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是首歌

《相逢是首歌》 (https://www.xiami.com/song/161003?_uxid=CBF0F5AFC4DE289C25ED5D44510469E2),是妈妈默认的手机铃声。

妈妈没能等来她所企盼的六月——本月有她一直念叨的两桩孙辈婚事,还将迎来另一位孙女的出生。

上月收拾妈妈遗物,哥哥看到爸爸妈妈的结婚照,感叹说:尽管当初他们的结合,是双方各自的第二次婚姻,遇到过各种阻力,但至少从外貌上看,他们无疑是般配的,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能克服困难走到一起,这就足够了。

接下来几周的日子,我对父母生平的陆陆续续了解,超过了此前四十几年累积的总和。

一直以来,我觉得爸爸对妈妈总是言听计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所谓的“怕老婆”。但几位接近过我们家的人,则都用了另一个词“宠”。

这可能是个更加合适的字眼,如果是出于“怕”,只会设法躲避逃离;而“宠”,则会接受并包容对方的一切,即使是对方缺点也会选择无视,说不定还会看成是闪光点-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宠爱这种感情,往往发生于长辈对儿孙、同样也发生在恋人之间。

湿太回忆说,2000年左右还没有SS同学的时候,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住鼓浪屿,有天妈妈身体不舒服没吃午饭,而我俩却未能表现出应有的关心,爸爸突然对我们发了火,那是他非常少有的对我俩生那么大的气的一次。

湿太刚到老湿家时,对妈妈在饭桌上为老湿夹菜,而老湿则自顾自边吃饭边看书--这一在老湿家从来司空见惯的场景,就感到不可思议。

宠爱能长久保持,或许是多巴胺(感受爱意)和催产素(产生依恋)等人体荷尔蒙持续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如果能一直被宠,那无疑是幸福的。被宠爱所包围的人,往往会习惯成自然,以至于感受不到这种幸福的存在。就像我们已经习惯了周遭的空气,而并不觉得其不可或缺。

此前我从没想过要了解爸爸妈妈是何时相遇并结婚,总觉得这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即使是妈妈36岁才生我这件事,也不觉得有丝毫奇怪,那个岁月有什么事不曾发生?

直到上月翻到了他们补发(原件遗失)的结婚证,看到上面的登记日期是:1968年6月17日。突然意识到今年是他们结婚50周年。

天生的好奇心,促使老湿想去了解他们近半个世纪以来,是如何一路磕磕绊绊而又互相扶持走下来的,包括我完全不知道的他们俩早年的感情经历。我尝试在他们留下的成堆的相册里寻找任何可能的蛛丝马迹,并且向可能知晓内情的亲友们打听,然后尝试从这些回忆碎片中拼凑出一段持续了50年的情感经历。

在最终知晓了一些前因后果以后,老湿的感觉是造化弄人,但结局又往往是公平的。事情虽然一开始随机,结果却几乎是必然的。

往事随风消散,上一代人告别他们的青春,带着他们的追求和梦想离去,同时留下些许遗憾;我们则看着他们谢幕,然后又开始新一轮循环,并尽量争取不留遗憾。
相逢是首歌,一切始于缘。
(写于2018.6.17,改于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