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人的改变有多大
查看话题 >高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又到一年高考时。6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
说不上为什么,记忆中的考试总赶上下雨,今年的高考倒并非雨天。书评君的同事们,参加高考的时间大多已过去了10余年。过去这些年,大家对待高考的态度其实开放、坦然了很多——我们有了各种自主招生、竞赛特长、出国深造,进入社会之后,还有了各种财富神话、创业新贵、网红经济、“草根”英雄。如果你想获得世俗的成功与安稳,路径变得越来越丰富。高考对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似乎在减弱。但当然,高考还是一件毫无争议的大事。
所以不能免俗地,今天还是想跟大家聊一聊高考。往年,我们总会跟大家聊聊关于高考的种种反思,严肃而沉重。这回,我们邀请了书评编辑部的部分同事,跟大家说说关于高考的私人记忆,它混杂了感性与理性,但一如既往地真诚。
讲述 | 书评周刊编辑部的部分同事们
01
讲述人
张不退
我们的记者
高考已经过去十余年,能记起的细节不多,但感受还清晰。高考那两天,校园里安静得过分,同学的行为表情也达成默契一样大都谨慎,好像一旦打破这安静就会破坏自己和别人的考试状态。考完坐大巴车回校路上,大家也都安静。只有几个人在讨论数学最后一道题的答案。看得出来,有不少人在躲他们的声音,把头扭向别处。
作为山东考生,我本人对网传的山东考生的苦没有太多感受,不过相信不少同学对此深有感触。因成绩向来一般,自己对大学也没多少向往,考试心态正常。不过即便这样,回想起那两天的自己,也格外不爱言语。考完自然是出去玩,第一次出了山东,去到坝上草原和南戴河,玩得开心,把考试这事就忘了。
后来考试成绩下来,最后一次去学校,无论考得好坏,每个人看上去都很开心,要获得补偿似的,都拔高着声音聊天。听说有几个准备复读,其他的,估计都不想再受折磨,觉得胡乱去个地方也总比现在强。就这样,大家去了自己该去的地方。
02
讲述人
罗东
我们的编辑
我是09年参加高考的,一般很少谈论自己的高考,原因是不好意思,高考成绩不好,印象中是高中班上最差的少数人之一;而这意味着,一旦谈论就难免沦为回到当天找借口何以没考好,为其辩护。
不过此次,对高考是否改变命运这一社会痛点,我很感兴趣。近年围绕“高考是否改变命运”的公共争议,最受关注的人群大致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来自农村、上了很一般的大学、选了一个冷门的专业。我满足的还不是之一而是全部。
我来自四川遂宁一个普通乡村,大学本科是在长沙的湖南农大念了社会工作。社会学比较边缘,而社会工作在国内被作为其分支,更是边缘中的边缘。这就是我的高考第一志愿。第二志愿还是社会工作,学校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农村、劳工、社会,只要与此沾边的我就查一查,参考开设学校历年录取分数线,再将之与自己的成绩比较,选择余地很小。
而高中三年,我也喜欢过新闻传播。一则受《文摘周报》影响,有很长一段时间期期都买,校门外两个报摊上摆着天南地北的报纸,是它真正让我接触到外界正在被讨论的话题;二则也担任过高中校报主编,月报,人均一份,每期万份,于是就以为这是一件很酷的事。但09年前后还有一些少年憧憬,渴望将来通过实务去影响、去改变乡村,成为被报道者,而不是报道者,甚至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到民政局帮忙筹备一个叫“九联”的民社——老先生在14年因病逝世。
期间与同样喜欢憧憬、后来读政治学的同学冯彪成为挚友,谈时事,谈未来,周末坐公交到县城郊区爬山长谈;致信县政协市作协提建议,落款都是“射洪青年”(射洪是遂宁下辖县)。
话说回来,我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社会工作,只是上网搜索得知,一是08年汶川地震中网络报道过社会工作者,二是社会工作要处理三种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城乡关系,感觉好厉害——后来才知道完全不对。除社会工作,另外选填了土地资源管理和法律。其它的不太有印象了。
大学第一年颓废,第二年起才认真学。班主任研究政治社会学,常与他讨论。此间刚好遇上微博成为中国最时尚的社会化媒体,见证了它从起步到巅峰,再滑向没落之路。但彼时,人们一直还有许多符号性的期望,比如“微博改变中国”。
