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帝后陵寝之齐明帝萧鸾兴安陵

一、墓主介绍
萧鸾(452年―498年9月1日),字景栖,小名玄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始安王萧道生之子、齐高帝萧道成之侄,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五任皇帝,494年12月5日―498年9月1日在位。
萧鸾少年丧父,由叔父萧道成抚养,萧道成对其视若己出。刘宋泰豫元年(472年),萧鸾担任安吉令,以严格而闻名。补武陵王左常侍,不拜。元徽二年(474年),为永世令。升明二年(478年),为邵陵王安南记室参军,未拜,后迁宁朔将军、淮南、宣城太守。不久进号辅国将军。齐高帝萧道成即位,迁侍中,封西昌侯。建元二年(480年),为持节、督郢州司州之义阳诸军事、冠军将军、郢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齐武帝萧赜即位,转度支尚书,领右军将军。永明元年(483年),迁侍中,领骁骑将军。转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二年(484年),出为征虏将军、吴兴太守。四年(486年),迁中领军,常侍并如故。五年(487年),为持节、监豫州郢州之西阳司州之汝南二郡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七年(489年),为尚书右仆射。八年(490年),加领卫尉。十年(492年),转左仆射。十一年(493年),领右卫将军。
萧赜临终时以萧鸾为侍中、尚书令,辅佐皇太孙萧昭业。寻加镇军将军,给班剑二十人。隆昌元年(494年),即本号为大将军。自从文惠太子萧长懋于永明十一年(493年)死后,萧鸾便有争夺帝位的野心。萧鸾于隆昌元年(494年)废杀萧昭业,改立其弟萧昭文 。不久又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帝。
萧鸾即位后,猜忌宗室,信用典签,监视诸王;并且在任期间屠杀宗室,萧道成与萧赜的子孙都被萧鸾诛灭。萧鸾任内长期深居简出,要求节俭,停止边地向中央的进献,并且停止不少工程。萧鸾晚年病重,相当崇信道教与厌胜之术,将所有的服装都改为红色;萧鸾还特地下诏向官府徵求银鱼以为药剂,外界才知道萧鸾患病。永泰元年(498年),萧鸾病死,年四十七岁,谥为明皇帝,庙号高宗,葬于兴平陵。
二、陵寝简介
兴安陵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建山乡金家村南的岗阜中,兴安陵始建于南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九月前后。
祔葬后妃:明敬刘皇后,讳惠端,彭城人,光禄大夫道弘孙也。太祖为高宗纳之。建元三年,除西昌侯夫人。永明七年,卒,葬江乘县张山。延兴元年,赠宣城王妃;高宗即位,追尊为敬皇后。赠父通直郎景猷金紫光禄大夫,母王氏平阳乡君。永泰元年,高宗崩,改葬,祔于兴安陵。(萧子显《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一皇后》)


史料中有关齐明帝葬兴安陵的记载:
