机大小的屏幕上。我们这几十人前前后后走过也没能吸引他的注意。他的身后,是一大堆码放整齐的圆枕木头,粗壮得很。
故意放慢脚步,调整呼气和吸七,我跟着前面渐渐放轻的若干步子,走进以前的北川中学。从仍然站立的屋舍里飘来轻柔的音乐,好似在为到来的我们讲述,也好似在抚慰一砖一瓦一石下的灵魂,他们曾经也和这音乐一样美丽……
人们看起来已经习惯了我们这对人马的行头,镜头、相机还有渴望的眼神。他们各自忙碌,不慌不乱。
中学门口,几个人合力撑起单人床板大小的货摊,一件接一件地摆上寄托思念的物品,有图片和文字记述的纪念册。大小几个货摊主人,似商量好了一般,不紧不慢地开始今天的生活。他们并不担心我们这群人会匆匆来去。一个跟一个地,我们慢慢走近,在仍竖立的大门口,主人们并不吆吼叫卖,只待我们靠得更近些,他们才轻缓地道出“看看这纪念册,很有意义!”
一个围在棉衣裤中一岁多大的孩子,在几个四五十岁的妇女手中抱来接去,“哦,……”“来,来,……”她们微微地笑着逗弄孩子,手轻轻拍着孩子小小的身体。小孩子放了心地在长条木椅上,一小脚一小脚地左右移动,身边几双手护卫。他,抑或是她,抬起头来,左看看,右瞧瞧,继续挪动小脚,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匆忙不来,我们的脚步停在了校园里,所有关于神经的活动流向了那一刻。虽然校园已是过去的校园,但我们还是不能拍照后就抽身离开。即使蓝色的塑料板也阻断不了我们的目光,就从这片蓝的上方,我们望了进去。一棵大树已经绿叶簇生。
拖着双腿,我们向着望乡台靠近。
“去到望乡台只能走路,车子不能开进去。大概十五到二十分钟,”小胡导游在停车前向大家宣布,“下车后请跟着我,北川县城里现在不好找路!”
望乡台,听小胡导游介绍,站在上面,便能看到整个北川县城停留在两年前那一刻的样子。
只有一条向上爬升的路通向望乡台。不听使唤的双腿,推着我和春天很快到了那里,只用了几分钟。
台,不过是路的一处转弯。路,过了弯,继续向上向前延伸;而北川老县城,留存了下来。
县城平白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即使阅过了无数纪念照片,还是忍不了的惊讶和心痛。身后,围过来越来越多的人,他们口中重复着当时当地一幅幅情景。记忆,并没让时间吞噬无形。
可时间移动中的北川老县城却不再平寂。去往县城的泥泞路上,有卡车跑着,有戴了安全帽的人们运送电缆。
“让其他人也看看吧!”我和春天看了彼此一眼,便心领神会地向后慢慢退,其他人顺着立刻涌了上来,正对着山里的那片城,还有穿城过的那条江。
“啊!现在上望乡台原来只要五六分钟就可以啦!”即使导游小胡也惊讶道,这和他一年前的拜访已大不相同。
我们上山,一些人脚步不停地下山。他们或背着半人高的麻袋,或肩扛着几米长的细木条,有的提着成捆的蔬菜,有的背篓里装了束扎的电缆,有几个人推着工地建筑用空压机向上行。他们和我们擦肩一过,头也不扭地,往前奔去。
只有在停车的地方才有人停了脚步等待。一辆赭红色的中型客车上,人们的上半身定形在每个车窗里,车下还有人等着,脚边堆了几个灰色大口袋。大家将头探出窗外,盯着我们看。好像只有此刻,他们才得了机会打量。
另一处,是一个小货摊。看似主人的三个人正从编织口袋里取出一串串的项链,再将它们挂好在摊上绷紧的线绳上。三人有说有笑。看来平常的塑料口袋,在他们手下,好像施了魔法的宝袋一样,项链呀就拿不完的一直拿呀。
再一会儿,这小小货摊招来了不少的顾客,他们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欣喜的样子映在彼此的脸上。
“北川是一个漂亮的地方!不错!”“你知道北川吗?一个羌族人聚居的地方,”朋友走南游北,我相信他的推荐。回家立刻上网搜索,其他人眼里的北川果真和朋友口里的赞美词句一致,图片漫溢出清秀,字词充盈着优美。“好,下一个假期,我就去北川!”我定了北川行的计划。
可行程被接下来的地动山摇耽搁了,这一误,竟隔了近两年。一年一百一十一天后,我走在了北川里。
