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善柴烧-炼魂为器,我是桀骜不驯的王
她站在那里便与众不同
和如今所有的“妖艳”都不一样
就像一个文雅有礼、泡在书香里长大的闺秀女子
无论身边众多“连连看”地狱级难度的“网红脸”们
如何花枝招展,如何像海草一样不停摇摆
你的目光,都无法离开她身侧三厘米以外!
她,是自己领域里的王,无需征得任何人的许可。
你可以称呼她为,柴烧。

柴烧,它从哪里来?
从字面上看,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在工业社会的浪潮席卷而至之前,这一直是人们烧制陶器的主要方式。
柴烧器为造化之作,烧成效果由土、火、柴、窑共同作用而成,其技出于古法,器与火焰相融,其痕得于偶然,每一器皆为孤品。烧制难度极大,一窑中可烧成的器物不过半成左右,窑宝更是数窑不可得一。

1 · 土
柴烧作品里材质以陶土居多,陶土的耐热好,通过柴烧能让陶土产生一种温润、沉稳、内敛之美。
由于含铁,与火接触的过程中气氛的微妙变化,会使器物表面呈现多样色彩,用瓷土进行柴烧,颜色通常是均匀的灰褐色或棕色。如弥善产品总设计师,他在制作柴烧器七八年的时间中,测试了数百种陶泥调配与木灰配比方式,研究其对烧成质感与色泽纹理的影响。

2 · 柴
柴烧选用的木材一般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烧一窑器具,约需柴两三千斤,用量极大,所烧之柴以松木为主,松木资源短缺,故而国家严格控制柴窑数量,建窑不易,烧成更难。

3 · 窑
柴窑寿命期限较短,建一口窑仅能烧80余次,过后即须重建。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4 · 灰
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著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与陶坯上的铁接触融合形成“自然落灰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
//////////
柴烧,究竟哪里美?
她是不被认可的美
她是偶然拾得的美
它是不完美的完美
她美!她不美!她美吗?
1 · 她不美
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传统烧造里,窑工会用匣钵承装陶瓷,避免它和火焰以及窑灰的接触。
可以想见,如今的柴烧器在曾经的华夏沃土上不过是一件不被欣赏的次品。

2· 她 美
而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却正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追求自然朴实的视觉效果以及温厚的触感,这是人们厌倦了过度工业化,追求返璞归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
器皿之美源于自然,而非造作。工艺源于大自然给予的材料,材料的变化依托于自然的现象。柴烧之物正是如此,均由天赐,不矫揉不造作,落灰的拙,火烧的亮都是自然。

一器一濡沫,一夕一朝荣。窑灶安然沉睡,我们只需倾听窑味恬淡的呼吸。粗陶勾舞层层火痕,在手的抚慰中滋养,温润彰显朴拙,绚烂不失优雅。恰如一篇交响诗,铭写火与土的乐章,仿若聆听,一卷书不完的终曲。
柴烧究竟美不美,正如诗中所说:“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她的美不会言语,全在于你。

文:本文由弥善说(mishansay)原创
图:版权归弥善所有,禁止商业转载
更多柴烧精品 请关注我们公众号 弥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