“底层”一词当时还是学术时髦词。我也用它来描述“底层社会”在微博上的兴起,公民行动与民粹主义两者并驾齐驱,期间写了关于微博的第一篇论文,也为此,去参加了中国社会学2012年度学术年会。第二篇刊登在我一直喜欢的“大社会学”《社会学家茶座》(2014年底停刊)2012年第2期,同年12月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到2013年上半年,我写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关于微博,探讨在这一社交平台上,一种我当时概之为“性话语”的道义话语资源是怎样被权益诉求者使用的,及其背后的生活智慧和日常政治逻辑,以《“性话语”是弱者的又一件武器:中国大陆微博语境中的权益表达与诉求研究》为标题,毕业时刊登在《香港社会科学学报》(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3年秋冬卷第33-67页)。
自此,我慢慢走上了一条靠思考谋生的道路。也自此,我比老家其他未参加高考上大学的同龄人多了一些选择,他们中有的务农,有的打工,有的做买卖。
然而,思考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果其他思考者研究弱者,研究底层,好像就被认为有人文关怀。我就来自农村,就来自底层,这就意味着平常思考的现实困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出现在家人、邻居或老乡身上。如果要靠思考谋生,必须最大限度克制个人情感,除了选题阶段,在材料收集、分析和论证等过程都要做一个价值彻底无涉的木头人,往往在冷漠中方保持安静和价值中立。与高中的憧憬,亦相去甚远。
13年9月,到武大念社会学硕士,期间很少再关注农村问题,把思考变成一种纯粹的思考,与生活隔离,就像做自然科学研究的一样。关于农村,只做过两件事,一是14年写过乡村选举的论文,“Election Date, Unspoken Rule,and Pens in a Village Election: Electoral Manipulation in Contemporary RuralChina”刊登在次年的Social Transforms in Chinese Societies,二是15年2月,给市政府写过一封关于垃圾处理的建议信,这年秋天,村里第一次建了垃圾站,一个院子一个垃圾桶,定期集中处理。
如果说情感克制是第一重挑战,第二重挑战则是研三才真正感受到的经济贫困。是这一年让我在经济面前完全挫败(原谅不说具体是什么事啦)。15年,给《联合早报》写一些中国专栏文章,到校外第一次兼职上课,与奖学金一起积攒。其实自大学毕业到硕士毕业,再到工作,都没有花爸爸妈妈的钱。他们隔三差五就问钱够不够,我说够。原来,我会将之理解成不给他们增加负担,而后来的理解是,既然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必须在经济上独立。
16年6月硕士毕业后,我带着“两万块+两个箱子”来了北京,到新京报书评周刊报道,开始“北漂”。如今也两年了,app钱包里的数字涨两点,跌一点,涨三点,跌两点。视野变广阔了一些,只不过终究还是一个典型的“宅男”,与一个人养了两只猫,有一份很喜欢的工作,顺带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此外无力想、也没想。我尽力了。
今天参加高考的当是第一批00后,年代不同,阶层不同,城乡或家庭背景也不同,那我这个第一批90后就说一句通用的:好好考哇!上了大学不要忘记常来我们这里。另外,还想补充一两句,与和我背景相似者共勉,新京报书评周刊有一个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何尝是阅读,任何选择都需要主张;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主张,问题只在于何种主张,愿你的主张是广阔的,是开放的,也愿你因此不卑不亢。
03
讲述人
风小杨
我们的实习记者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愿去回想高考这件事。对我来说,关于高考的记忆不仅充斥着令人晕眩的蒸腾着的暑热气息,还夹杂了许多隐秘的沉痛往事。我参加了两次高考,曾与很多不得志的少年一样,因为不甘心就背起铺盖卷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复读,但两次高考带给我的实质影响并不发生在现实境遇里,而是发生在心灵之中。