五月,壬午,遣辅国将军刘山阳率军东讨。乙酉,斩敬则,传首。曲赦浙东、吴、晋陵七郡。以后军长史萧颖胄为南兖州刺史。丁酉,以北中郎将司马元和为兖州刺史。秋,七月,以辅国将军王珍国为青、冀二州刺史。癸卯,以太子中庶子梁王为雍州刺史,太尉陈显达为江州刺史。己酉,帝崩于正福殿,年四十七。遗诏曰:"徐令可重申八命。中书监本官悉如故,沈文季可左仆射,常侍护军如故,江祏可右仆射,江祀可侍中,刘暄可卫尉。军政大事委陈太尉。内外众事,无大小委徐孝嗣、遥光、坦之、江祏,其大事与沈文季、江祀、刘暄参怀。心膂之任可委刘悛、萧惠休、崔惠景。"葬兴安陵。(萧子显《南齐书·卷六·明帝本纪第六》)
龙菆既撤,备物已陈,殡宫无夜,夕燎终晨,号环辌幄,攀摽应路,容卫弗改,轩槛如故,望东川而不追,仰昊天而自诉,列圣同轨,谥法树声,爰诏掌牍,式播遗英,其辞曰:五曜在天,递作民主,赫矣帝高,蒸哉嗣武,多难固业,隐忧启圣,时惟我皇,功符受命,爰始濡足,坐运机深,鹏逝风举,龙动云阴,之郢南溯,即豫西临,体兹大德,怀此小心,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百揆,百揆肃肃,德浸堇荼,仁被比屋,何远何迩,无思不服,嗣君丧道,不式典谟,神器业业,事等瞻乌,民怀奥主,后来其苏,皇天眷命,授以箓图,临朝凝睟,昧旦丕显,斟酌前王,择其令典,不言斯应,不行斯践,路台靡营,离宫弗宴,眷言胶塾,弘启上庠,轨仪四代,祖述三王,德晖内动,英华外扬,礼行樽俎,义及幽荒,仰庶天德,降年永久,北极齐光,南山献寿,沧溟奄竭,嵩岱皆朽,沴非昊穹,惟余之咎,攀龙讵几,大隧方玄,厌世崇陛,即宫下泉,殡阶已遽,素幕高褰,端闱洞启,蜃紼徐前,背朱阙以南转,乘翠龙而东度,经原野之荒凉,属西成之云暮,伐金鼓以清道,扬悲笳而启路,极厚地而不追,终苍天而永慕,苍梧晦远,蜰徽不泯,纪事寂寞,龟书可循,哲王违世,克播遗尘,猗欤万古,晖光日新。(沈约《齐明帝哀策文》)
仰惟早弃万邦,圣列方远,式遵帝世,俾鬯鸿猷,咸以为无名以化,则言系莫宣其道,有来斯应,则影响庶图其功,所以永言配命,寄心宗极,光昭令德,允树风声,伏惟合信四时,齐光日月,创保大於登庸,通机神於受命,因时以惕,藉九万而轻举,天保既定,运四海而高临,及开物成务,重维国纽,风行草偃,化往如神,左贤右戚,内乐外礼,辑五材以教民,申三驱而在宥,用能盛德殷荐,美善斯毕,皇矣之业既孚,蒸哉之道咸备,景化方远,厌世在天,龟筮告期,远日无改,仰则前王,俯询百辟,累德称睿,允极鸿名。(谢朓《明皇帝谥策文》)
维永泰元年秋九月朔日,敬皇后梓宫启自先茔,将祔于某陵。其日,至尊亲奉奠某皇帝,乃使兼太尉某设祖于行宫,礼也。翠帘舒阜,玄堂启扉。俎彻三献,筵卷六衣。哀子嗣皇帝,怀蜃卫而延首,想鹥辂而抚心。身隔两赴,时无二展。旋诏左言,光敷圣善。其辞曰:帝唐远胄,御龙遥绪。在秦作刘,在汉开楚。肇惟淑圣,克柔克令。清汉表灵,曾沙膺庆。爰定厥祥,徽音允穆。光华沼沚,荣曜中谷。敬始纮綖,教先穜稑。睿问川流,神襟兰郁。先德韬光,君道方被。于佐求贤,在谒无诐。顾史引式,陈诗展义。十乱斯俟,四教罔忒。思媚诸姑,贻我嫔则。化自公宫,远被南国。轩曜怀光,素舒伫德。闵予不佑,慈训早违。方年冲藐,怀袖靡依。家臻宝业,身嗣昌晖。寿宫寂远,清庙虚归。呜呼哀哉!帝迁明命,民神胥悦。乾景外临,阴仪内缺。空悲故剑,徒嗟金穴。璋瓒奚献,袆褕罔设。呜呼哀哉! 冯相告祲,宸居长往。贻厥远图,末命是奖。
怀丰沛之绸缪兮,背神京之弘敞。陋苍梧之不从兮,遵鲋隅以同壤。呜呼哀哉!陈象设於园寝兮,映舆鍐於松楸。望承明而不入兮,度清洛而南游。继池綍於通轨兮,接龙帷於造舟。继池綍於通轨兮,接龙帷於造舟。回塘寂其已暮兮,东川澹而不流。呜呼哀哉!
