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遣词造句及思辨能力的一些杂感
近来渐渐有了一些年轻时候察觉不到的微妙感受。
一是意识对文字的准确运用是一门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锻造的能力。小时候总好奇杂志编辑是如何挑选出优秀的文章的呢,明明一眼看上去好像没有多大的不同。但是随着年纪渐渐增长,读的文章慢慢多了一些后,终于发现这世间虽然每天有着无数的文章被制造出来,但是能够选择出最准确的词汇和句式描绘叙述清楚某件事情、某种情感、某个事理的作品实在寥寥。写文章就像是画素描,挑选不出那个最恰当的词汇和句式,就像打形打不准,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准,令人抓心挠肝,难受不已。面对这样的作品,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像挠痒痒挠不对地方,心里堵着,没有一泻千里的通畅感。因此所谓的经典,其作者一定拥有对文字词义的敏感,他能挑选出一批最正确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将某种朦胧混杂的情感、道理、事理清晰地勾勒出来,将人类内心某一团混沌梳理得清清爽爽,读者看后也仿佛擦去了内心某面镜子上的雾气,顿时通畅、自在了起来。这样的能力,需要天分,也需要练习。
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读研期间听日本老师说英语,明明每个词语是英文,但是我却无法理解。我忽然意识到,人每天都在用着语言,但是大部分的沟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拥有能够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将人类万千的思绪由某种脑海中的游思化为准确的文字的能力的人其实并不多。很多人终其一生只会用到描述最浅层的情感的语言,比如吃了好吃的东西,心情开心,东西是咸的甜的辣的,爽口还是有嚼劲。这些人类最基本的体感我相信很多动物也能体会到。而现代的社交媒体上的文字发表方式让大部分人类放弃了对用文字描绘更深层次情绪与思想的能力的探索,从而永远地停留在了描述动物基本体感的阶段。其实用描述这种体感的能力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就已经能实现了,成年人只不过是将它们转换成文字而已,本质上和小孩子吃到好吃的就笑、不开心了就哭没有区别。
成年人的世界里除了开心不开心、好吃不好吃之外,有太多根本无法用一句话说清楚的感受,而当成年人放弃了继续锤炼文字表述的能力后,他们就用“心情抑郁”来概括了所有的郁结在心中、好似有些沉重复杂却又说不清的情绪,定义不明也就找不到准确的解决方式。这些情绪所需要的解决方法并不是“吃好吃的”(可以暂时缓解但不能解决),但是因为这些成年人一是失去了对这些负面情绪的准确解析能力,二是因为懒惰且贪图享乐,所以会选择暴食或者放纵来试图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思考能力严重退化到婴儿阶段,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开心,从在放纵与焦虑的恶性循环中抑郁而终。
因此,保持思辨能力是一个人终其一生不能停止的事情。可惜的是在娱乐至死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只会用满足人类基本体感满足的吃、喝、放纵来对抗需要解析的内心复杂情绪,就像试图用奶酪收买一只猛虎一样愚昧又想当然。
2018.6.9.于研究室
ps: 许久没有用中文好好写一篇思辨的文章了,写完本文实在是酣畅淋漓,内心的满足感难以言表。。写作过程中没有看一眼时间,完全沉浸其中,这种感受我有多久没感受过了?以后也要保持思辨的习惯,不断锤炼心性,不断修行。
不想多做修改,只想将此文留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