这种变化我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也无法预测它会最终将我带向何处,我只能说,它使我更贴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塔可夫斯基等人的心灵。但我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如果再来一次,我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经过了许多年之后,我甚至会感谢曾经的经历。
想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少年朋友们说:功不唐捐,好好加油!不管这次结果如何,只要你不放弃,生活总会带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未来的光阴还很长,世上的路也不止一条,坚持下去,遇到任何外部的艰难与内部的溃败都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你最终会走到你想到的地方。
04
讲述人
小盐
我们的编辑
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这件事毫无疑问。我是高考制度下的幸运儿,自小记忆力好,逻辑和总结能力强,这两点恰好适合应对考试。于是上中学那几年一直感觉挺轻松,高考虽然发挥不算十分好,也没影响考上理想的大学。高考后的暑假,先后查到成绩和录取结果的时候,当然是开心的,回想那点小情绪,是兴奋、膨胀而一无所知。之后在大学的四年,怕是除了婴幼儿时期,人生中成长最快的四年吧。认知、视野、知识体系、价值判断,都刷新了一个遍,对于我这种来自不发达省份的“小镇女孩”,说天翻地覆也不为过。
大学带给我的最珍贵的东西,并不是名校的光环和现实的名利(因为这个并没有),而是怀疑、反思和包容的能力。就比如学习好这事儿,读中学时不是没有飘飘然的,但现在却很明白,有点天分其实只是运气好,不是我自己的功劳。现如今,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也很难再被任何光环所迷惑,挺好。
又到一年高考时,已经不忍心算距自己高考过去多少年了。但要上考场的小朋友们,保持专注和平和,多考几分,总还是不会亏的。
05
讲述人
张畅
我们的记者
高考当天,我特地穿了件橘色的耐克短袖衫,胸前是红色的耐克对勾标志。轮到高考这种大事,身边的同学和家长都迷信,说要穿耐克,别穿特步。一进考场,满眼的耐克对勾。
考场设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离家远,订了间附近的宾馆,方便中午休息。那两天,附近的宾馆几乎每间都住着一个焦虑的家庭,不知未来答案会填在哪里。第一天考试,考生和家长等宾馆的电梯下楼,我走了楼梯,后来才知电梯碰巧坏了,关进去了几个考生。当然,这种属于我的侥幸只发生了一次,高考并没有如愿将我送进北大(去北大读中文算是那时的理想),我和梦想中的大学以七分之差擦身而过。
进考场,学校铁门前站着高中班的几位老师,和班里同学一一握手,加油打气。人人都故作轻松,手心里却攥着汗。转身,穿过操场,迈进教学楼,耳边竟无比真实地响起了《英雄的黎明》——备考时常陪我到深夜的一首曲子。若说高考有遗憾,可能有两件事:第一件是考数学时,被窗外传来的美声唱法吸走了魂儿,一走神写错了一道非常简单的排列组合题,扣去5分,没拿成满分。第二件是,考英语时,因为考试快要结束,过于紧张和兴奋几乎虚脱,考砸了。第一天考试结束,我对我妈说,不想考了,没戏。那时一心想上北大,几乎被这个愿望压垮。我妈开导我:打仗不能做逃兵,既然开始,拼了命也得把仗打完。她还说,他们不想再陪我经历第二次这种事(高考)了。我想她是对的。
考试结束那天下午,老家突降暴雨,我和父母走在路上,全程无话。我回到家,一本一本把高三做过的练习册、试卷、书摞在一起,足足有一米多高。再把用过的笔和笔芯装进塑料袋,满满一大袋。在这所省里最好的高中,人人都想出类拔萃,想变强大,想逃离,想一头扎进广阔的世界中去,而高考无疑是手无寸铁的我们最好的利器。坐在桌前,窗外的雨噼噼啪啪砸在窗子上,人生前所未有的空虚和无力。
我那时从未想过除了“成功”之外,还有什么路可走,我不知道,也没人和我说。一遍遍估分,一次次计算和心仪学校的距离,哭过,吃不下饭,闹肠胃炎,一个月瘦了六七斤。再之后,我考去了浙大读传媒,又到斯坦福东亚系深造,现在做了文化记者,靠码字生活。回过头看,我常自问,假如那时有人告诉我,你可以更快乐地度过青春最好的时光,不必靠考高分来证明自己;你可以谈恋爱,可以无所顾忌地喜欢一个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他的告白;可以自己去选择,可以失败,可以不争气,这些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的高中会不会不一样?假如那时,我更敏锐地预见人生即将降临的种种起落、悲伤和欢欣,会不会不用再苦大仇深地扛起全部砝码,只为了走上和众人一样的更加安全稳妥的路?