籍閟宫之远烈兮,闻缵女之遐庆。始协德於苹蘩兮,终配祇而表命。慕方缠於赐衣兮,哀日隆於抚镜。思寒泉之罔极兮,讬彤管於遗咏。呜呼哀哉!(谢玄晖《明敬皇后哀策文》)
泰安陵、景安陵、兴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隧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 ,有亭,有营户守典之。四时,公卿行陵,乘舴艨,自方山由此入兰陵,升安车,轺传驿置,以至陵所。(顾野王《舆地志》)
永泰元年秋七月己酉,帝崩于正福殿,年四十七。遗诏:"徐孝嗣可重申八命,中书监、本官悉如故。沈文季可尚书左仆射,常侍、护军如故。江祏可右仆射,江祀可侍中,刘暄可卫尉卿。军政大事委陈太尉。内外众事无大小委徐孝嗣、遥光、坦之、江祏;其大事与沈文季、江祀、刘暄参怀。心腹之任,可委刘悛、萧惠休、崔慧景。"群臣上谥曰明皇帝,庙号高宗,葬兴安陵。(李延寿《南史·卷五·齐本纪下第五》)
明帝兴安陵,在丹阳县东北二十四里。(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
明帝永安陵,明帝鸾兴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四里。《舆地志》云:泰安陵、景安陵、兴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隧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 ,有亭,有营户守典之。四时,公卿行陵,乘舴艨,自方山由此入兰陵,升安车,轺传驿置,以至陵所。(卢宪修《嘉定镇江志·卷十一》)
明帝葬兴安陵。(马端临《文献统考·卷一百二十五·王礼考二十》)
兴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四里明帝及敬皇后所葬。(后讳惠端,高帝为明帝纳之,永明七年卒,葬江乘县张山,明帝即位,追尊曰敬皇后,明帝驾崩,乃改葬祔于兴安陵。舆地志》云:泰安陵、景安陵、兴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隧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 ,有亭,有营户守典之。四时,公卿行陵,乘舴艨,自方山由此入兰陵,升安车,轺传驿置,以至陵所。(脱因修、俞希鲁撰《至顺镇江志》)
明帝兴安陵:在丹阳县东北二十四里。(清乾隆《大清一统志·镇江府志·陵墓》)
兴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四里尚德村,明帝及敬皇后刘氏合葬。(清乾隆《乾隆丹阳县志·卷十九》)
高宗明皇帝惠鸾,字景栖,始安贞王道生之子也。.......(永泰元年)戊申七月已酉殡于正福殿,年四十七,葬兴安陵,在丹阳。明帝崩,宝卷即位,恶灵柩在太极殿,欲速葬。。徐孝嗣因争,得逾月。帝每当哭,辄云喉痛。大中大夫羊阐入临,头秃无发,号恸俯仰,帻遂脱地。帝辍哭大笑,谓左右曰:“秃鶖啼来乎。”后帝出游无度,左右朱光尚托鬼神以达意曰向见先帝大瞋,不许屡出。帝大怒拔刀向光尚等,既不见鬼,因缚菰为明帝形,北向斩之,悬诸苑门上。......明敬皇后讳惠端,彭城人,光禄大夫道弘孙也。太祖为高宗纳之。建元三年,除西昌侯夫人。永明七年,卒,葬江乘县张山。延兴元年,赠宣城王妃;高宗即位,追尊为敬皇后。赠父通直郎景猷金紫光禄大夫,母王氏平阳乡君。永泰元年,高宗崩,改葬,祔于兴安陵。诏谢元晖为哀策文。(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卷二十三》)
三、历代文史资料和地理志书对陵寝位置和陵寝的介绍
记录内容
资料来源
备注
