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书店的魔力
从小在生活在新疆的一个小城市里,直到高中眼界里的书店还只是新华书店和学校附近卖教辅书、青春小说的书店。大学所在的城市又是一个小县城,混混沌沌过完了大学生活,也在图书馆看了些书,都是些无用之书,直到在重庆上专升本课程,租住在三峡广场的一个宾馆,虽然只有短短30天,但这30天是我对书店埋下情愫的开始。
2014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上完课一个人闲逛三峡广场,无意中看到一处角落二楼有家“西西弗书店”,第一印象的西西弗书店太美了,有着墨绿色的墙、棕色书架、轻音乐、认真整理书架的小姐姐和站着蹲着坐着看书的读者,眼睛里看到的书店景象,使我莫名的雀跃,走马观花式地转了一圈,不停地感叹这书店真大,好喜欢。之后的每一天下课后总会在西西弗呆上1个小时,看书也看人,看书架的分类,看我从来不知道的书,看安静看书的大人小孩,看大家都在看什么书。这一段泡在书店的时光也使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愈发爱书和书店。
2015年7月-2017年9月回到比上学人口更少的地方上班,人口只有1万左右的口岸,这两年时间也只在当当、亚马逊、京东买过十几本畅销书,并不懂怎么去买书,只是买畅销榜的书。
偶然在一公众号看到关于书的推送,立马种草了《东京本屋》,很厚的一本书,也很贵,邮费15元,立马下单买下,要知道大多数商品到新疆都要快递费,而且不便宜。这是我了解书店的第一本书,也是至今为止很喜欢的一本,当然更想去书里的日本书店“茑屋书店”。
之后由于身体原因辞职来到江西南昌看病,在南昌没有找工作,就只是看病,日子一天一天过的很无聊,早上起来做饭吃饭,看会剧,做饭吃饭,睡午觉,煎中药,做饭吃药,看剧,睡觉······还好及时想起来可以去书店转转呢。
上网搜南昌的书店,按照百度和微博的答案一家一家找~刚开始一段时间很喜欢去“青苑书店”,这是一家20多年的老书店,貌似没有经历过搬家,只是装修了,第一次去正好装修后第一天营业,一家很有自己特色的书店,一楼社科文学艺术类图书,二楼专业性很强,工具书偏多。也是在这里发现了很多关于书和书店的书,像《先锋书店》《独立书店》《四季书店》《旅行与读书》等~果断办了青苑会员卡,买书打9折哦~
青苑书店还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很可惜台湾作家舒国治的读书分享会我都没有去,当时还埋怨书店为什么把时间定在晚上7点多开始,因为我住的房子到青苑书店坐公交车要一个多小时,还要换乘·····这也是后来渐渐去青苑次数减少的原因。当然最主要的是青苑书店没有坐着看书的地方,二楼在中间摆了一排桌子,桌子上摆着消费区,每次看着消费区没人坐就好难过,为什么不让看书的人坐着。


第二家去的书店是“西西弗”书店,对西西弗的偏爱一直未减,南昌目前只有一家西西弗,在西湖万达,当然到西西弗书店依旧路程很遥远,公交车要坐1个半小时,但我还是保持一个月去一次的频率,西西弗书店买书没有任何优惠,但是看书的氛围很好,大家都安安静静各干各的事情,这也是我没事就跑书店的原因。因为在书店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一个人自我相处,不用怕尴尬,也不孤独。当然我也很喜欢西西弗对书架的分类,用书的种类分类让读者很容易找到书。
第三家去的书店是“席殊书店”,距离我住的房子很近,但我只是去了一次。席书很安静,一楼密密麻麻摆放了很多书架,大多都是旧书,种类五花八门,也没有仔细分类,就那么摆在书架上,好像老板的自白:书就在那,能看到你就看。在一楼尽头开辟了一处角落,布置别致,一张桌子,几幅字画,三面墙的书架摆满了旧书古书绝版书,我想这也是老板心爱的小角落吧。二楼是举办读书分享会的场所,据说很多文人大佬都来过这里。为什么这么近的书店我只去了1次呢,或许这样的旧书店太安静,恐怕打破它的宁静,也是因为对旧版书不了解,很多书怕自己看不懂,老板也很安静,来了客人也不招呼,窝在角落干自己的事情。我常常感叹着么一家旧书店,看什么在盈利支撑着,想也想不明白······



