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和四川人应该为麻辣烫约一架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漫山遍野的麻辣烫啊~
说起哈尔滨街头小吃的四大天王,那指定是正宗韩国烤冷面,正宗台湾大香肠,正宗杭州小笼包,正宗四川麻辣烫。

任何一个东北城市居民想吃麻辣烫,绝对都逃不过的两个人名:杨国福、张亮。
此时此刻,你想起了被一口大渣子味东北麻辣烫支配的恐惧吗?

除开这两种,中国东部除了长三角,能在街上见到的其他麻辣烫连锁品牌,也几乎全部冠以东北人的名字,而且与杨国福、张亮一样,它们的加盟店主也多是南下的东北人。
虽然叫四川麻辣烫,但正如韩国没有烤冷面,杭州也没有小笼包一样,四川人同样不理解正宗四川麻辣烫的存在。
麻辣烫???啷个似撒东西?有串串好吃噻?


四川的麻辣烫
四川有一位很有名的评书老人,李伯清曾经说过:“看到很多外地网友发微博问我,四川哪家麻辣烫最好吃。我在这里统一回复,四川从来没有麻辣烫这种东西卖,四川人也不晓得究竟啥子叫麻辣烫。我们只晓得火锅、串串、冷锅串串、钵钵鸡,以及冒菜。”
四川真的没有麻辣烫迈?
不,有过的。
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最初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这种简便易行而又独特的吃法。

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吃麻辣烫出现在了四川各城市的街头;90年代中期兴盛;90年代末因为各种自助式小火锅的冲击,又加上城管整顿市容,四川麻辣烫慢慢就销声匿迹了。
现在我们真正能看到的类似麻辣烫的食物,其实是四川的冒菜。

老板会问:“重辣、微辣、还是不辣?”,根据口味要求盛到碗里,再舀一勺汤汁,一碗热乎乎的冒菜就出锅了。
躲在大排档的挡风布后面,咀嚼着麻辣爽口又带着骨汤香味的冒菜,就像是在味蕾上绽放一朵烟花,兴奋刺激到连流汗都顾不上擦。
幺妹,啷个咋那么好吃噻!


东北人对麻辣烫的改造
20世纪末21世纪初,大量下岗的东北人,和其他没钱可赚的东北人,都在急切寻找解决温饱的机会。
他们没有什么技能,工人阶级的骄傲又让他们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而做一点餐饮好像就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呢。
所以在四川人淘汰了麻辣烫之后,一个机智的东北人,马玉涛把麻辣烫这种东西带回了东北。
在四川,麻辣烫一般是长这样的:

什么,你要清汤?对不起,这个真没有。
身为高纬度地区的东北人意识到,这玩意儿不行,得改造一下。
等冒菜被东北人改造成麻辣烫之后,就变成了这样的:

红油不见了,藕片青笋也不见了,蔬菜也变少了。并且多出来很多面,玉米面,粉丝,方便面,白面条,还有吉林人民喜闻乐见的黄面条。
最最让人崩溃的是,东北人重新定义了麻辣烫的麻,麻等于麻酱。这让麻辣烫发源地的人们感到无比的忧伤。
如果说这样改造四川人民还能勉强接受的话,那辽宁抚顺人民算是正正经经的搞了个起义。
抚顺人民把麻辣烫更加彻底地改造,变成了麻辣拌。麻辣拌呢。通俗点说就是拌着吃的麻辣烫,符合东北人夏天吃大冷面和过水凉面条的冷食传统。

对,朋友们,你没有看错,这玩意看起来十分麻辣透彻,但竟然是酸甜口!
在炎热的夏天,吃一碗又热又辣的麻辣烫,一瓶宏宝莱下肚,简直不能再爽,朋友们,此时此刻再咣咣整一瓶天湖,没毛病了!

东北人的麻辣烫情结
为什么四川的麻辣烫,居然被东北人跑来插一jio!别个还整成了连锁店,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在四川,麻辣烫的竞争对手太多了。各种串串,冒菜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把这货赶出了低配版火锅市场。

在四川市场淘汰了麻辣烫以后,东北人民发现了这样小吃。
麻辣烫有肉有菜有主食,可以完美地完成一顿饭的荤素搭配。而且,麻辣烫大量使用肉丸、鱼丸等冷冻半成品,加工简单方便,也不需要什么技术,成本极低。
一样风靡小吃的诞生需要历史,也需要工商市井文化,而这二者东北都很缺乏。唯独不缺的,就是失业者。

从1998年到2005年,东北三省下岗了745.7万人,其中光黑龙江就下岗了335.7万人。
巧的是,张亮和杨国福都来自黑龙江。这些人与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不想种地的农村人挤在一起,寻求谋生的手段。
东北人民意识到,这货很可能是我们征服全国的起点。
机智的东北人收留了麻辣烫,经过不断改良之后,麻辣烫已经征服了东北人民的胃,一时间麻辣烫在东三省遍地开花。


历史的滚滚车轮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哪怕是简单的麻辣烫届,也是时候有人站出来了。
于是麻辣烫界就站出了东北人。

四川人民可能对这种特立独行的麻辣烫表示鄙夷,但东北人民早已赋予了这种食物新的含义,他不仅仅是陪伴东北人民走进山海关的小吃,它也是东北人民那段艰难日子的见证。
有些事情往往被我们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当回忆起那些艰难的日子,总是避免不了触动潜意识里悲伤的瞬间。
而吃,好像是最安全的回忆。
✕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持续关注我们,发现更多食物背后的故事和知识,共同参与关于餐桌的美学实验,不错过当季的小众美味~
如果喜欢我们
记得来公众号找我们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