五月,壬午,遣辅国将军刘山阳率军东讨。乙酉,斩敬则,传首。曲赦浙东、吴、晋陵七郡。以后军长史萧颖胄为南兖州刺史。丁酉,以北中郎将司马元和为兖州刺史。秋,七月,以辅国将军王珍国为青、冀二州刺史。癸卯,以太子中庶子梁王为雍州刺史,太尉陈显达为江州刺史。己酉,帝崩于正福殿,年四十七。遗诏曰:"徐令可重申八命。中书监本官悉如故,沈文季可左仆射,常侍护军如故,江祏可右仆射,江祀可侍中,刘暄可卫尉。军政大事委陈太尉。内外众事,无大小委徐孝嗣、遥光、坦之、江祏,其大事与沈文季、江祀、刘暄参怀。心膂之任可委刘悛、萧惠休、崔惠景。"葬兴安陵。
萧子显《南齐书·卷六·明帝本纪第六》
南朝
永泰元年秋七月己酉,帝崩于正福殿,年四十七。遗诏:"徐孝嗣可重申八命,中书监、本官悉如故。沈文季可尚书左仆射,常侍、护军如故。江祏可右仆射,江祀可侍中,刘暄可卫尉卿。军政大事委陈太尉。内外众事无大小委徐孝嗣、遥光、坦之、江祏;其大事与沈文季、江祀、刘暄参怀。心腹之任,可委刘悛、萧惠休、崔慧景。"群臣上谥曰明皇帝,庙号高宗,葬兴安陵。
李延寿《南史·卷五·齐本纪下第五》
唐
明帝兴安陵,在丹阳县东北二十四里。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
唐
明帝永安陵,明帝鸾兴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四里。《舆地志》云:泰安陵、景安陵、兴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隧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 ,有亭,有营户守典之。四时,公卿行陵,乘舴艨,自方山由此入兰陵,升安车,轺传驿置,以至陵所。
卢宪修《嘉定镇江志·卷十一》
南宋
兴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四里明帝及敬皇后所葬。(后讳惠端,高帝为明帝纳之,永明七年卒,葬江乘县张山,明帝即位,追尊曰敬皇后,明帝驾崩,乃改葬祔于兴安陵。舆地志》云:泰安陵、景安陵、兴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隧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 ,有亭,有营户守典之。四时,公卿行陵,乘舴艨,自方山由此入兰陵,升安车,轺传驿置,以至陵所。
脱因修、俞希鲁撰《至顺镇江志》
元
明帝兴安陵:在丹阳县东北二十四里。
《大清一统志 镇江府志 陵墓》
清
兴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四里尚德村,明帝及敬皇后刘氏合葬。
《乾隆丹阳县志·卷十九》
清
丹阳县东北二十四里尚德乡东城村
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
1935年版
今丹阳县东北二十四里三城巷
朱偰《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1935年版
丹阳县东北三城巷
姚迁、古兵《南朝陵墓石刻》
1981年版
丹阳县荆林公社三城巷北
林树中《南朝陵墓雕刻》
1984年版
丹阳县城东二十四肖德乡东城村
罗宗真《六朝考古》
1994年版
丹阳县建山公社金家村
曾布川宽《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
2004年版
四、近现代研究情况
1、资料中对陵寝和遗存的介绍
存石麒麟,在陵右,一角。陵东向,距离无可测量,陵已无存。—— 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
陵向东,已平。陵前存石兽二,南兽为麒麟,北兽肢体已残,今存后半,湮没土中。麒麟,公兽,四足全失。身长 3.02 米,残高 2.70 米,颈高 1.35米,体围 2.78 米。 —— 姚迁、古兵《南朝陵墓石刻》
