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为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作为建国以来出版最早、也最有影响的名著之一,一直以来被各界人士所阅读、传颂与剖析。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三个人物的感情纠葛,叙述了贾府等家族兴盛转衰的过程。
一、《红楼梦》故事创作背景及内容概说
此书共有一百二十回合,是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表面上看很太平,而实际上矛盾日益扩大,动荡不安。而曹雪芹曹家由极盛渐渐转衰落寞,此书是曹雪芹倾家荡产之后贫困之中创作的。
《红楼梦》是一个复杂但又简单的故事。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及情节让许多读者在看过几个回合之后就处于混乱模糊的状态了。但是简单来说,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因此,他在女子面前给人留下了温柔的暖男形象。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把她当作红颜知己。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而薛宝钗端方美丽,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又得知林黛玉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二、理论与方法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
他也曾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百个人读《红楼梦》有一百种看法,而我看见了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伤感。我想这便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
张爱玲也曾说道:“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能令在文坛享有盛名的张爱玲恋恋不舍的著作,看来不愧为中国古典小说之最了。
三、人物形象
先来说说黛玉吧,林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从她的诞生,到进入贾府,再到与宝玉相爱,她的泪从未断流。黛玉是个聪慧的女子,自小学习尽显才能而进了贾府,与姐妹们作诗习文,她亦是样样了得。同时,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毕竟是离家后入住贾府,寄人篱下,总感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而黛玉的性格又是温婉娇气的,这使她最终养成了爱计较、猜疑和忍气吞声的性格。但无论怎样,黛玉是纯洁的,她也同样想面对自己真实的爱情,但她总是无法摆脱环境的拘束。
宝玉聪颖灵秀,风流倜傥,让黛玉、宝钗为他倾心。他本是贾家寄予厚望的继承人,但他内心充满着叛逆、一心厌恶官场。但他对女子格外亲近,许是因为从小被女子所包围的环境下成长的吧。而令他最神往的大概就是他的爱情了吧,死心塌地的爱上黛玉、矢志不渝。超越了当时时代的禁锢,不为家族利益父母之言而动摇,这便是他内心的柔软与坚定之处。
说到了这么多,决不能不提宝钗。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众人对薛宝钗的评价向来就褒贬不一。虽然表面上她还是个正面善良的形象,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懂得权衡利弊,只是有时也颇有心机。她为了一己之私而言语中暗射毒箭而害死袭人,这在众多人看来成为了无法原谅的错误。但也是可怜的,不能嫌弃的说宝钗是一个有小心机的坏女人,她只是处事圆滑、比较事故。但确实也有许多做得不当的地方。
诚然,《红楼梦》里远不止这三个人物,然而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他们三人。的确,《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史,但最让我揪心的就是他们三人的情感纠葛。情感是最难以控制的,封建社会感情没有家族兴旺重要,想要跨越封建时代的鸿沟和众人的阻拦更是难上加难,他们的爱情凄凄惨惨戚戚,不禁让人心酸感叹。
四、评价
《红楼梦》这部兴衰之史,实为一种说教。作者之所以著书为“红楼梦”,是希望世人能够从人生大梦中清醒,不要被功名、金钱等所诱惑,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缔所在。我所理解的红楼梦或许是作者想要告诉世人也许一切终归是梦一场,那为何不让自己深陷美梦呢?而此书的美梦也许在于宝玉、黛玉不顾时代的背景、家人的反对依然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看过这本书后,我认为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揭露了封建社会人们思想守旧的悲哀。
结语:此书,最让人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用现代的话语来说,黛玉像是一个娇滴滴的女子。而“娇滴滴”在现在的时代可谓是一个贬义词了,若是黛玉生在现代,可能会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女子吧。这也是促使她悲惨结局的原因之一。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