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帖】社科背景申请美国纪录片硕士(MFA in Documentary)
过去一年的申请在3月份的时候基本尘埃落定,一直拖到毕业季才有时间开这么一个帖子。在申请之前以及过程中,有无数次感到信息匮乏,当时就想着,如果有前辈写过经验贴该多好。同时申请过程中受到的诸多帮助,也让我觉得有义务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传递下去。如果你是人文社科专业,非传媒背景的学生,有类似的想法,可以继续看下去。我不是纪录片方面的专家,因此无法给出特别专业的建议,仅仅是就我的申请过程谈一些情况。如果能给一个人带来一点帮助就是有价值了。
个人背景:国内TOP2人文社科本硕(历史,社会学),在拍摄和剪辑方面是零基础。
选校和结果:纪录片毕竟是小众专业,需要凭借口口相传来确定项目。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没有考虑加州系的学校,另外应该知道的项目还有Wakeforest,雪城大学。我只申了五所学校:
【Rej】Stanford-MFA Documentary Film and Video:一年制,每年只录8个人,应该是所有项目中最难申请的了。因为主页上明确要求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所以,就当买彩票了……
【Rej】Duke-MFA in Experimental and Documentary Arts:两年制。比较实验。自己声称的强项是computational visual studies,另外杜克有吴文光发起的The Memory Project:The Memory Project aims to shine light on one of modern China’s most traumatic episodes, the Great Famine of 1958-1961. The project also covers Great Leap Forward of 1958-1960, Land Reform and Collectivization of 1949-1953, the Four Cleanups Movement in 1964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1966-1976.
【AD】Northwestern-MFA in Documentary Media,两年制,每年15人左右,2个中国学生,scholarship+TA 可以cover掉一半的学费。有钱,设备好,对于专业背景的要求相对较低,多元,cohort的氛围很好。由于私人原因,西北一直是我的dream school。值得一提的是西北的老师中有从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毕业的史杰鹏(J.P. Sniadecki ),人称JP,是当下美国做中国纪录片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一些片子也比较为人所熟知:
【AD】SAIC(芝加哥艺术学院):两年制,同样15-20人左右,贵,没有奖学金。SAIC作为一个艺术学院,没有单独的纪录片项目,只有听起来很泛泛的Master of Fine Arts (MFA) in Studio program through the Department of Film, Video, New Media, and Animation。但是纪录片是他们的强项(有三四个Professor),偏重纯艺术,授课是studio式的,每学期都要选一个advisor指导作品,强调创作,也比较重视专业背景【我也不知道为啥给了我Offer
我很喜欢SAIC面试我的这个老师:Tirza Even:http://tirtzaeven.info/,擅长video+installation,做过关于监狱的project, 关注政治、性别、不平等等议题。
【AD】NYU-MA in News and Documentary:一年制,2个中国学生左右,贵,几乎没有奖学金。NYU的这个纪录片项目是在新闻学院下面的,因此和以上MFA的风格不太一样,更注重的是对于新闻报道方式的训练(据说是魔鬼训练),偏爱的作品也是social issue导向,讲故事的。地理位置好,在新闻界口碑非常好,近几年出了不少优秀的纪录片导演。
材料准备:大体来说材料的类型和社科MA申请差不多,但是却更为繁琐,需要在申请季开始之前完成许多准备工作(实习,增加软实力,拍摄作品,上课等等。)
1. 英语:英语可能是唯一比较轻松的材料了。除了Stanford和Duke要求GRE,其他项目都只有托福要求,100分就够用了。准备英语节省的时间需要投入到作品集和PS中去。