存石麒麟二,一破损,其一头,身尚好。 —— 林树中《南朝陵墓雕刻》
石麒麟一。—— 罗宗真《六朝考古》
石麒麟二(一完整,一残)。—— 梁白泉《南京的六朝石刻》
由丹阳而东二十余里,至三城巷,稍北即为齐明帝兴安陵。陵仅余一石麒麟,前左足已毁,独角六翼,浮雕极精,尾上亦有花纹,为所仅见。头不左右转,端正向前,无景帝陵石麒麟之玲珑,惟雄武过之。——(朱偰《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图考》)
右麒麟保存较好, 左麒麟缺下颏、三条腿和尾, 整体风化严重。两石兽基本上沿袭仙塘湾石兽的形式, 头后引向上, 体躯较长, 重心升高, 变得较为瘦小。仙塘湾左右麒麟的体长是3 米和2 .9 米, 而金家村的则是2 .38 米和2 .1 3 米。其翅膀根部四瓣花纹所占比例增大、四肢细长、重心更加增高。——(曾布川宽《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
陵东向,已平。陵前存石兽1对,两兽之间有小河沟相隔。北兽仅残存部分前躯,南兽为麒麟,身长3.02米,残高2.7米,颈高1.35米,体围2.78米,四足全佚,独角已残,羽翼形状别致,由四小翼组成,琢工细腻华丽。但是第228页,北兽“湮没土中”。 前后两处略有矛盾。从现场来看,北兽也已经提升至地面(《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
1957年南兽麒麟扶正入座。1985年1月,北兽残躯向东北方向平行移动12.5米,加固入座。(1992年《丹阳县志》)
齐废帝萧宝卷陵在丹阳建山乡金家村,位于景帝修安陵的东南约二里(实际测量为二公里)的地方。建于大头山南麓,它背靠大头山,东面是秃头山,西面为西山,各相距均约80米。墓的封土现为一圆形土堆,面积和萧宝融恭安陵的封土基本相当。当地老百姓称其为“皇(王)坟墩”。墓的方向为南,墓前为广阔平地。墓前600米处有一个水塘,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在水塘前200米的地方有一对石兽,位置正对着墓室,石兽、水塘、墓室都在一条中轴线上。1968年8月,南京博物院对它进行了清理,当时,在西面的一只石兽深埋于地下,仅头部外露出地面;东面的一只石兽也倾倒在左边的小水塘里,为塘中积水所淹没。据群众说,原来是立在塘边岸上,左右对称,相距32米左右。清理后,1976年由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整修,将这两只石兽扶起,恢复到原来的地面上。两只石兽雕刻苍劲有力,威武雄壮,其中西兽作独角,张口伸舌,刻有双翼,为公兽,身长2.13米,高1.90米,东兽作双角,形体比西兽高大,昂首挺胸,亦张口伸舌,有尾下垂,同为公兽,身长2.38米,高2.25米。(潘伟斌《魏晋南北朝隋陵》)
3、测量数据:
正东方位麒麟胸宽0.75米;周长4.67米;口宽0.3米;口深0.4米;颈高1.06米;颈胸围1.48米;颈头围1.26米;腰围1.70米;腹距地高0.37米;臀高1.00米;臀宽0.80米;左翅后厚0.05米;右翅后厚0.04米;左胯前厚度0.12米;右胯前厚度0.15米;左脚内跨度0.68米;左腿内跨度0.90 米;右脚内跨度0.75米;右腿内跨度0.80米;左前腿围0.52米;右前腿围0.57米;右后腿围0.53米;底座长2.23米;底座宽0.90米;身长2.38米;身高2.23米;

正西方位麒麟已残,臀高1.21 米;臀宽0.82米;其余无法测。


五. 团队寻访经历
观阳:
这处墓葬之年代已是南齐晚期,且不论其墓主。石刻的雕工和艺术表现力,已略逊于修安陵,然风格仍处于一系。天禄麒麟的身体弯曲程度与景安,永安类似,并没有明显的S型之感。石刻的身材,亦比修安陵永安陵壮硕一些,头部的圆雕技法亦颇精湛,虽然整个石刻的体形,较前陵要小一些,但是写实的风格,则更有精妙之处。