2018年的第一天我就给自己立了flag。2018年每个月看4本书,一年争取看到50本。回家过了个年,呆了一个月,立马破了这个flag,一个月下来勉勉强强看了两本书。好在回到南昌无事可做、无人可玩就只能看书。
第四家书店也是现在经常去的,频率高达一周3次的书店-新华书店,位于房子10分钟距离的一个商场的地下室。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于新华书店的印象都是国营企业统一的装修、统一的选书风格和统一的不喜欢心态。刚开始也就漫无目的的看看,并不觉得会找到想看的书。
去的次数多了,反而会发现惊喜了,比如在一堆名家文学书里看到了《美如平裳》(惊喜是因为前几天刚过的央视纪录片《书迷》正好介绍了这本书和作者),正好有拆封本,立马拿起来看装祯、看封面、看出版社,完了再打开书一页一页看,作者的画风像丰子恺,一边感叹巧遇这本书一边感叹今年的书价又涨了。
有段时间每天都要在新华书店呆上3个小时以上,看了很多本关于生活、关于书和书店的书,有《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我想生活在北海道》、《今天也是小春日和》、《知日-家宅》、《知日-世上只有一个京都》等等,这些书在书店看的很快,也让我愈发喜欢日本喜欢京都。

慢慢在新华书店发现了很多喜欢的、有点了解的作者的书,像是汪曾祺、周国平、丰子恺、李娟、蒋勋、傅雷、木心、太宰治、伊坂幸太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加缪、毛姆、乔治·奥威尔、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等等...... 正是因为脑子里有这些作家的印象,在书架看到他们时,会惊讶一声,呀,看到他的书了!
虽然我爱逛书店,但却很少在书店买书,现在手边50本书,也只有7本是在书店买的,看了很多关于书店的文章和纪录片,知道实体书店的艰难,很想支持书店,奈何实际情况不容许呀。电商这几年将实体书店打压的很厉害,活动力度很大,大型活动每年3、4波~图书平均4-5折就能买到,而实体书店打折力度最大也就8折,大多数书店根本不打折。


但是网上买书也有弊端,不能先打开书阅览,在不了解一个作家或一本书的情况下,买书容易踩雷,有时候也会为了凑单入手一些并不想看的书。我目前的看书水准还不能判断一本书的优劣,也是在b站看了大量读书博主分享,列好书单,再逐一选一些书。
近期对美术、建筑、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家宅设计)、短篇小说集 兴趣比较大,入手了一些书,这些类型书价高到不敢买,像是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原价138元,如果不是京都618活动,它还静静躺在我的购物车里。《逛书架》这本书是被读书博主“sulence”种草,这本书并不是评价多牛逼的一本书,它只是展示了台湾一些文人自己的书架,出于想窥觊别人书架的心理,迫切地想买到这本书,奈何已经绝版,不会再版,京东、淘宝也只有卖二手书的,价位还其高。还是因为看读书博主的分享视频,知道了一家专卖二手书的微信公众号“多抓鱼”,在多抓鱼上搜到了这本书,却没货,添加了到货提醒,大概两个月的时间里提醒我了10余次,每次第一时间打开看到就是上一秒已被买走的消息,这种兴奋又失望的瞬间折磨我了很长时间,没想到一次无意中打开多抓鱼购物车,看到它就躺在购物车里,激动到手在抖~拿到《逛书架》本书的时候,真的不舍得看,这种与书奇遇又得到的感受太奇妙了,调皮的上一任书主还在最后一页盖了私章,书的流通也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之后陆陆续续在多抓鱼下了几单书,购书体验很好。


絮絮叨叨这么久,好像对书和书店喜爱也没表达多么清楚,但是就是喜欢这本书属于我的感受~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其实四大名著我也没看过,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