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语和口语
你有没有发现,英语的书面语和口语相差较小?法语也是这样。我在翻译广告语遇到这样的问题,英语一句非常平实的话,既雅正,也流畅,翻译成中文时,偏偏变得拗口,失去了原文的通顺。
前几天,我在翻译某品牌的一句文案时,发现了这个问题。该品牌的英文文案非常平实、优雅,翻译为中文时,不得不翻译得非常书面、雅正。常译作四字词语。仿佛只有生僻、拗口,才能展现奢侈品高贵、拒人千里之外的气质。
中文的书面语和口语相差太大了。新文化运动,就是为打破二者界限而生。在此之前,中文的书面语是文言文。它的存在,保证中国有一千种口音,仍然是个统一的国家,可以顺畅的交流。新文化运动打破读书人的垄断,降低写作和交流的成本,帮助更多人掌握读、写文字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以来,数代作家不舍昼夜,弥补中文书面语和口语的界限。然而,这种界限至今存在。
总体上说,书面语向口语靠拢,口语向漫无规则地向下流。二者之间的界限,既清晰,也模糊。遇到翻译广告语这样精微的情景,二者的鸿沟才显露出来。
许多广告语常常被人诟病为「不说人话」,原因即在于此。中国人的口语不够讲究,说出口的话,要经过斧砍刀削的雕琢,才能落笔成文。
大量广告文案充斥着我们的商业时代。这些转瞬即逝的文案,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消逝。它们既是我们时代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时代的语言问题。
其实,书面语向口语的顺畅靠拢,口语也应该向书面语的雅正靠拢,才是正确的方式。
广告语不说人话也好,低俗下流也好,终归是因为我们沉溺于语言的狂欢,而忘记文字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