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档or大牌档?香港街头饮食文化的起源
夏季的夜晚,总是喜欢和三五好友相约大排档,喝着啤酒、吃着小菜,室内太过狭小,喜欢坐在门口,吹着晚风,看着车水马龙和过往行人,与好友谈天说地。大排档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且成为一种文化,追溯源头,从何说起呢?

大排档最初为“大牌档”,起源于二战后的香港,最初政府将小贩分为固定小贩牌照和流动小贩牌照两种,前者称为大牌,后者称为小牌。1950年代,政府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允许在公众地方经营小型熟食档,并将大牌和熟食固定摊位合二为一,发出的牌照是一张大纸,需要裱装起来,挂在显眼位置,因而称为大牌档。

当时大牌档的搭建样式也是由政府统一指定的,深绿色的铁皮,旁边有用铁架搭成的炉灶,档前有一长椅,档边摆放着两张桌子,最多只能容纳12人。可随着需求的增加,店主都会摆多张桌椅,远远望去,一排人在吃饭,渐渐流传开来,也就成了大排档。

要说在大牌档里吃什么?山珍海味肯定不要想了,平民小吃却是应有尽有。从白粥油条、鱼蛋粉面、炒粉面饭、还有一些小吃,奶茶、鸳鸯、西多士、猪扒包等,现在看来全是香港地道的特色小吃。是不是听上去很像现在香港的茶餐厅?其实有许多著名的茶餐厅或是酒楼前身都是大牌档,如兰芳园吗、镛记酒家等。同时,大牌档还有一个乐趣,就是菜品的准备过程都展现在客人面前,斩鸡、切菜、挤鱼蛋、泡奶茶等,独自吃饭时,看着食物一步步制作出来并端至面前,十分有趣。

除了饮食场所外,大牌档也是人们社交场所。最初的大牌档都是位于社区中,为一些单身人士或是家人不在身边、独自来港打工的人服务的,因此,大牌档也成为了街坊四邻最爱的场所,有时就点一杯奶茶,和老板聊聊天,见到熟客也打声招呼,成为朋友。若是菜单上的菜不合胃口,也可以让老板做出其他口味的菜肴,轻松愉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少人会去大牌档吃饭,政府也因一些大牌档卫生环境欠佳,停止发放牌照;而且,这个牌照子女不可以继承,持牌人去世后政府将收回牌照。一时之间,香港传统的大牌档,要么转换成餐厅酒家、要么关闭,只是很少的大牌档仍坚持在做。

现如今,不少港人都认为大牌档代表的是香港的街头饮食文化,政府也开始支持大牌档的运营,协助破旧的环境翻新。除了茶餐厅,来了香港,一定要去一次大牌档,感受香港城市生活中的烟火气。
- 与生活的精彩不期而遇 -

几何映像 ∣一个讲述海内外精彩故事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