麒麟和天禄的腿部,似比修安陵要细一些,不过腿部四爪清晰,是南齐时代石兽的典型特征。石刻身体皆有花纹雕饰,风格和修安陵类似。不过这两尊石兽,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南齐向南梁过度的特征,比如石兽的脖子,短了很多,二兽的颈部,跟景安,修安比,可以说是太短了。腿部的弯曲程度,也要比修安陵小很多,近乎一种直线斜立之自然状态,而没有修安陵石兽腿部那种弧形的弯曲感,更近似梁代石刻。
二石兽头部的角均残毁,不观其详,不过仅从头部残存的凹槽来看,金王陈失考陵的石兽头部的角,肉感和凸起感应逊于修安陵,而更有梁代神兽那种不重肉感,而重层次感,重浮雕镂空之技法的特色。由是观之,金王陈失考墓的年代,应为南齐晚期,或齐梁之交。由梁人修齐陵,自难成前代之规模,亦多本朝之风度也。
我的一些好石刻之友说,他们非常喜欢金王陈石刻之天禄,因为觉得很写实,亦很可爱。余以为此天禄与南齐其他遗存造像比,更有生活性,也更贴近实物之兽。真正的狮子,是没有修安,永安,景安那么长的脖子的,其腿部亦骨感斐然,或立或奔,无甚弯曲。此处石刻比诸先帝,缺少了一些想象力和表现力,而多了一些真实感,亦是一种个性。萧齐时代的艺术技法,重夸张重想像重清秀风骨而略失其本真之神,此处石刻以为修正者。
六. 该陵寝的争议和评述
朱希祖在其《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三城巷南朝陵墓部分纠正民国时张璜《梁代陵墓考》以三城巷梁文帝建陵石刻之南石刻遗存为齐武帝陵石刻之误,勘定三城巷最南端之南朝石刻遗存为南齐明帝萧鸾之兴安陵遗存。
陵在丹阳县东北二十四里尚德乡东城村,《南齐书·明帝本纪》“明帝崩,葬兴安陵。”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明帝兴安陵,在丹阳县东北二十四里。”《乾隆丹阳县志》“兴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四里尚德村,明帝及敬皇后刘氏合葬。”张璜《梁代陵墓考》:齐武帝萧赜墓在丹阳县东北二十五里荷花塘,又云梁武帝父萧顺之,追谥太祖文皇帝,墓在齐武帝东,相距三百米尺。案:此非齐武帝萧赜陵,乃明帝兴安陵,古地理书具有明文,张氏之误一也;梁文帝陵在兴安陵北,约三百米尺,其陵皆东向,此云梁文帝墓在齐武帝墓东,张氏之误二也。
案:朱希祖先生撰文之中,并无金家村南朝陵墓及其石刻之记载,恐其年代稍早,遗存尚未发现。后诸研究论著,皆以朱氏之说以为三城巷梁文帝建陵南之南朝石刻为齐明帝兴安陵石刻。
日本学者曾布川宽在其著作《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一文中认为:
仙塘湾墓和金家村墓又分别是哪位皇帝的陵墓呢? 这两座墓分别位于丹阳县城东北17 公里、16 公里处,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记载, 齐陵中位于丹阳东北方位的有“县东北二十六
里”的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和“县东北二十四里”的明帝萧鸾的兴安陵。萧道生为萧鸾的父亲, 前废帝萧昭业(郁林王)和后废帝萧昭文(海陵王)相继被废后, 高帝萧道成的侄儿萧鸾即位, 立即追尊自己的父亲始安贞王萧道生为景帝, 为其改建修安陵重葬, 而明帝萧鸾自己在永泰元年( 498 年)葬于兴安陵。
以往的学者, 包括朱希祖、朱偰、罗宗真、姚迁等都一致认为仙塘湾墓是修安陵, 荆林三城巷梁文帝建陵南边的石兽(三城巷1)为兴安陵。关于前者是对的, 但后者不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 还是从石兽的样式上来说都让人难以接受。在后面我还要详细谈到, 荆林三城巷位于丹阳的东角, 那儿是梁的帝陵区, 南北并列着四座梁代陵墓, 石兽也很明显是梁以后的样式。