十八九岁的我怀抱理想,想改变世界,想成为一个一辈子都生机勃勃的英雄人物,世界尚未向我展示它讳莫如深的面孔——故事的结局都已写好——假如我提前知晓,我或许会明白,理想不比现实高明多少;最难改变的不是世界和别人,而是自己的心;成为一个优秀的普通人,比变成英雄更难能可贵。
06
讲述人
宫子
我们的记者
高中最后一年做模拟卷的时候,我总结出了一套选择题规律,发现正式考卷的答案概率永远是ABCD各占四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歪门邪道的方法,就用这个方法,高考时数学最后两个选择题我直接没做,按照概率选了两个D,1秒钟,10分到手;解答题最后一问直接放弃,因为在我看来那浪费时间,就为了6分,不值得。
相比于数学,文综就难得多了,尤其是政治,高三不知道被政治老师叫去办公室谈了多少次话,罚站背题,背倒是背下来了,但一考试我还是不知道该写什么,答非所问,在我看来课本上那些话根本都差不多。而历史就简单的多,什么都不用背,按照给的材料胡扯就行。
大概这就是我高中最后一年的状态,浑浑噩噩,不怎么用功,但也算不上多叛逆;考过前几名也考过倒数,也和心情没什么关系,反正我写的答案他们有时候给对,有时候就给错。最后我也忘了高考考了多少分,反正算是搭上了211的末班车,填报志愿的时候和别人一样一头雾水,作为文科生,下定了决心不学财经不当老师不考公务员,本来差点去学外语或哲学,幸好分数不够,只有一家北外的波斯语专业提前批招生,想了想,就我,波斯语,还是算了吧。最后选了个风景不错的城市,成了一名弱势的中文系学生,迎来了逃课的四年。虽然考试的结果算不上好,但这之后的经历、奇遇、故事,都是一段非常美妙的回忆。
今天应该就是高考了吧,想跟考生说,别听家长和老师乱说,高考决定不了人生,但它的确能把你带到不一样的地方,而且对此我们一无所知。这才奇妙。
07
讲述人
张得得
我们的记者
因为没有太强的目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多顾多虑的人,考前却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按部就班考。排队进考场时金属探测仪挨个移近同学的身体,心里好奇这玩意究竟有没有用,总觉得还是绝不了作弊,还记得写作文时窗外落大雨,混着笔尖与稿纸的摩擦声,明明在室内,却好像困在雨中,每个人都被雨水迫得抬不起头,考题偏偏还是“仰望星空”。考完最后一科出场,忘了是什么意外大门未放,考生们挤在一块安静等待,天气热,燥得没有风,有人淌着汗,有人扇着扇,突然觉得大家排着像蚂蚁一样。原来设想,大胆的会撕书、扔书闹一场,会有人疯狂大喊解放,但什么都没有发生,分道扬镳,各回各家。
成绩后来出来,比预料的要好,第一志愿想来比较稳当,其他的就胡乱填了一下,已做好去某某市的准备,没想到与第一志愿失之交臂,变成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好在大学中认识了两位品性最最良善的人,使糊涂、自私的自己变好,变得清醒不少,觉得非常幸运。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当年对专业没有什么想法,便随父母的建议填,学着学着不喜欢,也没有机会重来。
如果说有什么话想对正在考场中的同学说,可能就是明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究竟是什么吧,如此在之后的人生中,有动力,也会有勇气。
08
讲述人
安安
我们的记者
高考那年我顶着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并不来自于学习,而是来自于家里。那一年我家里发生了很多当年的我完全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学习反倒是我摆脱这些压力的最佳方式。整个备考阶段最怀念的,是那种一门心思奔着一个目标冲刺的状态,其他事情无论如何都不会动摇到自己。
那年我幸运地转到一个很好的班级。我们班特别“活泼”,上课的时候也总是嘻嘻哈哈的,老师开同学玩笑,同学开老师玩笑。因为笑得太累,我还学会了不费力的笑,只靠嗓子发声,不然天天肚子笑得痛死。学习压力肯定有,但欢乐的氛围把压力消解了大半。
就这样到了高考那一天。踏进考场的那刻内心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们准备了那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那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有什么区别。最后考出来的成绩比平时差了一点,但够我报一个不错的学校了。
