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中小台门三案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绍兴》一书于1987年10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笔者一直引为心头挚爱,常放于床头,每临睡前瞥几眼。尤其是书中“民居一瞥”一章五案,在文字和精美照片的基础上还提供了平面图,虽然这些平面画得并不深入,但已足够让笔者产生浓厚的兴趣。本文就是在本书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对绍兴民居建筑的赏评。
绍兴民居以台门建筑最为著名,原初是对有身份的人家的一种尊称,后逐渐演化为对有一定规模的民居的称呼。书中讲到的中小台门共有三处,且布局完全不同。
第一案 临河台门
绍兴水乡泽国,民居多枕河。前面街后临河成了许多绍兴台门的外部条件。这种选址条件兼顾了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便利。如何在街河之间制造乾坤是这类台门所面临的问题。

本案是一个朝东的长方形台门。它的布局形制非常典型,即由倒座和主屋,一侧的厢房和走廊环围一个正方形天井而成。台门三开间,入口内退留给了街道一个缓冲的凹入空间。主楼一层每个开间都前后划分房间。厨房设于临水一侧,以利于洗菜淘米。楼梯有两部,一部设在厅堂背后,一部设于厅堂前厢房的北侧(平面图中未表达,而照片中有),大概应对从河流和街道两个方向上二楼的家人。整个布局非常模式化,呈现出可复制的城市住宅单元的特点。有变化之处一在面向方形天井的走廊和厢房并非完全对称布置,而都只设置于单侧,呈现出廊与厢房对峙的状态。在此台门中廊躲避风雨的功能性更胜于礼制上的对称,再加上总开间有限,如若做成双廊过双厢房则势必使天井缩窄成纵长形。在绍兴,横长形或接近正方形的天井更适应本地的气候和居民的使用。
最有意思的是临河一侧设廊,在明间位置向河中挑出美人靠,其后墙体内退,留给美人靠前一个放大的空间,“形成一个临水的敞厅”。夏日临水纳凉抑或冬日沐浴阳光都是佳处。整个住宅在此处松弛开来。廊的一端是下河的踏道,即得生活用水之便,又可为水上出行提供埠头。
从街到河,从陆到水,这一案例提供了非常标准的中型台门长方形平面范例。
第二案 竹丝台门
实际上第二案的竹丝台门也是一个临河台门,只不过因大门采用竹丝门而得名“竹丝台门”。这个临河的竹丝台门与第一案虽然在场地条件上有相同前临街后临河的特征,但两者的布局完全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此案地块类型是正方形的缘故。

如果说第一案是常规的模式化的平面的话,那么这第二案则非常灵活。它只有一进,主楼北依河,东侧设厨房等辅助空间,西南角留出一个宽敞的正方形石板铺天井。主入口不像第一案从天井中间进入,而是从天井的东南角进入。大门不朝南(街道),而是朝向东面,并在门前留出一个缓冲空间。“竹丝大门向内凹进,门前可以停放车、轿。”
亦晴亦雨的入口双道门设计是本案的另一亮点。“晴天同时打开,雨天关闭第二道门,从第一道门出入,以少走湿路”。在如此狭小的地块中,通过双道门的设计,人进入住宅的动线具有了两种可选择性。对于一个每日生活的家来说,这种可选择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感。实际上,这个住宅在楼屋前暗藏了一个环形流线,但在平面上它却完全消解在其它的功能之中。回顾整个进入的动线,人需要发生两到三次转折,在这不断转折中有空间的趣味,有室内室外的不断变幻,也有对景。

天井的设计各有法式,归根结底还在于主人的闲情雅致。此案中的天井摒弃了一般常设置的正中路径的干扰,而散发出静谧的花园般的气质。一株百年黄杨压住西南角,同时作为主入口进来的对景,给人庭院森森,浓荫密布之感。靠西侧粉墙下设石砌水池,游鱼几尾,顿觉悠然。在池对面靠廊一侧墙下设石凳以赏池。天井与廊间隔墙设花窗,相互因借,对天井中的人而言,令人感到空间之外仍有空间,而对廊中行走的人来说,天井中的花木池台是另一番向往。本书中作者对这一天井极力赞许“青苔满壁,一片葱绿,环境清幽” 。 主屋三开间,明间厅堂板壁后部藏有楼梯,楼梯靠水而设,主人可在行走楼梯的过程中立体的体验河流景致。与梯相结处设沿河廊及水埠,可惜层次较单一,不如第一案精彩丰富。
第三案 集镇民居

