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丨《有间书坊》
没有看简介,单纯看到书名就下了。其实这是一本节奏颇慢的书,说是言情,不甜不虐。我有点讨厌女主那种性格,让我想起《士为自己》里的女主,讨厌的一样一样~男主人设太苏了些,不过性格讨喜(我个人蛮喜欢的~)然后男女主角都是有“童年阴影”的人,有钱却惨?
照着这个节奏,我一般就弃书了,但是作者文笔不错:阴沉寒冷的天气,无边无际的雨水,忙碌而逼仄的刻坊……——很多场景很有画面感。书里常常会提到【吃】,就像看XXX日常,也是一种看细水长流的趣味。
全书大部分场景都在秋冬,主角们又在比谁身世更惨,前面三分之一都是灰灰沉沉的调调。但情节铺开之后,就感到无处不在的暖暖的小确幸~身边的人都是那么温柔的存在,仿佛是几家人的的善意汇合成一条小溪,涤去了前半的灰调。
后面关于京城和造反的,比较一般,交代得匆忙,没有跌宕起伏,顺顺利利的就完结了……感觉是带出另一本书的人物来顺带骗稿费?
“在脑力活上就算让着她她也赢不了,就只能在体力上让她体会一下优越感。”振振有词理所应当。
“考虑考虑点心的感受,不被吃掉它们就会馊的。”
在陈俨眼里,与其说人们因为某件事情感到悲伤失望愤怒或者喜悦,倒不如说是因为人们对于这些事的解释影响了他们的感受。就好比同样是旬考时不小心考砸,若将解释归咎于先生批改太刻薄,那必然不会太自责;但若将解释归咎于自己做得不好,那必然会愧疚无比。 事情本身并不带感受,不会提前标注好愉快悲伤,所有的事因为人们赋予他们以解释,才变得各有意义,影响给予解释的那个人。
这个时间上他聪明就好了,为何还要继续有更聪明的孩子出生在这个世上呢?这个世界真是太令人失望了。
陈俨却不以为然,手上一边忙着一边道:“你现在以为的优势不用过几年就没了,六岁的时候可能比其他六岁的孩子聪明一些,但等到十八岁就会觉得其实大部分人都差不多。” 常遇一知半解。 “感动自己毫无用处,若坚持画了一个下午,或者通宵达旦读完先生布置的课文,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或者需要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的话,那也太将自己的努力当回事了。你见过你姑姑忙到昏天暗地说需要被表扬被安慰的时候么?” “没有……” “你姑姑不聪明,但当初比她聪明的人,却也许做不了现在她能做的事。因你姑姑一直很清醒,没有用努力与辛苦去感动自己。”
人世间没有什么比死更令人绝望,只要还活着,可以相互憎恶相互埋怨相互扶持,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但死了,就当真什么都没有了。
这世上除了人命,许多事都可以重来。
不管你做什么不管你称为怎样的人,都有恶毒说词备着,让你无处可逃。 因知道这人世冷漠恶毒,才懂得到这无条件的信任与善意相待是多么珍贵。
人们大多选择了随大流,因为不费力不需要与自己对抗,顺流而下便一路到人生尽头,偶有风,或许会被推聚到浪尖,但最后还是要混进这水流中顺势而下,到头来谁也不记得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