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最近在古文观止上翻到了一篇王世贞的文章,想到了以前学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应该还是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当时就有点疑惑,觉得蔺相如有点偏激,几次与秦王的对决都是已死相要挟。不过却也佩服蔺相如的勇气与胸襟。

前段时间又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古文。老师问道“蔺相如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勇气。有人认为是蔺相如的“善度”,能够准确“度”出秦王的心意。有人认为是秦王的懦弱(??)。更高级一点的认为是当时国际形式,赵国是当时除了秦国外最强盛的国家,秦王深谋远虑,不愿与赵国交恶。后来因为下课了,这个问题便也没有得出准确答案。
我总结了一下,总共可以归位两方面的原因。一,内在原因,蔺相如的优秀。二,外在原因,当时的国际形式和秦王的远虑。但是因为小时候对蔺相如的看法,是我对这个结论不慎满意。直到今天翻到了明代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我发现了我总觉得怪怪的原因。因为这个故事有些地方本身就很讲不通。
“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这并非是蔺相如所言“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以物易物本就没有什么是非对错。
其次“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一个国家立足的根本就是诚信,况且秦国一个那么强大的国家,秦王一个那么远虑的君王。且九宾是一个国家最最最高级的礼节,秦王也答应了斋戒五日,一个君王5天不吃肉啊!在这种声势浩大的情况,秦国反悔的可能性不大。 而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者,代表的是赵国整个国家。他“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消耗的是赵国的信誉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所以王世贞认为蔺相如的成功完全是归结于运气的。
当然,我觉得这样也并不太合适,毕竟蔺相如作为一个英雄人物也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起码我佩服他的勇气与胸襟。

想起了最近发生的好几起辱没英雄人物的事件。有批判性思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任何时代的英雄人物都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才流传下来的。即使他们被过度美化,即使他们身上的某些品质已不再适用于现在这个社会,但他们终究代表着那个时代,体现着那个时代的需求
PS.廉颇真的好萌,有木有有木有!!!好喜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