那年夏天一直在疯狂告别。我平时很宅,可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出去玩,大学毕业季远没有当年那个劲头了。大学在北京,觉得这儿也挺好,学校很自由,机会也很多,我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一套新的价值观,还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高考当然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不少堂兄弟姐妹都辍学了,跟父母做生意,如果没有高考,我肯定也要步他们的后尘。没有高考我也不可能到北京,更没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改变命运也并非一场高考之功。我爸爸妈妈小时候家里很穷,没能接受好的教育,后来拼命给我最好的教育资源,我也稀里糊涂地没浪费他们的努力。我爸从小就希望我做个“读书人”,因为这也是他的梦想;我妈一直念叨希望我能当个朝九晚五的白领、坐办公室不辛苦。现在他们希望我能放下顾虑,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控,但是我现在可以了。虽然选择的范围依然很有限,但为了我的家人,我也要拼尽全力,做自己。
09
讲述人
走走
我们的编辑
高考结束的下午,夕阳温暖明亮,我随着人潮走出考点,远远看见我爸手捧一大束鲜花站在考点的铁门外。看见我出来,他拿着鲜花快步朝我走来——关于高考的记忆好像就停在了这一格画面上。
我大概是个很麻烦的人,考前觉得旁人关注会增加无谓的压力,我拒绝告诉爸妈考点在哪儿,坚称要全程一个人,跟爸妈说“你们只要做一件事——别理我就行”。爸妈一口答应,全程不闻不问。我每天慢悠悠地出门,从考点附近的宾馆晃荡到考场。直到考试结束,猛然看到爸妈都站在考点外,我爸手里还捧了一大束鲜花(用今天的话说,可能是“戏精”本精了)。我爸后来跟我讲,他其实都悄悄跟在我后面,一路送我去考场,“有次看你走路一直低头踢石子儿,也不看路也不看车,差点儿没忍住叫你”。那年“感动中国”正火,学校老师同学知道了,戏称要推举我爸参选。
备考、考试、填志愿...这些过程反倒是波澜不惊、按部就班,我从小学习成绩不错,但其实越长大越明白,内里是个挺反骨的人,也不适合应试教育。如今想来颇“早熟”的是,我一早就跟自己说“高三就把自己当架学习机器,这一年就当从人生里抹掉,不用思考不用怀疑,就是学习学习学习”。这“机器战略”挺成功,大学读的都是很好的学校很好的专业。
后来回想,也不确定是否应当为这一年的“机器人生涯”感谢自己——我当时挺想读编剧,那就得艺考,但家里人总劝:“你成绩那么好,艺考多可惜,那都是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孩子会想的办法”,听久了我自己也就模模糊糊放弃了。偶尔会想,要是学习成绩“不好”,可能反倒也趟出了另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说这些并非要否认应试或高考的意义,而是想说,要到很后来,你才会真的意识到命运的不可控,是非祸福在当下都难以判定。考好了、考差了,都会有一条路在那儿,带着你去到更远的地方。
忘记在哪里听到,原话记不得了,大意是说,高考是给老天(其实也是给自己)表示表示你对人生的诚意:嘿,你看看我肯为我的人生付出什么。有很多机会,能显示你对这场人生的诚意,高考大概能算一个。好好考,然后,往前走。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书评周刊编辑部部分同事;编辑:走走。题图来自纪录片《高三》。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略萨去世后,一个“怪才辈出”的拉美文学世纪也结束了 (39人喜欢)
- 韦庄:我们离别后的第二天,几千年过去了丨周末读诗 (20人喜欢)
- 打开北京的“N”种方式:四季就在出门左拐五分钟的地方 (8人喜欢)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我的一生中,文字本身从未受到过如此威胁 (30人喜欢)
- 《跳楼机》的“专升本”:大众文化的评价标准变了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