2. 作品集-Portfolio:和MA申请中writing sample一样的存在,但是却更为重要。老师们是会一部一部审阅作品的,并且在面试中会有非常详细的提问。一般的作品集要求是10-15分钟的电子版,虽然最好是documentary,但是对于媒介不会有严格的限制,fiction film,摄影甚至作曲,只要能体现你的才华的作品都可以。作品集不要求完整性,可以是不同作品的花絮集合。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没什么基础,那就最好还是老老实实拍一个完整的短片当练习吧。
→可能要求提前学习拍摄、剪辑的技巧。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孤身作战,那么拍摄的设备越简单越好:手机,自拍杆,微单,轻便的独脚架,(录音机),麦克风(Iphone手机可以可以做备份录音),一个人带着就够沉的了。剪辑挑个软件速成一下吧,我选的是final cut pro,对着这本书自己练习了一遍,很实用:
3. 转专业的PS/SOP:我的ps前后改了十几次,确实是难写。因为要在非常短的篇幅(1000字)之内交待自己的心路历程+专业背景,需要精心构思叙事。如果你和我一样是社科的背景,那么可以用一个concern串联起来自己的不同经历,比如对于城乡差异,性别平等之类现实议题的关切,最终落实到你想要做的project中去。许多行内人都和我说社科背景去拍纪录片是有优势的,对此我并不确信,不过在ps里还是要多多推销:比如你的田野经验,你对现实的认识等等。在打磨ps期间我的文书中介Jenn帮了很大的忙,一方面是在字词上的推敲,另一方面是逼迫我不断澄清自己的思路,在这里就打个广告吧~
4. Project Proposal:除了ps,部分学校(如NW)会要求额外提交一个one-page的proposal,说明你在项目期间打算做的Project,以及可以利用学校的什么资源。这个proposal在未来不是强制执行的,只是想借此看看你的想法。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北美现在的纪录片项目都非常强调不同媒介的融合,虚构和非虚构的合作,因此脑洞可以大一点,不要局限在一个线性的video,其实几乎一切media都可以为你所用,只要是documentary性质的即可(当然也要看不同项目的特点)。
5. 三封推荐信:我最终的推荐信组合是1封本专业非常了解我的老师,1封纪录片相关实习的上司,1封新闻学院教纪录片的老师。
→由此可见,虽然是零基础申请,但仍然要提前花很多时间来了解这个领域和行业,这不仅是对申请有益,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的体现。目前国内还是有挺多相关实习机会的,不管是爱奇艺之类的视频网站,舌尖之类的导演组,还是腾讯、网易、一条等等新闻/新媒体机构,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只有在实习过程中,才能真正接触到相关行业的人,知道拍纪录片是个什么样子,国内的行业生态如何,最终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6. 面试:和MA申请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面试的要求。我所了解到的所有项目都要求进行面试,其中NYU的面试进行了三轮,分别由Director,小秘,以及已经毕业的中国学生轮番进行,累计时长超过一个小时……大概是由于项目小(一般也就十几个人)而精吧。所以这个申请季我参加了五次面试……面试一般都是围绕着作品进行的:请讲讲你提交的作品,请讲讲你未来想要做的作品。再一次可见Portfolio在MFA申请里的核心地位。
申请之前经常觉得自己会全军覆没,不过从结果来看,社科申请MFA in Documentary的确是一条可以走的路——不论是从技能学习上(非常实打实的摄影、剪辑、网站制作的技能),还是从学术深造上(比如未来申请PhD in media/film studies, anthropology,都未尝不可),以及就业上(国内机会越来越多,想留国外则必须学好一门技术,也算是文科生转行的另一种过渡吧。)哪怕是申请过程本身,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打破对文字narrative,documentary, history的局限想象。
当然,这篇经验贴的目的不是劝大家申请纪录片专业,哪里的水都是很深的,做什么都很辛苦。只是如果碰巧你有类似的想法和背景,那么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你哪怕一点点的帮助,减少一点点信息差。如果有更具体的问题,欢迎给我私信。
最后感谢在申请中给予给我莫大帮助的同学WQH, GX,XCW,以及老师HY和J姐姐,男朋友LW。
(P.S.知道我身份的豆友转发时不要戳破啊哈哈,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