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洋之间:巴拿马运河的建造(前言)
下面是大卫·麦卡洛《两洋之间:巴拿马运河的建造》前言部分,该书是巴拿马运河史的代表著作,曾获普利策奖。我本想翻译全书,但得知国内有出版社正在组织出版,因此仅翻译序言部分,方便大家对该书有个大致了解。
两洋之间:巴拿马运河的建造(1870-1914)
大卫·麦卡洛(David McCullough)
前言
巴拿马运河(Panama Canal)的建造,绝不仅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壮举。它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一场像战争一样的人类大戏。除战争以外,运河的建造是人类对地球进行的最大规模,代价最为高昂的改造。在四十年间,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它影响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各个国家成千上万人的生活。伟大的声誉被创造,又被毁灭。对于许许多多的男人和女人,这是穷尽他们一生的冒险。
因为这条运河的建造,法国的根基遭到动摇。哥伦比亚失去了他最有价值的领土——巴拿马地峡(Isthmus of Panama)。差点成为世界十字路口的尼加拉瓜,只能等待今后的时机。巴拿马共和国(Republic of Panama)诞生了。美国,开始扮演他在全球事务上的角色。
在资本主义经济史、医疗史领域,运河的建造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工程学、政府规划、劳工关系中的诸多进步。它是对色当战役[①]的回应,也是海权思想的折射。它既是维多利亚时代建立“伟大事业”的有力尝试,也昭示出一个美国权力主导下的新世纪的降临。然而直到1914年夏天才有第一艘船从运河通过,完成了首次横穿美洲大陆的航行,这一梦想早在哥伦布远洋时便已萌发。
本书试图全景展现巴拿马运河的建造。我尝试发掘运河建造的深层原因,衡量国民的自豪感、国家野心和进步思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那些已被尘埃遮盖的年月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力量驱使人们投入这项事业?
我感兴趣的主要是运河建造者本身。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将建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人,以及这项工程所需要的技术和力量。除此之外,我更希望将这些人看作是活生生的,会犯错误的,但也常常充满勇气的男人和女人。他们面临的挑战往往超乎想象,他们所承受的外力往往超出他们的控制。我试图展现他们在当时的情境中所面对的问题,去了解他们在某一时刻知道什么,又不知道什么。我时刻谨记,他们像每个时代的凡人一样,无法预知未来。这本书讲述的是他们的故事。
一如往常,巧合,或者读者更喜欢说是“命运”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费迪南·德·雷赛布(Ferdinand de Lesseps)启动巴拿马运河建造工作伊始,流行的误解,某种程度上的自欺欺人就在运河沿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个人所迸发的巨大力量,德·雷赛布、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事迹即是明证。但参与这一重大事件的诸多个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历史,他们的事迹同样令我印象深刻。
本书要讲述的故事许多都是崭新的。这些故事多来自于采访,未出版的文献和此前一直被忽视的档案。几位领袖人物的特征也不同于此前相关著作的刻画,本书的主要部分也并不涉及巴拿马的丛林。
我预料到,故事中关于法国的部分会让许多读者惊讶。对许多读者来说,巴拿马的革命和一系列令人惊奇的连锁反应,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小说创作。但我要声明,本书中的内容完全没有虚构。在书后的注释,可以找到文献的来源。
我感到我还得就当前的运河争端[②]解释几句。
在巴拿马运河重新成为报纸头条之前[③],我就开始了本书的写作。我的写作目的与刚开始这项工作时一样:讲述一个发生在1870年到1914年之间的宏大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属于那个时代,也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是当时的世界建造了这条运河。
读者将会发现,当前争端的根源也寓于本书讲述的故事之中。
大卫·麦卡洛
于马萨诸塞州,西蒂斯伯里
1976年10月
[①] 色当战役:发生于1870年9月,是普法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过程中普鲁士俘虏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
[②] 指巴拿马共和国与美国之间关于巴拿马运河管理权的争端。
[③] 也就是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之间就巴拿马运河管理权发生争端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