第三案是一幢安昌集镇民居,虽不临河,但却在临近河道的一条小巷内。这座民居的平面在笔者看来可谓精彩。虽然此案与第一案有着相似形状和规模的地块外轮廓,但与街巷的关系却与第一案不同,它是长边朝向街巷。不同的场地条件使它没有可能如第一案一般呈递进式布局。整个平面粗看如第一案一般以方形天井为中心,南北分成两组体量。但细看,又完全不同。本案最大的特色是入口设置于中部的天井中,改变了惯常的绍兴台门民居的动线组织模式。进入大门,动线一分为二,北连厨房,书房和卧室等平房组团,南连厅堂,卧室等楼房组团。“步入宅院首先看到的是天井,假山,水池和花木,给人豁然开朗之感。”天井背后花木幽森,池水空灵。与第二案中花木压角,石池点缀的天井相比,显然更多了层次。院大则隔,硬质铺地,和软质的水池假山花木两者间清晰的界分即调节了天井的尺度,又解决了外轮廓的不规则。

北侧组团又以次一级的天井为次中心,东西又分成书房卧室组团和厨房卧室组团,其中书房与厨房又隔天井相对而布。除书房外的其它个房间临天井侧在平面上示意的皆是灵活的半隔断(很可能是隔断做到齐腰,上面做成玻璃的绍兴做法)。除此之外在最北端,两个卧室的北侧,另设有储藏和另一小天井。在笔者看来传统建筑中,室内和实在总是成组成对出现的,这最北侧的天井很可能是为北侧的大主卧服务的(需现场观察才能有最终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三个天井,私密性一步步层递,至最北侧天井,是独属于主人的幽静世界。
南侧组团是比较常规的明间设厅堂暗间设卧室的三开间做法。厅堂背后设上二层的楼梯。厅堂门楣上悬挂“可小憩”三字,两侧门柱上悬挂一副对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最珍贵之处在于这个厅堂至今仍保留了清末时期的陈设。倪守箴先生在《古镇安昌-古民居专刊》中对陈设有详细的描写:

“堂内后壁前长条案上中“福禄寿”三星,左右“帽筒””,摆设庄重气派,上挂银杏木横匾雕刻“青春勤”。”
“中挂由清乾隆年间沈铨之作的“受天百禄”的堂画......两边挂光绪四年左宗棠书银杏木雕刻金底黑字“读书处世,忠孝持家”,“存忠孝心,行仁义事”楹联二副”
除了厅堂屏壁的做法外,家具的摆设也令人眼前一亮。迎门以圆桌为中心,圆桌北侧设八仙桌,再北置长条案,两侧配以一几二椅。如此陈设尽显读书人家之雅气。随着时代的发展,纵然绍兴台门建筑保存完整的也有很多,但大部分因为主人情趣的转变而不富再有古代的气质,特别是室内的陈设一变再变。此案中的陈设是室内设计的精品,它让今人管窥清末时期绍兴书香门第之家高雅到怎样的程度。
楼房建筑群在面向主天井之时,临虚开敞,但北侧平房建筑群在面主天井之时却设封闭的高墙。空间之隔与空间之联同样关键。北侧的隔在于界分公私,在于北侧建筑群的气氛。而对主天井来说又未尝不是透气处。因为其它三面尽廊尽厅尽池尽花木,在此处作留白处理,未免不是要衬托其它三处。唯独书房向南敞开,下槛做到齐腰,上设玻璃窗。临池面花木,创造出一个十分别致的书房空间。抬窗而望,碧水盈盈,花木森森。在笔者看来,孤独的青藤书屋似乎找到了可相互参看的相似案例。
三个案例可谓各有侧重各有精彩。特别是第三案,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空间层次多样又新意迭出,令笔者向往。那么通过这三案推测,那在绍兴大地上曾经出现过的台门建筑会有多么精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