至于金家村墓, 该墓的发掘报告指出其可能是明帝之后即位、随即又在永元三年( 501 年)被废的废帝萧宝卷( 东昏侯)。但从后来的郁林王和海陵王的例子来看, 对于被废的皇帝是“殡葬以王礼”(《南齐书》卷四《郁林王纪》) , 其石兽形式应该是无角有鬣的狮子形, 而不是有角的麒麟石兽, 所以, 东昏侯一说也难以成立。
另据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此二陵都在墓室中发现“ 羽人戏虎图”砖画, 日本学者町田章曾指出的那样,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两幅图完全相同, 是使用同范制作的。所以推测这两座陵墓建造时间接近, 而且其营造者应是同一王朝中关系较近者。修安陵与兴安陵的建造最多相距四年时间, 如前所述, 修安陵的营造者是明帝萧鸾、兴安陵的营造者是明帝萧鸾自己和其子东昏侯萧宝卷。金家村石兽的规模虽然小,但其形式是沿袭仙塘湾的, 这都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二陵相距两公里, 但父亲的修安陵在右、儿子的兴安陵在左, 这都与尚右的原则不矛盾。如果这种推测正确的话, 除石兽以外, 墓室的大墓室的大小(修安陵长9 .4 米、宽4 .9 米, 兴安陵长8 .94 米、宽5 .3 米)也表明兴安陵的规模小于修安陵, 这反映出明帝晚期由于大司马王敬则的叛乱和恶童天子东昏侯的混乱统治, 使得陵墓的营造无法专心进行。同样的原因使得金家村墓(兴安陵) 的墓室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图”出现图样混乱、榜题人名张冠李戴等帝陵中本不该发生的错误。
团队考订:
1. 齐东昏侯萧宝卷既不应葬于经山南麓“诸帝兆域”,亦不应使用麒麟石仪。
2. 根据仙塘湾南齐帝陵的考证,可以认为金家村帝陵为齐景帝萧道生之子,齐明帝萧鸾之兴安陵。
3. 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朱偰《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姚迁、古兵《南朝陵墓石刻》;罗宗真《六朝考古》;梁白泉《南京的六朝石刻》;曾布川宽《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潘伟斌《魏晋南北朝隋陵》多以为丹阳三城巷(1)帝陵石刻为齐明帝萧鸾兴安陵遗存,不确。三城巷为南梁帝陵区,自南至北分布有南梁文帝、武帝、简文帝三座帝陵,作为南齐皇帝的齐明帝入葬南梁陵区可能性甚微,此其一;梁武帝兄长萧懿、弟萧融为齐明帝之子东昏侯所杀,梁武帝起兵诛东昏,后戕灭明帝诸子,绝不忍仇人齐明帝之陵位于自己父亲墓侧,此其二。三城巷(1)现存麒麟艺术风格明显为南朝石兽风格第三期中中后期麒麟造像风格,与齐明帝兴安陵所处的第二期中断相较甚远,此三也。
4. 町田章《南齐帝陵考》提及,金家村、吴家村、仙塘湾三座具有砖画的南齐帝陵皆为帝后合葬陵,未在此墓发掘报告中予以证实,仅做旁证。齐明帝兴安陵,皇后刘惠端祔之,符合合葬。
5. 该墓中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中出现小规模的人物题名错误现象,亦说明金家村墓建造时期的政治环境逊于与其制度、艺术风格相似的仙塘湾墓,亦符合南齐明帝后期戕害高、武诸子引发政权内部混乱的时代特点。
因此,金家村南齐帝陵应为齐明帝萧鸾兴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