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治疗是如何让人发生改变的?
我们的生命,从摇篮到坟墓,都围绕着各种亲密关系展开。这些关系不断的塑造和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结构的发展。
—— John Bowlby

关系中的情感联结
M.Sagman说,人总是由各种关系所定义的。我们介绍一个人时会说,他/她是什么职业/职位,是某某的孩子/爱人/同事......我们总是生活在各种关系中,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这些关系把我们与外在世界联结起来,就像是大楼的钢筋骨架,稳定地支撑起我们内在世界的心理大厦。
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5岁的小宇在学校摔跤磕破了膝盖,一整天他都表现得很勇敢,直到放学妈妈来接他的时候,才哭起来......
小宇并没有刻意等妈妈,但妈妈的出现激活了小宇内心真实的感受,使他伤心落泪。我们说,妈妈给小宇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依恋环境。
这是一个自然、正常的发展,那么异常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如果在小宇心中,妈妈是不允许自己哭的,从妈妈的眼神中他读到,“妈妈讨厌我哭,哭是令人羞耻的”。那么,见到妈妈时,他很可能会表现出好像没发生任何事,但伤心这种情绪就会被体验成为“被讨厌”或者懦弱的代名词,仿佛如同禁忌/敌人一般,被远远地阻隔于意识之外(压抑至潜意识);又或者他还是会哭,但这时就不仅是因为伤口的疼痛,还可能是因为感受到“妈妈不喜欢我,我是个令人讨厌的孩子”、“脆弱是不被允许和接纳的”......
上述的例子里,伤心哭泣是一种情感反应。只有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内心真实的情感反应才会被激活。反之,心理的各种情感体验(比如羞耻)以及各种心理防御性的活动(比如压抑)将不仅是构成低自尊的重要元素,也会使情感凝固,就想被冻住一样,感受不到,流动不了。
可以说,我们内在心理大厦的钢筋骨架,其韧性程度大小的重要决定因素是关系中的情感联结。有了联结,情感就流动的能量一样,被赋予更多的美妙与强大。情感的流动性决定了心理大厦结构骨架的坚韧性:情感流动性程度高,抗压性就高,好比坚固结构的大厦地震中也能够屹立不倒;而如果缺乏有效情感联结,情感流动性低,未被激活的情感就像是能量被一个凝固或冰封住的外壳所包裹住,抗压性低,易脆而不可控。
心理动力治疗是如何帮助到来访者的呢?

在弗洛伊德看来,关系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个体的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精神分析也围绕着“关系”这一主题发展。
可以说,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因此心理问题都应回到关系中去解决。理解我们为什么成为自己,为什么有今天的问题或困扰,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回到关系中去解决心理问题。
当然,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但可以做的是重塑一个情感联结的关系空间。正如依恋理论之父John Bowlby所说的,“治疗师的角色和母亲的角色相似,母亲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地,让孩子能够探索世界”。
心理动力治疗中,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关系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基地,一个对内心世界保持好奇关注的空间。在这个治疗性的空间里,来访者能够触及那些未曾表达、或者无法表达的感受、想法以及冲动,在过去关系中被冻住的情感再次被激活、融化、被联结(Link)。
在这个治疗性的空间里,在治疗师的引导、陪伴和支持下,来访者能够逐渐与自己的过去联结,理解自己的现在如何被过去影响着,有机会重建对自己、对关系的理解;再通过这些新的理解和感受,建立不同于过去关系的新的联结,学习到新的情感调节方式、思考以及更适应良好的关系模式。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改变就发生了。
参考文献
1.The Search for the Secure Base. Jeremy Holmes. Routledge.2001.pp5-15.
2.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Michael St. Clair. pp31.
3.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David J. Wallin. pp133.
本文转载心联PsyLink心理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心联PsyLink心理工作室,作者 张洁 王晓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