搭乘的大车就停在过去北川中学的前方。“从这里,我们一眼便能望到北川中学,”顺着小胡导游的手望去,那断墙砖砾拦也拦不住地突然闯进我的双眼。即使有了两年的时间,可这一刻的对望,我还是没有准备好。黑与白,碎与坍,它们径直向我逼来,我掉转头,一棵树,竟满枝淡粉色的花朵,挺立在中学门边。
团团粉红前,一个青年男子坐在课椅上。他双手并排、手心向下放在并紧的双膝上,眼睛盯在面前课桌上一个手机大小的屏幕上。我们这几十人前前后后走过也没能吸引他的注意。他的身后,是一大堆码放整齐的圆枕木头,粗壮得很。
故意放慢脚步,调整呼气和吸七,我跟着前面渐渐放轻的若干步子,走进以前的北川中学。从仍然站立的屋舍里飘来轻柔的音乐,好似在为到来的我们讲述,也好似在抚慰一砖一瓦一石下的灵魂,他们曾经也和这音乐一样美丽……
人们看起来已经习惯了我们这对人马的行头,镜头、相机还有渴望的眼神。他们各自忙碌,不慌不乱。
中学门口,几个人合力撑起单人床板大小的货摊,一件接一件地摆上寄托思念的物品,有图片和文字记述的纪念册。大小几个货摊主人,似商量好了一般,不紧不慢地开始今天的生活。他们并不担心我们这群人会匆匆来去。一个跟一个地,我们慢慢走近,在仍竖立的大门口,主人们并不吆吼叫卖,只待我们靠得更近些,他们才轻缓地道出“看看这纪念册,很有意义!”
一个围在棉衣裤中一岁多大的孩子,在几个四五十岁的妇女手中抱来接去,“哦,……”“来,来,……”她们微微地笑着逗弄孩子,手轻轻拍着孩子小小的身体。小孩子放了心地在长条木椅上,一小脚一小脚地左右移动,身边几双手护卫。他,抑或是她,抬起头来,左看看,右瞧瞧,继续挪动小脚,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匆忙不来,我们的脚步停在了校园里,所有关于神经的活动流向了那一刻。虽然校园已是过去的校园,但我们还是不能拍照后就抽身离开。即使蓝色的塑料板也阻断不了我们的目光,就从这片蓝的上方,我们望了进去。一棵大树已经绿叶簇生。
拖着双腿,我们向着望乡台靠近。
“去到望乡台只能走路,车子不能开进去。大概十五到二十分钟,”小胡导游在停车前向大家宣布,“下车后请跟着我,北川县城里现在不好找路!”
望乡台,听小胡导游介绍,站在上面,便能看到整个北川县城停留在两年前那一刻的样子。
只有一条向上爬升的路通向望乡台。不听使唤的双腿,推着我和春天很快到了那里,只用了几分钟。
台,不过是路的一处转弯。路,过了弯,继续向上向前延伸;而北川老县城,留存了下来。
县城平白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即使阅过了无数纪念照片,还是忍不了的惊讶和心痛。身后,围过来越来越多的人,他们口中重复着当时当地一幅幅情景。记忆,并没让时间吞噬无形。
可时间移动中的北川老县城却不再平寂。去往县城的泥泞路上,有卡车跑着,有戴了安全帽的人们运送电缆。
“让其他人也看看吧!”我和春天看了彼此一眼,便心领神会地向后慢慢退,其他人顺着立刻涌了上来,正对着山里的那片城,还有穿城过的那条江。
“啊!现在上望乡台原来只要五六分钟就可以啦!”即使导游小胡也惊讶道,这和他一年前的拜访已大不相同。
我们上山,一些人脚步不停地下山。他们或背着半人高的麻袋,或肩扛着几米长的细木条,有的提着成捆的蔬菜,有的背篓里装了束扎的电缆,有几个人推着工地建筑用空压机向上行。他们和我们擦肩一过,头也不扭地,往前奔去。
只有在停车的地方才有人停了脚步等待。一辆赭红色的中型客车上,人们的上半身定形在每个车窗里,车下还有人等着,脚边堆了几个灰色大口袋。大家将头探出窗外,盯着我们看。好像只有此刻,他们才得了机会打量。
另一处,是一个小货摊。看似主人的三个人正从编织口袋里取出一串串的项链,再将它们挂好在摊上绷紧的线绳上。三人有说有笑。看来平常的塑料口袋,在他们手下,好像施了魔法的宝袋一样,项链呀就拿不完的一直拿呀。
再一会儿,这小小货摊招来了不少的顾客,他们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欣喜的样子映在彼此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